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中最优秀的通用机枪MG42,它是如何实现轻重两用的?

 冬日彤 2019-02-07

所谓“通用机枪”概念,指的就是能快速的完成各种任务下的角色转换,通用机枪的概念脱胎于马克沁这类“中型重机枪”,火力压制能力更加强大,却又拥有不亚于轻机枪的机动性能。故而二战德军将MG34\42机枪作为了步兵火力的支柱和战术行为的核心。

在轻重运用上,MG42主要靠的是枪架,它本身配备了两脚架,大部分配属给掷弹兵的MG42都是作为轻机枪使用的。根据阵地战需求,只要将专用的重枪架安装上,或者安装在载具的专用枪位上,MG42即可负担重机枪职责。

这个重架用一个士兵即可背负,打开脚架后,枪身的高度能调整得非常高,比之当时许多马克沁枪架更加优秀,适用于各种地形的固定阵地,但是相应的也带来了累赘,某些掷弹兵并不太喜欢。略显复杂的枪架容易在战斗中损坏,携行它也会让本就消耗极大的机枪弹药携带量减少。

装甲掷弹兵倒是无所谓,因为他们有配属的运输载具,弹药方面更加充足。不过装甲掷弹兵往往不会离开载具太远去作战。

做轻机枪用就简单了,德军最常用的就是MG42的轻机枪机动战术,掷弹兵掩护两挺机枪的交叉火力进行伏击,或者依托机枪的交叠压制进行突击。MG42拥有超过马克沁一倍的火力,对面布伦、BAR、捷格加廖夫DP28之流机动性不见得比MG42强,火力却哭都比不上变态的德军。

今天的MG3通用机枪与当年的MG42几乎没什么变化,脚架这些东西也基本保持了原样,毕竟一场世界大战带来的经验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推翻的。

连带着当年的一些战法也被继续沿用,比如肩膀扛大枪,不少人认为这样会震死士兵,实际上超过马克沁射速一倍的MG42被扛肩膀上临时射击是常事儿。只不过德军为了控制枪管发热改变了射击频率,将连续射击和短点变成了扇面长点。

MG42最大的问题也在这儿,即便把它通过重架变得更稳定,也无法解决它骨子里就是个“通用机枪”的本质。高射速带来了大量的弹药消耗和快速过热的枪管问题,做轻机枪用它非常靠谱,但是在铺天盖地的大决战面前就有些HOLD不住了。譬如库尔斯克会战,譬如诺曼底登陆。它能带来瞬时的暴虐火力,却并不是个威猛先生。

不过通用机枪的魅力就是这样,这种武器的定位就是万金油,只要有合适的岗位能架设上它们,它们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完成好这个岗位的工作。枪架允许,你拿MG42防空都可以。

架在车辆上的MG3和231号虎式坦克上的MG42,这种改变其实并非过去和现在的不同,MG42的车载重机枪架在当年就是个比较多品类的东西,反正都能安得上去就行。

比如这个安装在猎虎屁股后面的枪架,它设置的比较高,便于成员站在歼击车后面发动攻击。类似这样的机构很多,搜索车、摩托、汽车等很多地方的枪架都有区别。

不过,如果你有需要,MG42拿着冲锋都可以,只要捏住两脚架,用MG42独特的机枪枪托顶住身体进行稳定,剩下的就靠你的麒麟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