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北京大名府又称大名府故城、旧大名府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1-8公里处,现是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遗址。以大街、鱼营(即原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东门口、南门口、铁川口(即原铁窗口)、北门口四个村为大名府故城的主要城门。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为了抵御辽国南侵而由宋仁宗钦定大名府为北京,升大名府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故城与今天大名县城的位置 故城始建于十六国时的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因洪水毁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共经历九个朝代,历时1042年,曾两次做为国都,七次成为陪都。一直是州、郡、府治所。宋代钦定“北京大名府”,其声誉闻名古今中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1993年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阶段的考古工作已探明勘测城址的范围、形制和平面布局。故城遗址的四十八里京城城墙基址的已勘探定位,准确标界了外城城周基址、各城门位置、两水关的位置及遗存情况。经探测故城呈不规则形状,周长22.2公里,南北长6.8公里,东西宽5.7公里,面积约26.1平方公里,宫城居中,呈长方形。由于该城系一次性水毁,区内留存有丰富的文化层。见下图下表。 大名府故城遗址图 “大名”二字是兴旺强大的意思。据《左传》、《史记.晋世家》载: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兴兵灭掉了它们国境西南方的魏国等三个小国。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赐予毕万。对此,占卜师卜偃作了占卜,结语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开天之矣…”。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有大名,这样赏赐,是开天其福,毕万之后必然要兴旺起来。从此“大名”二字就成为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 大名府故城的历史演进 故城春秋时属卫,与齐、鲁接壤,为齐桓公所筑五城之一,时称五鹿城。后五鹿城崩,沙鹿城随之崛起。战国时代三家分晋后,属魏地,魏武侯以为别都,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此。筑城廓建馆舍,称之为元城。这是故城历史上首次作为陪都而出现,开启了其辉煌陪都历史的先端。 西汉前期,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郡,建元城县,魏县,县境属魏郡。后期,这里是王莽得故乡。故城因王莽家族“家凡九侯五大司马,因以贵乡称之”。 十六国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把元城县内的的贵乡(一个乡),从元城县分离出来,另建贵乡县,县治设在孔思集寺(今大街一带),这是大名府故城的创建开始,同时建贵乡郡,郡治也在这座城。 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馆陶西部复置贵乡县,县治在古赵城。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因古赵城庳湿,移贵乡县治于贵乡废治的孔思集寺。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这里建起了魏州,州治、县治同廓,从此这座名城得以复生。 隋朝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把魏州改为武阳郡,郡治仍在这座名城里,当时管辖14个县。大运河的开通为这座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使此座城得以快速发展。首先是政治中心地位的提高,其次是经济的繁荣。 唐朝是大名府的兴盛时期,唐初,这里已是河北道的治所。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里取代了邯郸和邺城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成为黄河以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朝后期中央权力削弱,形成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唐肃宗时,在魏州设立节度使,设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并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最盛时辖七州,成为北方之雄镇。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时任魏博节度使的乐彦祯,将这座城扩大到城周80里。共分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大城、罗城和牙城。大城周长80里,罗城周长40里,牙城规模较小,整座城的总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这么大规模的都城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大城和罗城均为土城。唐朝时大城有8个门。大城之内是罗城,大致呈圆形,有5个门。罗城之内是牙城,牙城共有东西南北4个门。 五代时期,魏博镇的地位更高,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堪称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城市。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后唐李存勖在此登上皇帝位,初把魏州当做国都(后改洛阳),这是第一次当做国都。改魏州城为东京兴唐府,并把三层城的17个门的名字全改了。如图 而后在政治上,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都考虑到魏州的战略地位而置陪都,当时形成了得魏州者的天下的局面。在五代53年(907年一960年)短暂的政权混战、经济衰退的舞台上,魏州城曾一度成为当权者的北方陪都约40余年。 宋代是大名府的鼎盛时期,为了抵御北方契丹南侵,升大名府为东京汴梁的陪都-北京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钦定为北京。当时在宰相吕夷简主持下,对故城改修外城,增建宫城,置百官,使宫殿规模宏大犹如都城,成为保卫京都汴梁的北部天然屏障。这时将外城收缩与罗城合并,改建成罗城周长48里206步,皇城周长3里198步。皇城布局仿照正都东京汴梁。罗城共9个门,2水关。皇城共6门。 如图下图。 北宋时期大名府作为陪都共70余年,为巩固北宋统治,抵御契丹南侵,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其陪都史上最长、最辉煌、最光彩的一幕。北京大名府规模宏大,十分壮观。从城池建筑上可见当年的雄伟气派。此时期河北路、河北东路治所及安抚使均驻此城,曾管辖三府、十一州、五个军,共57个县。 金代时期,金朝的藩国——大齐的国都设于此城,这是第二次当做国都,同时大名府路的治所也在此城。 元代时期,大名路总管府设在此城,管辖3州5个县。 明初时期,大名府治所仍在此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水齐发,水位高于城墙,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圮水。 故城从建成到水毁,共经历9个朝代,历时1042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先后做过郡、道、州、藩镇、路、陪都、国都、府等;大都督府、总管府、大都府、节度使、安抚使等重要军事政治机构都先后驻扎此城。管辖过今北京市、辽宁省大部及黄河以北山东、河南两省广大地区。 大名府故城与京杭大运河的联系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对其沿线城市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名府故城的发展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它的兴衰演变与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沿线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 隋代时期的京杭大运河途经大名府故城,就是当时的永济渠。现在的卫河就是当时京杭大运河的故道。大运河的开通为大名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开元盛世”后,大名府已经成为河北最繁华的地区、北方与江淮水运交通的枢纽和都会。唐末五代时期,在各魏博节度使的精心经营下,大名府成为了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城市。 北宋时期,大名府为陪都是京都汴梁的北大门,有着特殊军事战略地位。 金朝时期,大名府成为金朝藩国齐国的国都,是金朝向南方扩张的大本营。 从隋到金代,大名府依托京杭大运河水运枢纽城市的地位,由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发展成为了宋、金时期南北对峙的军事战略重镇。 元朝建立以后,中原的政治中心迁移到北京,京杭大运河的改道东移,使山东临清取代了大名府的战略位置,大名府从此衰落为一个府城,直至明初1401年被漳卫洪水淹毁。 ★ 大名今天的卫河(京杭大运河故道) 大名府与北宋四京的城市群格局 北宋时期,北方辽国,对宋的北方构成强大威胁。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国家采取东、西、南、北四京制,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首都,其他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为陪都。四京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职能。东京开封府地处黄淮之间,控治接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良好的漕运条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西京是今天的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南岸,北依邙山、黄河,南望洛河、伊河,西据秦岭、潼关,东靠虎牢、黑石。地形利于防守,设为陪都以备战时之需。北京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西依太行山,东临齐鲁,南接中原,北望幽燕。府城在当时京杭大运河的西岸,为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宋考虑过对辽采取进攻战略,把北京大名府作为与辽对峙的前沿阵地,大名府在当时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为今天的河南商丘,为宋太祖帝业肈基之地,以汴河北连东京开封,南接淮河,具有沟通江淮之利。因此,北宋的四京就形成了当时独特而重要的城市群格局:以东京开封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西京河南府为全国的次中心,以北京大名府为军事重镇要地抵御外敌,以南京应天府为枢纽城市加强与江淮的经济联系。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