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镇变迁 沈莹宝
街道的变迁
建国之初,盛泽镇区的地貌如一河挑两湖。一条市河穿镇而过,两头是东白漾和西白漾,市河的两侧就是繁华的南、北大街。因为道路狭窄,大街上终日拥挤不堪。1958年拆除了沿河的下滩房屋,拓宽了路面,为了方便车辆往来,1962年又将市河上的登椿桥和东庙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坡式平桥,改名为新春桥和东新桥。1972年起,开始填平西庙桥以东的市河,1976年又填平了西段市河,南、北两大街合而为一,称之盛泽大街。1998年,大街的西头建起了西白漾大桥,大街西延至西环路,1999年又在东头的东白漾上填土建桥,将路延伸到东方大街,2007年拆除了原新华丝织厂的厂房后,大街又向东延伸到227省道。至此,横亘于镇区的大道终于全程贯通,形成一条长达 ![]()
与舜湖路纵横相交的是南北通衢舜新路。五十多年前,从马家弄口向北有一条直达苏嘉公路的便道,1958年路面移向东侧的三元弄口,并拓宽了路面,这就是舜新路的初貌。1986年路面再次拓宽,并延伸到公路以北。从善嘉桥向南至华阳街,原名新街,路面很窄,80年代中拓宽了路面。新街之南,原是一条土路,直达海角湾,因路西有目澜洲公园,故又称公园路;70年代末起,镇区逐渐向南发展,此路也随之南延。在新街与原舜新路之间原有一大片民房,1987年拆除民房辟为东方广场,两条路得以衔接,连同公园路一起形成一条贯穿镇区南北的大道,北起如意路,南至南环路,全长 早年间,盛泽镇区的小港小浜甚多,上世纪50年代后,秀才浜、思古浜、阳春浜、归家浜、北浜、中浜、红木浜、姚家坝、小庙港等先后被填平成路,九十年代中,斜桥河东段自东白漾至小庙港亦改建为马路,路下铺设涵洞以通水流。 ![]()
1969年,盛泽镇与盛泽、坛丘人民公社联合组织了围垦西白漾的工程,至1970年春完工。1986年,在围垦地上建起了东方丝绸市场,并陆续形成了市场路、舜湖西路、强武路、福建路、温州路、广东路、滨湖路等主干道路,随着中心广场和东盛步行街的先后落成,如今的东方市场已俨然成为盛泽的又一个商业中心。 ![]()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体量的巨变,昔日的局促镇区迅速扩展至30平方公里,原来绕镇而过的苏嘉公路一下变成了镇区内的马路,叫作东方大街,而东南西北四条环镇路连成一气,如给镇区镶嵌上一条美丽的项链。在镇北,新建的如意路自东而西,宽敞通达;而南郊的工业区内,南二环路、园区路、南三环路、舜新南路、中心大道、西二环路纵横交错,织成一张路网。盛泽街道的变迁可算得日新月异矣。
水域的治理
盛泽是水乡,湖荡密布,水巷纵横,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如何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认识不足,因此在水域的利用与治理上走了一段弯路。 西白漾,古称盛泽荡,总面积约七千亩。五十年前,碧波千顷的西白漾是盛泽最美丽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时“以粮为纲”的号召下,全国“围湖造田”盛行。1969-1970年,盛泽也对西白漾进行围垦,得地4700余亩,当时被围垦的还有东北郊的南镜荡等。由于水域面积的缩小,一定程度上使盛泽加重了洪涝的危害。 盛泽地区地势低平,雨势稍大就易积水,故而每到雨季镇民饱受内涝之苦。1987年盛泽遭遇了洪水的侵袭,许多民居、厂房、学校、街道淹没在水中,镇区成了一片汪洋。盛泽人痛定思痛,在政府的领导下,动工兴建镇区大包围工程。全镇各工厂机关与居民纷纷解囊,捐款捐物,出工出力,加上各级政府的支助,共募集资金823万元,于 ![]()
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盛泽经济的实力,但是也造成了水域的污染,而水域的污染又制约了纺织业的发展;因此,加大水域治理的力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成了盛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治理盛泽地区的水环境,首先从处理印染废水入手。1982年,吴江印染厂建造了全镇第一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印染废水6000吨。这样的规模在当时已十分可观,因此曾入选中国环境保护先进实例。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鷹翔集团、盛虹集团、兴桥染厂和胜天工艺印花厂也分别建造了污水处理厂,其中盛虹集团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达30000吨;其它印染厂则在政府的组织下,合作筹资建设日处理能力为45000吨的盛泽联合污水处理厂。2003年,联合污水处理厂又建成了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达50000吨。 在实现印染污水全部达标处理后排放的同时,对面广量大的喷水织造废水也进行了集中处理,并在部分镇区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系统,使生活污水也得到集中处理。 为了加强对污水处理工作的管理,2002年8月成立了盛泽镇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对全镇所有的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在线监测。目前全镇的日处理污水能力已超过20万吨,镇区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镜湖公园
水是水乡盛泽的灵魂。近年来,政府在大力治理水域的同时,注意利用水面来美化环境,为盛泽居民建设休闲、娱乐、度假的场所。 目澜洲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公园,建国后曾几度扩建。1998年,又利用公园南面的一片湿地扩建为新园,种植了草坪,堆起了土山,开挖了小溪。如今它已经成为镇民们晨练和孩子们嬉戏的好地方。 1990年,坐落于红梨湖西岸的艺龙集团发动员工义务劳动,在湖滨的浅水中筑起了一道百米长堤,又在堤内建起了笠亭敞轩、高楼华堂、湖石假山、九曲回廊,俨然成了一座俏丽的水上园林。如今,堤外波光粼粼,堤上杨柳依依,堤内绿水盈盈,睡莲亭亭,锦鳔闪闪,四时风光俱佳。人们把它叫作红梨园。 2002年又在镇区的东北一隅建成了以林木观光为特色的镜湖公园。镜湖公园总面积528亩,其中水面约200亩,静静的湖面平滑得像一面镜子,故而名为镜湖。 ![]()
公园的前身原本就是个湖,名叫南镜荡,在四十年前的“围湖造田”风潮中被围垦,后划归养殖场作养殖基地。近年中,随着常住人口的增加,原先的目澜洲公园已难以满足镇民休闲游乐的需求,于是政府决定利用原南镜荡围垦地的一部分土地,建设一个以种植各类林木为主要特色的观光园。镜湖公园于1999年动工建设, 走进镜湖公园,映入眼帘的就是碧波如镜的大片湖水,但是更令人称奇的却是那层层叠叠、葱葱茏茏的绿色。虽然江南本是绿色的世界,但是,当人们置身于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稀稀密密、高高矮矮的不同绿色之中时,还是会被深深地感动的。 在园中,依丘傍湖散布着几十个品种各异的小林子:梅园、桃园、梨园、枇杷园、葡萄园、早竹园、雪松园、香樟园、杉树林、金合欢林、柳林、喜树林、紫竹林、黄古竹林、桂花岛、桃花岛……它们连同园内的上百种花草一起,组合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绿海。走进桃园,一株株姿态各异的桃树如一队绝色佳人在迎候游客的光临;而梨园内枝头挂果的梨树就像一个个俯首伫立的含羞少妇;葡萄架上,一串串水绿色的葡萄高高地昂起头,如一群高傲的公主;而雨道旁粗壮的广玉兰,好似正在勤快劳作的农妇。湖岸上、雨道旁长着高挑身材的香樟树,脸上洋溢着健康的碧绿色,像一伙英俊的少年;而苍绿色的松柏树,则无疑是绿树王国里的长者,静静地坐在山丘的一侧;还有那郁郁葱葱的金合欢树,如一对对多情的恋人,正偎依在水渠旁说着绵绵的情话。 镜湖公园内没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苍茫,也比不上西双版纳亚热带雨林的繁茂,但是它在树种之多样、色泽之丰富上却毫不逊色。 2007年03月起至2009年05月在《吴江日报》连载 (全文完,为便于转发,编者将78篇短文分为26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