分享

和奈良美智去见熊谷守一

 圆宝盒 2019-02-07

「蚂蚁是从左边第二只足开始迈步行走的。」

——熊谷守一


熊谷守一,生于1880年(明治30年),逝于1977年,是日本画坛野兽派的代表画家。他一生都爱画画,爱猫,爱身边的花卉、小动物、植物和昆虫,却似乎对人类社会没有太大兴趣,不仅退出「二科会」及其他一切美术团体,甚至婉拒了日本文化界的最高荣誉「文化勋章」。

晚年的三十年间,熊谷寸步不出家门,白天待在自家庭院里,或是席地而卧盯着蚂蚁,或是坐在椅子上观察花卉,或是和心爱的猫儿们一起睡午觉,晚上则在画室里一画就是几个小时。他也因为这纯粹的遗世独立,被称为「仙人画家」。

熊谷守一,91岁(摄于1971年,日本经济新闻社)

我很喜欢熊谷守一晚年的画,简单的线条背后像是藏着宇宙万物。他热衷于自制相机,修理手表,研究音波的传送……一刻不停地思考着世界的变化和秘密,画成为了他的语言。比如这幅「雨滴」,咋看之下平淡无奇,可仔细想想,这根本就高速快门才能记录的场景呀。30年里每天盯着方寸间的小世界,他一定是参透了很多的大秘密,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吧。

「雨滴」,1961年 

今年是熊谷守一去世40周年。5月,他的故事将被搬上大银幕,山崎努时隔13年再度担任电影主演。

「モリのいる場所」(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导演:冲田修一

主演:山崎努,树木希林,加濑亮,光石研

上映时间:2018年5月1日


此外,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也策划了回顾展「熊谷守一  生之喜悦」。展览到3月21日结束,推荐给这个月在东京的同学。

奈良美智也很喜欢熊谷守一,为此,Casa Brutus 杂志请他谈了谈熊谷守一的画。抛开题材和技法上的差异,我觉得他们的心灵实在有着非常接近的地方。


奈良美智谈熊谷守一

口述:奈良美智

采访:Casa Brutus

翻译:Aki

 

当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在一家摇滚咖啡店打工,对美术不算太感兴趣,就是偶尔会画些涂鸦。这么一来,店里的三个大学生前辈一起出钱买了一本熊谷守一的画集,「奈良啊,看你画得不错,也喜欢画画,这个送给你。」就这样,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

奈良美智手里的画集是高中生时曾作为生日礼物收到的「爱藏普及版现代日本美术全集18 万铁五郎 熊谷守一」,由集英社在1974年出版。

 

当时我没有专门在学画,只是喜欢描绘线条而已。也不会为画面增加明暗,仅仅是用线条画下轮廓。我像画漫画一样画了很多东西。可能前辈们觉得很像守一的画,才会买来画集送给我吧。

守一的画,乍看仿佛很轻易就能画出来,可是高中时的我却觉得「这个人不简单」。特别是在看到这幅「泉」的时候。我像是哥伦布发现了鸡蛋立起来的方法一样。这本书里所收录的另外一位画家万铁五郎, 算是学画的人成为画家的捷径。比如每当他要做新的挑战,都会选择最快的方式,迅速地吸收新的知识并且去进行挑战。

相反,守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没有走捷径,却朝着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的方向有所前进,当时我脑海里隐隐约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这样的人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泉」,1969年

我也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就觉得他不是泛泛之辈,可能在面对自己无法理解的表现手法时就会这么想吧。现在再看这个画我就觉得非常好理解了。因为我生活在当代,已经看过很多富有设计感的东西。而高中生时的我,虽然看不懂却觉得很帅。出生于明治时代的人要达到这个高度,真的需要花上差不多100年啊。先人真是可敬。

守一早期的作品并没有让我觉得很出色,当时学画的人都画得很好,画画厉害的大有人在。所以他在学生时代的作品并不是那么显眼。在我印象中就是平平淡淡的描绘而已。让我的印象发生改变的,是这幅使用了蜡烛的作品。

 「蜡烛」,1909年

这幅画所描绘的不是通常那种光线逐渐变黯淡的过程,而是地亮起来的瞬间。他想画的大概是那个瞬间。如果是西洋的画家,也许会去描绘那些被光照得更为明亮的地方,这幅画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日本和西洋的差异。可以说是日本的风土和气候,在「背光处」所藏的魅力。

不知道用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来举例是否合适,住在日本的房子里、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人,对于蜡烛的光,有着和西方人完全不同的印象。这幅画表达出了这一点。这才是作家,熊谷守一。 

「阳死去那天」,1928年

画中是画家去世的小儿子,阳。当时四岁。想着儿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熊谷守一在为儿子守夜时开始画画。画着画着,他对于画画的自己感到了厌恶,仅仅画了30分钟就扔下了画笔。


我想谈谈「阳死去那天」这幅画。守一的画,都是他自己想画的内容。可能在画这幅画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自己只能画想画的东西。在那个守灵的夜晚。其他的画都是作为「画作」去完成的,这一次却是真实的感情流露。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停下了笔。那一刻,他大概对自己的孩子感到了愧疚。尽管如此却仍然在当初拿起了画笔。这是画家的宿命吗?是宿命吧。想到这一点,我也非常地难过。 

左:「海」,1950年;右:「海」,1947年

说说47年和50年的这两幅画。一边确认着过去的构图,一边画了一幅几乎完全一样的画。后者的海平面稍微画高了一些,不过这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只是明显地,后来的这一幅要更好一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守一对于同一个主题总是会画很多张画。无论画面大小,构图都几乎一样。这样一来,比如「这个方形一定要用这样的相对比例」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大小本身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右边的这一幅海的「F4号」的尺寸可能是最合适的,所以即使缩小之后,构图和比例也几乎是一样的。他应该是个非常重视画面分割的人。

画的尺寸一致的话,能够集中精力去画,也能发现很多问题,并把它们带到下一次的工作中去。我也有一个自己的最佳尺寸。我住在德国时画的「120cmx110cm」,就是我的最佳尺寸。当时我的画几乎都是这个尺寸。一直画相同的尺寸,即便完成了构图,也可以轻易地将其推翻,重新来过。所以那是我当时一直在画的尺寸。对守一来说,最佳尺寸也许就是「F4号」吧。他像这样试验各种各样的构图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左:「自火葬场归来」,1956年;

右:「万的画像」,1950年

「自火葬场归来」,中间色的画面中央身穿黑色学生服的是大儿子,在那黑色之中进一步被置于中心位置的是大儿子怀抱的骨灰盒。大儿子的左边是小女儿,右边则是仿佛已经能够客观看待这一切的作者本人。


守一后来又经历了孩子的离世。这次是21岁的大女儿。到了这个时候,像是构图这类东西已经融入了画中,他能随心所欲地描绘自己想画的东西了,「万的画像」可能是回忆着长女的样子,唰地一下就落笔了,非常富有人情味。看熊谷守一晚年画的那些只有线条的画,会以为他是非常冷静的人,而实际上他的感情非常纤细,自己的孩子去世了,画面上就只画那个孩子。我觉得这一点很能让我体会到人的感情。

以前阳死去的时候,他直抒胸臆,画下「阳死去那天」,这种不加抑制的感情——悲伤时尽情哭泣,生气时尽情怒吼——在「万的画像」里也有所体现。自己爱这孩子爱得不得了,不想失去那种万分疼爱的感情,就算孩子不在了也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像是不停地看着已经故去的喜欢的人或是亲人的的照片一样,这幅画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负面的感情,而「自火葬场归来」则像是从那里迈出了一步,能够很客观地看待事物了

「雨滴」,1961年

过去的人,真是了不起。现在的人虽说拥有创造力、各种改造的能力、以及拼贴组合各种素材的能力,可是像这种类似素描的、用直觉去速写的能力已经退化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当然,与之相对的是各种其他的能力变发达了。像这样的画,大家可能会觉得看起来就是很简单地在描绘而已。可是,真正具有这种展示能力的人能画出许多类似的画,没有那种能力的人就只能侥幸画出一张而已。

左:「箱上的裸女」,1960年;

右:「裸」, 1958年

如果坚持非常学院派的学习,就能到达这样的高度。比如马蒂斯就是这样。即使绕了远路,守一也最终回到了和马蒂斯一样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上。

像这一幅「裸」,从它延伸到「箱上的裸女」,是非常厉害的。画面上没有用任何阴影或是其他什么,单纯是轮廓和平面地涂抹,还有线条的重叠。明显能够通过轮廓线看出腿是在最前边的。然后是这条腿和手的这个位置哪个在更前边,线条一直追溯到肩部,因为从肩膀上下来的线条在身体的前方,所以接下来更靠近画面前方的是这条胳膊。所有这一切,都是用线条来表达的。实际上每一个线条都很厉害。按照顺序把重叠展示出来,非常厉害。 

「小白猫」,1958年

「白猫」,1962年

熟悉猫的人果然能把猫的身体结构传达得十分清楚。

对喜欢狗的人来说很抱歉,但我觉得狗作为绘画的题材真的不怎么有意思。太过直接,或者说是生硬。总感觉有些僵硬,类似器械体操的感觉。猫则像是艺术体操一样,那种女孩子们翻滚跳跃的体操。前一张是小猫,后一张就长大了。「小白猫」是58年,「白猫」则绘制于62年,所以应该是养大了。这样看的话,从眼睛和耳朵,还有脸的结构就能看出第一张是小猫。耳朵大大的。表情也是。而到了第二张,感觉已经变成了像样的大人,在气定神闲地在睡觉。要在这两张里选一张的话,我非常喜欢「白猫」。 

从左至右:「夕阳」,1970年;「 晚霞」,1970年;

「早晨的开始」,1969年;「朝日」,1955年

「朝日」,1955年

虽然不明就里,但太阳实际看起来好像真的是这副模样。我第一次在画集里看到的时候,好像长久以来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看到这些太阳,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个非常厉害的人。当时我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熊谷守一。世界上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名人,熊谷守一到底有多知名,还是高中生的我完全不知道。可是,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像这样的画,这个人一定很了不起。不是那种说说而已的了不起,是真的无与伦比的了不起。


「逝世40周年 熊谷守一   生之喜悦展」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区北の丸公園3−1

展期:~3月21日 10:00~17:00

*逢周一休馆;周五,周六延长至20:00,入馆时间为闭馆前30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