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河 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
图片来自网络
《读诗须悟彻》发表后,又有学生请我谈如何悟彻《登鹳雀楼》一诗。学生的意思很清楚,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早就收进小学语文教科书,上过学的人都会背诵。此诗明白如话,一目了然,何须解读?更不必像甄士隐那样悟彻了。 我说不然,不由问道:鹳雀楼在何方? 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鹳雀楼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黄河岸边,在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古代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 我说答得不错,但你知道“白日”是朝阳还是夕阳?周围有山还是无山?若有山,指的是什么山?王之涣能看到山和海吗? 学生语塞,自知没有思考过。 我解释说,“白日”如今已有三说:一说是朝阳,一说是夕阳,一说是非朝非夕的日光。三说都有白纸黑字为证。如果你是语文老师,该如何向孩子解释? 学生认为我是信口开河,摇头表示不信。 于是我根据网上资料列举三种说法的出处。 “朝阳说”来自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华中师范大学1987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它们把白日说成是“明亮的太阳”,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 “夕阳说”比较普遍,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5)》、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认为诗意是:“夕阳靠着西山渐渐下沉,最后看不见了。” “日光说”比较少见,但却很权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是这样解释的:“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依”是“顺着、随着”;“山”指“中条山”;“尽”是“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 一句明白如话的小诗,居然出现权威们大相径庭的解读,实在令人大惑不解。但它们不约而同地承认诗人是看到山的,这座山就是中条山。 问题又来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王之涣的这首名诗遭到鹳雀楼旧址所在地的山西永济县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质疑。他致信社科院文学所:从鹳雀楼向西边望,西边根本就没有山,东边才有。但是王之涣为什么说“白日依山尽”,“尽”就是太阳从西边落下去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写?“黄河入海流”,山西离海那么远,谁看见黄河入海了? 如果王之涣的“山”是指中条山,那么此山应该在鹳雀楼的东南方。这样一来,诗的逻辑全乱了! 学生愕然,觉得诗中的确奥秘无穷。他问我如何解读?如何悟彻? 我说很简单,只要认真吟诵几遍,仔细体会,便会豁然开朗。 这首五绝,不过短短二十字,但言简意赅,对仗工整。黄河对白日,入海流对依山尽。诗人既然事实上没看到海,自然也可以看不到山。诗人是在鹳雀楼所处的华夏大时空、盛唐大背景中进行登高望远的大写意,抒发站得高、看得远的宏大胸怀。如能这样理解这首小诗,意境就全出来了。 学生趣味盎然,愿闻其详,我便说出了我的欣赏体会。 鹳雀楼所在地区,正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中国的称谓也许由此而来。永济古镇在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华夏先祖伏羲、女娲、黄帝,曾在这一带留下斧辟刀凿的历史痕迹。“华夏”的繁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中心就在河东一带。鹳雀楼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心位置上。所谓“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华山以西,千里之外,还有天山、昆仑山、青藏高原,山外有山,崇山峻岭延绵不断,怎么能说远处没有山呢?显然,诗中的山是远山,正如诗中的海是远海一样。如果说站在平地上看不到山,那是立足点太低的缘故啊。如果登上鹳雀楼,不就可以看得更远了吗?如果欲穷千里目,那就得更上一层楼!再说了,白日经天终归要依山而尽,大河滚滚终归要流入大海,这是自然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登鹳雀楼,不仅可以从时间上看到华夏民族的来龙去脉;而且从空间上看,还可以看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也可以看到黄河滚滚东入海。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便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高妙意境之所在。感慨系之,得小诗一首: 华夏山河壮, 中华岁月遒。 登高风万里, 望远路千秋! |
|
来自: 五者自居 > 《诗话 词话 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