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录音 文字稿】施琪嘉:心理治疗的哲学观

 心灵暖茶舍 2019-02-07



大家晚上好,如果大家都听得见,我就开始了。

 

我们今天讲的课题是:《心理治疗的哲学观》。我提出这个话题是基于我们连续的课程:心理治疗师的素质养成,以及要做心理治疗的基本框架应该有哪些。基于这些,我就设计了今天的这个课程,就是你们在学各个学派之前,首先你们需要知道要做什么。不然你们学了这么多学派,就都是白学的。所以,我今天和大家讲的是一些基本问题,哲学说起来是高大上,但实际上它是 涵盖了我们整个的人生观,也就是为我们理解来访者打下基础。

 

我今天讲的话题是基于课程的设置,作为素质的基本养成,我想和大家讲一些基本的问题:你在学各个流派的时候,始终要有一个背景:我到底要做到什么结果, 我到底用这个技术干什么、别人有什么目的?。这是一个有基本的背景在后面的,就像你在画水墨面一样,是化于背景之中的基本元素的功能。


我们所有的现代技术,都是围绕着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进行设置。各种技术,这个程序化、那个评估,都是围绕着具体的问题而言。但是,实际上有很多来访者来找你时,都顾左右而言其他,他会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这个时候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背景中要冉冉升起一个理念:他是来找我干什么的,他来找我讲了这么多,而且一次接一次得来重复讲同样的话题。他真的是想谈这个话题吗?


因此我们在听的时候就要昕他的弦外之音,话外之音。

 

我在大学里面督导别人的时候,经常和治疗师讨论:很多学生是来谈他的学习成绩,他的恋爱,他的人际关系,那么如果一个学生来谈他的人生的理想,他的未来,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似是而非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往往别人就会经常搞不清楚,治疗师情急之下抓起精神科的大棒:这个人是精神分裂症,这个人是精神病,因为这个人说的话思考的事情都不靠谱。


所以,当你感觉到一个人在和你谈一些让你搞不懂的事情 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哲学问题:他是来谈形而上的问题,还是形而下学的问题。

 

形而上的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但是,这个问题往往它是比较模糊的。之所以叫形而上,PPT中可以看到,左边是看不清楚的,一团泥巴;右边截图很清楚,是两个人。:这个是很有名的一个导演做的。这个导演把很多东西组合成泥巴,来表示两个人在相互伤害,这个电影是很有名的早期。我用这个来呈现我想说的话题,就是我想说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下也就是具体的事情,你可能用具体的方式来解决。你可能解决的了,你也可能解决不 了。能够解决的,都是形而下的。有句话说,只要用钱能够解决的事情,就都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只要是形而下解决不了的事情,那这个问题可能就比较大。我在大学里给学生讲课,我说大学生就应该有三不靠谱,或者说三不。

 

哪三不呢?就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他要做三不,第一件事就是要做不靠谱的事;骑着单车跑西藏就是很不靠谱的事情,但在过程中就有可能丰富了他的经验。第二个就是要不确定,你能确定你这辈子就只能当一个建筑师,只能当一个程序员?有很多工程师也改行做心理治疗了。所以不要让自己一开始就很确定,你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不确定之中。

所以有大学生来找我做咨询的时候,他说,老师,我觉得我是不是有毛病,我是不是应该进精神病院;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我想的问题别人都没想,我常常在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我这辈子要干什么,我今后会干什么?这些问题别人都不会想,当我在想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这些问题好像都是北大的门卫问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如果在大学生里面有很多人是因为这个来做心理咨询的,我觉得我们的国家有希望,我们的年轻人有希望,因为大学生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很严肃的思考。所以,我在做督导和在做咨询的时候,他有很多人是因为具体的问题来的,比如:我的女朋友把我抛弃了等等。当然我不是瞧不起他,但我觉的如果我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具体的问题,特别现实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基本民生的问题,那就注定了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决定了他这辈子到头的这一条路。那么他这一辈子就是注定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出毛病。这是形而下的问题。这是我和大家谈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如果有很多人来做心理治疗,你想上升一下你的治疗水平;那就试试治疗的问题不放在具体问题上。我曾经看过荣格对心理治疗的总结:

 

“有一部分人来做治疗,他的话题可能是哲学话题,哪一部分人呢?高级知识分子,年龄大一些的人,他在社会上功能比较好。这一部分人用行为认知的治疗效果不好;这一部分人,他们的焦虑是什么?他们存在的焦虑,哲学的问题。你常常想,如果你和他谈一些哲学的问题,你会谈哪些问题呢?这就是今天晚上,我们要考虑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形而上来的人,形而下来的 人;一个谈论形而上的治疗师和一个谈论形而下的治疗师;他在心理治疗的视野上是不一样的。我可以这样说,具有形而上视野的治疗师,他谈形而上、形而下的病人都没问题。只有形而下的治疗师,他也许可以解决形而下病人的问题, 但永远无法解决形而上病人的问题;换句话说治疗效果不好。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我们要具有平行象征的能力。第二个问题指的是,主体、客体与主客体。在这之中,我推荐大家看《我和你》,他只讲了一个话题,就是”我和你“。现在治疗已经进入到了主体和客体的治疗了。

那么在这之中,在称呼时,是”我“和一个”他者“。一般来说是我和他,现在心理治疗把我和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放在之间,主体间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在小册子里提了一个话题:所有世间的一切关系,都是我和你的关系。不是我和他的关系,那么这个的意义在于:

 

在我的治疗案例中,一个15岁的女孩,这个女孩被母亲带来,一般是不讲话的,女孩带着偏男性的棒球帽,你看不到她的眼睛,她不太交流,她眼睛盯着地下,她的左耳的听力是下降的。

 

她从外地来治疗,一共四次,有两次是没说什么话的,在第二次结束的时候,我就问她,你在听什么歌?这个歌是不是你最喜欢的歌。她和我们介绍,这首歌是她最喜欢的歌。

 

车窗外恋人相拥,还在难舍难离。
汽笛声突然响起,那姑娘满眼焦急。
不觉中下起雨来,在黄昏的站台。
她终于上了列车,却一直望向窗外。
当列车开动徐徐掠过蓝色站牌。
我看见他难过的脸,如此苍白。
伴随雨点敲击车窗,她的泪流下来。
我赶紧转过头去让我视线离开。
不知是甜蜜的伤感,还是无奈。
天色暗的下来,人们开始了等待。
我想起多年以前,像今天的画面,
以为告别还会再见,哪知道一去不还。
列车要奔向何方,我竟一丝慌张。
夜色中车厢静悄悄,那姑娘已经睡着。

 

当她在说这些词的时候。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首歌,曲调当然是很美;她和我说,有一次她到另外一个城市去,那一天有点下雨,她踏进车窗的时候,雨点打上车窗上,他看到车窗的外面,耳机正好放的是这一首歌,她当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我就问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她说这是”叹了一口气的感觉“之后的感觉,所以你看她没有讲话,她基本上就只讲了”叹了一口气的感觉“这句话,她只能跟你讲这么多。

 

于是我们就去看这个歌词,在这个歌词里面有一个主体就是”我“,还有一个她不认识的姑娘是”她“,显然在我和她之间是有关系的。我看着她。


怎么样用主客体的关系去理解这段话?


她没有和你讲话,但她给了你一段歌词,如果你要是明自心理治疗的平行象征关系,你就知道歌词是在说她自己。

 

歌词都是她在和你讲的话。讲的话是什么?主体“我”看着另外一个人“她”,如果用我和你的关系来解释,意味着,她分裂的自己在看着另外一个自己。就是我和你的关系,所以那个“她”呢,并不是第三者,而是第二者。

 

因此如果你理解平行关系,你就知道,虽然她没讲话,但她用歌词讲话了。但是不要把来访者她变成“她”,要用我和你的关系。换句话说,只要在很多来访者的咨询中,把所有有关“他”的词,全部改成“我”或“你”,就很明自了。

 

如果全部把“他”换成“你”,你就明白,他在对你讲话。所以,在和来访者的关系中,他和你讲的很多寓言、歌词、梦,实际上就是在和你讲这是我对你讲的。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就知道在所有关系中只有两类人,主体与客体两种。主体意昧着本人,客体意昧着是他的重要的照顾者,是他的父母亲。或者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记住这个原则,可以经常用“我和你”去置换这个内容。你就会很容易明自,来访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技巧,我和你的关系,是他和分裂的他的自己。

 

有一个她是这样的,有一个她是那样的。有一个她是这样的,有一个她是另外的。有两个她在讲话。比如说很高傲的我,看不起很世俗的我。我对你说,我不喜欢你;另外一个“我”说,你都混成这个样子,你都没有朋友。

 

 

这是我讲的第二点,请大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多用“我和你“来置换来访者对你讲的话。

 

我要讲的第三点是:我们一般在人际沟通中特别的受到训练,关注来访者传递过来的高级思维的意思,也就是认知。 他讲的什么话,他是什么意思。当你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内容上的时候,无疑的,你就失去了重要的一个资源,就是真正的信息:在讲话的形式之中。 

 

所以,我们往往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有一个哲学观在脑后,作为背景,那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有哪些形式呢?

 

主要是非言语信息,指语音, 语调, 语速,停顿,动作;我刚刚给大家看的是不同的通道。

 

我说一句绝对的话,心理治疗,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一门学科,有的时候形式传递的信息是潜意识的信息,它比内容传递的信息要更多。心理治疗所注意的设置,就是形式之一,那么我们有个新的名词,叫隐性的关系认知。

 

就是你的改变,给你这辈子影响最深的,可能是人生中的某几件事情,它给你有某种感受。这就是隐性的关系认知,它传递的信息,是很久很久都磨灭不掉的。那么这些隐性的关系认知给你带来了很多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呢?就是形式,当然,形式也构成了内容。做心理治疗要关注内容以外的形式。形式大于内容。

 

下面我们要说第四个哲学基本框架——极性理论,在中国叫阴阳理论: 

 

如果你在治疗中,来访者向一个方向在行走,比如他特别得爱一个人,他总是说爱的人的好话,比如说孩子特别爱父母亲,我们总是要看到孩 子的愤怒到哪里去了,即便是对父母。同样的一个恋人, 说分手的男友、前夫是多么多么的不好,多么多么的糟糕,你就要去想,那他的爱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我曾经督导过的女性,她就说她父亲对她多么多么的不好, 多不多么地不负责任;多么多么地对她和她母亲不好;我总要在想,她花了这么大的篇幅说她父亲不好,那么她对她父亲的爱在什么地方呢?所以当她的愤怒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问她这句话,她的眼泪就会下来。她就开始回忆起,她和她父亲之间温暖的一种场面。在我刚刚提到的女孩,她的父亲的家暴很严重,她见到爸爸都是发抖的,她对她的爸爸是不会去有好的记忆的。

 

等治疗进行快结束的时候,她突然提起,父亲是癌症去世。在癌症去世前,她父亲是厨师,给他们做了一餐饭,然后把饭做好了以后,她父亲突然当着母女两人的面,趴在桌上痛哭。

 

他突然讲了一句话,因为他是癌症晚期,要离开的时候突然觉得家庭和生活时多么的美好,他的妻子和女儿对他是很好的。他说对不起他们,可惜只能给她们做几餐饭,就要离开他们。当这个女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她能够想起父亲对他的好, 就开始讲更多的她父亲少有的好。

 

那么这就是极性理论。极性理论在不同的学派里有不同的提法。

 

所以这就是一个极性现象,在和来访者接触的时候,不要被他向一个方向带的愤怒,向一个方向带的描述的好所迷惑。你总要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他此时此刻在说什么。


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五个哲学观,那就是场理论。

 

语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德军飞机轰炸伦敦,伦敦要向飞机打高射炮。他们想,我要打中敌机一定要瞄准他的前面,因此敌机的轨迹及其后面一段都称为场。

 

我们在做治疗的时候,怎么用场理论去理解呢。第一个场是个人,大部分人适合做个人治疗,但我们一定要有场理论的意识,你可能学了一段时间要去学家庭治疗了。


因为在个人的背后,它是一个家庭。 家庭治疗时常常说症状的功能。症状时有功能的。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有病,他的功能就是在于,代表父母亲的得病。可能是父母亲病的表现,个人的背后就是家庭。

 

夫妻两个人要吵架,要威胁离婚,那么孩子就得病。每当夫妻两个人因为孩子得病,带孩子到医院去治疗的时候呢,夫妻两个人就不吵架了。那么每当孩子得病的时候,肚子疼或者学习不好,就意味着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麻烦。但是,只要孩子得病,夫妻就不离婚,

所以呢孩子得病的功能就是阻止父母离婚。所以在个别治疗的时候要去考虑家庭背景。这是场理论往后衍生。

 

在家庭背后还有社会,我们怎么理解呢?


比如,在我们社会中重男轻女。如果你的家里全是女孩,在农村,别人就就会说你们家里没有劳动力,是要受欺负的。所以家里老是要生一个男孩,然后生了男孩以后,就非常懒散, 里面的大姐就容易得病,腰椎疼,胃不舒服,二姐也不满意,很早就离开了家庭。家庭的问题在于对儿子太重视。

 

因此我们在治疗一个个体时,往往会涉及到 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社会的问题。 个人,家庭社会构成了这个场。

 

在治疗一个病人的时候要有这个常规: 尽管你没有学夫妻治疗,家庭治疗,但是你作为常规, 都要请他们的夫妻来一下。那么在这个场中最大的,是什么呢, 是文化。东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精神分析在中国》,他在这本书里引用了社会学者观察的现象:

 

他提出在东西方的文化中,存在着两种差别,成为西方文化叫低交流文化,东方文化称为高交流文化的区别。低交流文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懂,你就要去问,你要再不懂,你就再去问。西方人非常习惯被质疑的。因为从哲学上讲,他最早从实证哲学开始,发展到结构主义。他都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要说明 一件事情要引经据典,他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这么来,它最后是怎样变成的。那么到了现代的话呢,变成了诠释的哲学。换句话说,是从现象学开始,从我看到了什么东西。我不评价,我只告诉你我看到了这些,因此心理治疗看成了

science of understanding的一个理解的科学。当你描述很多现象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也有这种感觉。但你不知道为什么。这是基于现象学。

 

那么在文化现象中呢,这叫做低交流。西方的低交流是从实证来的,他一定要搞清楚你说这个话是怎么一回事。

 

东方人叫高交流的模式,比如说,领导和下属说:我今天给你交代的事情,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下属说,我知道。其实他不知道,但是他不敢问。然后领导说,既然你知道怎么做,你就去做好。那么下属就很忐忑地去做了,他就是在揣摩领导的意思,他就是不敢去问上司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不敢问呢,他的内心有两种活动,因为如果他说我没听懂,那么上司会说,你怎么这么没用;第二个,如果去说没听懂,那么岂不是冒犯了领导。所以他觉得自己既是不可能看清,又怕冒犯了对方。于是呢,就在这样的一个彼此都不懂的情况下去做下一件事情。

 

心理治疗,是一个低交流模式。心理治疗就是要呈现冲突,他一定要问,你有没有发生过性关系,你怎么发生的性关系。你一定要问,你说的,你说的那种感觉比较难受,这个难受是什么意思。你必须要问的非常的精确。我们中国人在文化上可能没问的这么清楚,我们以为难受是一个意思,但是难受可能有很多种含义。这是我们要在哲学上要搞清楚的基本立扬。


下面那我说第六个,就是前景与背景。

我们有一个名词叫水平化。在所有的关注点上,都是一样的点,没有对和错。比如说,如果有个人在讲话,在某一段话的时候他出现了咳嗽,如果你只听内容,我刚刚说形式大于内容,你没有注意形式。如果你问一下,或者你关注一下,你就知道,他每当在说父亲的时候就开始咳嗽。因此咳嗽就代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前景的东西。可是如果你没有把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水平化,也就是如果你没有把所有观察到的东西放在同等的地位,那么你就没有办法提取出来。比如说你说,我刚才注意到你会注意到你咳嗽了,这是第一个前景。如果你要是足够的敏感,你会说:我注意到,每当我们谈论到你的父亲的时候,你都有咳嗽,和停顿。你把父亲和咳嗽放在一个前景之中,你把他谈话的流畅性给打乱了。 换句话说,谈什么内容不重要。在什么点上谈什么内容比较重要。

 

 

所以,什么叫做”现在时刻“。在我们谈话的每一分钟,都叫做现在时刻。可是在每一分钟,其中有一分钟,我发现他咳嗽了。在这个点上,前景:父亲与咳嗽就突出了

一个新的时刻,叫”当下时刻“present moment。进而,你再谈她的父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还没有结婚,因为她很爱她的父亲。而她的父亲在最近去世了。

她谈论很多关于有多么爱父亲的事,这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以父亲为前景的相遇时刻,meeting moment。现在时刻,当下时刻,相遇时刻。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名词。


在我们的治疗中,如果你能够抓佳当下时刻,就能从现象学的情况下把背景拉到前景,如果你能够放大这个前景,那你就能把这个前景做成相遇时刻。我们的工作,偶然能够发现相遇

时刻;你经常会见到当下时刻。但你经常会把一个治疗变成现在时刻。


第七个基本概念,相对于逻辑性和实际的内容的混乱和空。

 

我们习惯,学会了判断事情,并给事情下定义,这是什么东西。我们的焦虑是被命名以后就降低了,这是有逻辑性的。

 

但在心理治疗中, 它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无论怎么推理,都是缺乏逻辑性的,会我们引起原始的一些焦虑。当我们是婴儿的时候, 我们是很混乱的,当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没有社会经验的时候,也是很混乱的。混乱而且比较空洞,引起我们婴儿般的焦虑。

 

心理治疗,我们要训练一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要习惯呆在混乱与空洞之中。这并不是作为治疗师能力低下,而这是来访者传递给你的信息。所以我们要习惯让自己呆在混乱和空之中。

 

很多治疗师在治疗中话比较多,打断病人,做解释。其实并不是他的解释有多么有道理,也不是他的打断有多么及时,只是他自己无法耐受来访者传递给他的混乱与空洞的感觉。所以这种治疗师,显得特别焦虑,一焦虑话就特别多。你仔细昕他讲的话,可能句句有道理,但

可能对病人没有任何的用处。所以作为治疗师,如果你能够耐受混乱与空,那么来访者也能够觉得非常安全。

具体话题:死亡。

 

哲学里,最大的就是生死的问题。心理治疗中,死亡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很多来访者都是因为对死亡有恐惧才来找你的。 死亡的话题里,我们现在做心理治疗,主要是因为寿命延长了。有很多人在死亡的恐惧煎熬之中活着。

 

两个概念, 1)安乐死:安乐死不是在生命的末期,而是在中期,通过人工的方式让他死亡。这样合法的国家并不多。

 

我要提的是下一个:尊严死。 

 

2)尊严死:通常指在生命末期,完成遗愿。 我举一个例子,韩国歌星The One,他在韩国的一段视频。The One给母亲化妆打扮了一番,在照相的时候母亲就提出来,让摄影师单独照一张相。他妈妈在照完相以后说:儿子啊,这一张照片,你就把它当作遗照片。 然后他儿子就不愿意听了,但老人的很享受的,坐在照相的背景上。然后就说,我就知道啊,我的遗照是这么好看。

 

3)那么尊严死包含哪些范畴呢:你死的时候穿哪些衣服,你希望死在家里还是死在医院。你死的时候希望谁来陪你。要允许他们有尊严地死去。在疾病慢性化的过程中很有意义。


分离与丧失。


弗洛伊德说心理的问题时归纳了两个现象:

 

1)分离现象 

2)丧失现象;

 

分离不等于丧失,丧失是永久的分离。

 

在我们现在允许第二胎第三胎的情况下,有很多丧失是客体的爱的丧失。妈妈要生二胎了,妈妈会把爱放在老二身上。家里老大往往感觉到妈妈的爱失去了,人还在,但爱与以前不一样了,就是客体的爱的丧失。

 

今天特别要讲模糊丧失,在现实世界里还是蛮重要的:

 

 1)身体丧失,精神还在。比如说人找不到了,失踪了,比如儿童被拐卖了。父母亲总是想着孩子人在哪儿。这是一类。马航 370,也属于身体丧失,精神还在。领养的孩子,同样,他们也想找机会去找父母亲。 

 

2)身体还在,精神丧失:父母逐渐老去,可能会有更年期的改变,可能会因为老年痴呆记忆下降,因为帕金森等把注意力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人在,但和以前不一样了。大部分情况我们要尽量接受这样的情况。这也是模糊丧失。生病了的人,也经常会是模糊丧失。


孤独感,孤单感:有些形而上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来做咨询师,他来是谈自己孤单感和孤独感。一般来讲,我们是和他人呆在一起存在的这个状况。我们不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是一个群居动物,我们的存在是因为他人映照出来的。

 

他人指的是什么呢?一个有孤独感的人,他的内心装着多的非常多的爱,他有很多的阅历。他觉得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很快乐地听音乐啊,看书啊他也不需要很多人来陪伴他。我们说一个极其孤单的人,他内心是很空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培养耐受孤独的感觉,并且能够享受孤独,一个人看看书,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认识世界。要有极强的享受孤独的能力。这个能力取决于早年你的父母亲是怎么照顾你的。所以当你这样去跟人交往的时候,他可能就明白你是真的懂他的。

 

心理咨询师要能够耐受未知的焦虑,在未知的焦虑中,你能够陪伴来访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