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是酒里有沙子吗?

 思明居士 2019-02-0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问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很少喝米酒或者黄酒的。

现代的蒸馏酒,在中国最早也是元代才有的。

在这之前,所有的酒都是所谓酿造酒。

酿造酒的制造过程复杂,酿造期间一般酒糟和酒是混合在一起的。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

由于酒糟很小,需要过滤多次才能大体干净。

而普通的酿造酒还是比较容易变质的,所以一般只有喝之前才会开罐。

那么,开罐以后,酿造酒里面就不可避免存在酒糟。

所以古代的酒,基本都是浑浊的。

《三国演义》中的《临江仙》有一句:一壶浊酒喜相逢。

这种浊酒,已经是筛过的酒。

如果不筛一筛就喝,酒液里面就会有漂浮物。一是影响酒液的纯度,这毕竟不是吃酒酿,二是卖相太差,很难看。

所以古代喝酒之前,酒店小二会先把酒液筛一筛,把杂物筛掉。

大家看看:

明代写的《水浒》: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 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 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 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 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 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清代的《红楼梦》:

麝月和四儿那边去搬果子,用两个大茶盘做四五次方搬运了来。两个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筛酒。

到了明清以后,酿酒技术进步了,在成品酒送到酒店之前,就已经过滤,不用手工去自己筛酒了。

哈哈,酒里怎么可能有沙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大家肯定都听过这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是蚂蚁吗?不不,并不是。绿蚁是酒面上的绿色泡沫。

现在的白酒都是蒸馏酒,呈白色。但蒸馏酒技术是从元朝以后才开始普及的,古时候的酒都是粮食发酵出来的。

《齐民要术》中就出现“五色衣”的概念。“五色衣”是指酒曲中霉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混合物,呈现黑、白、黄、绿等色。古代没有无菌化车间,酿酒过程中经常有各种微生物混进酒里,导致酒出来以后呈现绿色。而且粮食酿的酒没经过蒸馏提纯,里面有大量的杂质,所以说古人喝酒前一定要“筛”一下。对了,绿蚁酒也叫浊酒。

其实也不是所有酒都要筛一下。

绿蚁酒是穷人喝的酒,没那么多讲究,但是富贵人家喝的酒就不一样了。

如果在酿酒过程中注意酒曲和酒液的纯度,那么出来的酒会是黄色,最好的呈琥珀色。

这种酒不止没有杂质,而且质量已经接近现在的黄酒。这种酒都是有钱有权的人喝的。

白居易喝了这种酒就再也不想喝绿蚁酒了,白居易有诗云:“世间好物黄醅酒”。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你看看这种酒拿玉碗来盛。

说句题外话,按我的酒量回古代我感觉自己能把李白喝死!

展开全部
3 赞 1评论
分享
举报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浊酒”在古代诗句中频频出现,让人不禁有一个疑问:古代的就分清浊吗?为什么古人会把酒“筛”一下呢?是因为酒里有沙子吗?

当然不是,古人虽然制酒工艺不如我们现代人,但对于制酒时的卫生条件,监管的也是很到位的。

但是古代的制酒是用粮食酿造的,和我们现在喝的蒸馏酒不一样,没有经过进一步蒸馏提纯,有点像我们现在喝的米酒。

所以没有蒸馏的酒,就会存在一些酿酒过程中的酒曲之类的东西,看上去浑浊不堪,白色的还好,有的甚至还是绿颜色的,看着是不是有点倒胃口?

所以,细心的古人就会用粗布把酒筛一遍,把这些白颜色、绿颜色的东西筛掉,虽然效果有限,但至少不塞牙了不是?

豪放如陶渊明,直接拿自己的头巾来筛酒,当然,陶渊明毕竟还是文人,豪放也只是想到了用头巾筛酒,而普通老百姓一般喝酒是不会筛酒的,因为本来有限的酒,经过粗布一筛,又会失去很多分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