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前两天,同事小A跑来向我诉苦。
小A是个业务代表,刚进公司不久,最近在跟进一个大客户。他经常在微信上给客户发去一些公司的促销信息,可客户一直也没有任何回应。
偏偏他又是个急性子,生怕跟丢了客户,大半夜给客户打去电话,结果被骂得狗血喷头。
小A特别委屈地说,要是没有合作意向的话,直接拒绝就好了,就这么一声不吭的,谁能揣测出他的意思来啊?
我笑着说,对于成年人而言,沉默就意味着拒绝。如果你还不自知地擅自打扰的话,那样只会越发惹人生厌而已。
小A听过以后,似懂非懂地走了。
去年我写过一篇推文《你忙吧,不用回我信息了》,被全网转载,很多读者在后台留言,说那篇文章写出了他们的心声。
而今天我想谈一谈,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回复你的微信?
现代人随身不离手机,错过信息的几率极小。若是发出的信息迟迟不见回复,其实对方已经明确地向你表明了态度,而你也应当适可而止,不必再作过多无谓的纠缠和打扰。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伦伯格所说,现代社会,所有事物都是流通货品,时间也是。 因此当有人没有回复你消息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你在它们的优先名单中排位并不高,因此它不愿意付出时间在你身上。
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只有学会洞察别人种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深意,才能避免深陷心理困境,继而取得更多的主动和选择权。 上个月,有个朋友在微信上找我借钱。
当时的我因为刚刚交完新房的首付,手头上并没有太多结余的存款,我只好歉然地婉拒了他。
谁知这个朋友仍不死心,又说了一大堆自己的难处,非得让我慷慨解囊帮他一次。
该说的话也都说了,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措辞去回应他,我索性沉默下去,不再回复。
最近听到圈子里的人说,那朋友到处跟别人传我不近人情,冷漠至极,不值得深交。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爽快地答应,就是拒绝。如果还要一根筋地穷追猛打下去的话,那真的挺没意思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要是因为对方的一次拒绝就心存怨念,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收获到良好的人缘。
能处处体恤他人的处境,不轻易去为难对方,也懂得给彼此一个台阶下,这样的关系,才能处得长久。 最近,有一则新闻上了热搜。
说的是,有一位母亲,是个标准的炫女狂魔。 在同学聚会时就不停地夸耀自己的女儿多么优秀聪明,还经常在同学群里发布一些女儿的生活照,甚至把女儿的笔记也发上去。
刚开始同学们还会很客气地附和几句,可久而久之,大家都对她的行为感到厌烦至极。
高考放榜那天,这位母亲的女儿考上了清华,她在同学群晒出女儿的录取通知书,并配言道“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本以为大家都会跑出来夸赞自己的女儿一番,却不料下一秒竟然被班长移出了群聊。
三毛说过,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
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你若是拎不清,频频挑战他人的忍耐度,难免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和厌弃。
人与人之间相处,把握好分寸感很重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避免踩中对方的情绪雷区,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情商。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社会的成年人,多少要有点察言观色的能力。
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被贾母留下来玩几天,她当下就明白了贾母的用意,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供贵族太太小姐们取乐的对象罢了。
刘姥姥是个世故之人,她尽心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开心搞笑的氛围,果然讨得了贾府上下的喜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能够领悟别人的话外之音,是每个成年人都必须要修炼的一门功课。 《论语·颜渊》中有一句,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大意就是,那些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脸色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混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
一个高情商的人,必然懂得对他人的行为深刻洞察,再根据实际情况说话行事。
打对方的电话没接,就不要一再重拨了,信息发了没回就别再发了。成熟的人,早已在心里觉察了一切,并默默消化了情绪。 而不是,失去理智般地纠缠不休,非要为自己争个明白。
毕竟这年头,大家都挺忙的,没有谁有义务去护着你那颗可怜而脆弱的玻璃心。 情商和克制,是一种修养。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纠正和调整自己,你的人际关系,才会越变越好。 否则,只会一步一步沦落下去,成为人群中不受待见的人。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问题: “你为什么不回我的微信?” “因为你不仅情商低,还不自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