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是一面精神自我的镜子

 wshiqing 2019-02-07

​最近,在读书的时候,忽然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就是书是一面镜子,一面精神自我的镜子,仔细想一想还真是这么一会儿事。

 

一、

 

读过书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即大家同时读一本书,但是每个人读后自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跟中国的《红楼梦》一样,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淫;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韵律学者看到的是混;文学家看到的是满;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

 

为什么会这样?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一定是用旧信息才能理解新信息,人们在读文字的时候,一定是与心中原有的观念、经历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东西,或者称之为再创造的一种东西。这种是属于自己而不属于别人的独有的东西,这种东西不读书的时候是不会产生的,犹如人在不照镜子时,看不到自己的面孔一样。读书产生的这种东西,我们可称之为精神自我的一种反射,即精神自我的影像。通过这种机制,人们看到了精神自我的状态、内容,具备什么特点,进而形成了精神自我的一幅画像。

 

明朝有一个大学问家,曾经提出过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的我注六经,正是以我用旧信息理解新信息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自己在读《论语》的时候,读到这样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当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共鸣其实对精神自我的一种认同,是内心已有的且是分散信息与读到的信息一种共振。

 

通常这种信息隐藏在内心深处,分散在各个角落,不成系统,自己不清楚,当看到这些文字时,这种信息才上浮到水面上得以看见。如果说镜子是客观的,可以照见一个人的外在的优点和缺点的话,那么,书籍也是一样,一个人从书籍之中,也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的优点和缺点。比如上面这句话,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就是自己的缺点,慎于言则是自己的优点。通过读《论语》,清楚了自己内心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二、

 

如果说看一个人长的是否好看漂亮,可以通过镜子观看的话,观察一个人的精神水平,内心世界的想法,也可以从他读书的类型和深度进行观察。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般而言,读过大学的人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读书的品味的是不一样的,同样读过高中的和没有读过高中的人,读书的种类和深度也是不一样的,更不要说只读过小学的人。

 

读书改变气质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的气质也可以说成是内心的精神状态在外在面部的表现。

 

  

高科技公司在面试职位申请人的时候,面试考官一般都询问申请人在业余的时候干些什么嘛,看那些方面的书,并简要说一说那些书对自己触动比较大,影响比较深,为什么?这些面试官知道,也许他们没有完全了解,从一个人看书的品种和阅读的深度,他们可以清楚判断申请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决定这个人是否适合工作招聘的职位。

 

观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从他平常爱读的书这面镜子中去观察,

  

三、

 

如同照镜子会促使人重视自己的打扮和修饰一样,读书也会是读者自觉提升精神自我的层次和水平,改造自己存在的缺点,使得自己更加完善。

  

  

曾国藩在读书时经常发出感叹,称自己简直禽兽不如,为什么?,就是因为在读书时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不可饶恕的缺点,进而发出了禽兽不如的慨叹,也正如此,曾国藩要求自己每天坚持看书,坚持写日记自省,最后终于改掉了自己傲慢、不专心、虚伪等缺点,终于成为一代名将,成为集理学之大成者。

 

 我自己在去年的读书中,精神自我的层次也获得了提高,这种提高简单来说来自于阅读这样几本书:

 

1、 王阳明《传习录》知和行不能区分,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只知不行是为假知。想到就要做到,行胜于言。

 

2、 克劳修斯提出的《熵增定律》 对抗人生衰老的唯一良方就是持续学习,终生学习,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的。

 

3、 朱光潜《无言之美》  -   完美的人生要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上下功夫。

 

4、 老子《道德经》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件事情,越是快要成功的时候,越要重视,越要加倍小心。

   

 
如果说初级阅读是“我注六经”的话,那么高级阅读就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从书这面镜子中发现精神自我,六经注我则是我吸收了六经的精髓,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进化版的精神自我。

 

为了精神自我的完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照照镜子(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