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穴位临床:经筋的分布

 伟天英 2019-02-07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其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主司全身关节的屈伸运动。

经筋的分布,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经筋的分布,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尽相同。其具体分布如下:

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侧,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夹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入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纲''(即上睑),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结于耳后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足阳明经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夹口旁,会合于鼻旁,下方结于鼻部,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

足太阴经筋:起于大足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内的经筋附着于脊椎。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的下边,同足太阴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夹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会合。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上边,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髁)的后面,进入并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侧缘,向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分支进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结于下额,上方连属目外眦。还有一条支筋从颌部分出,上下颌角部,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

手少阳经筋:起于手无名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走向颈部,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处进入,联系舌根;另一支从下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眦,上额,结于额角。

手阳明经筋:起于示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侧,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夹脊旁;直行者,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面颊,结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额角,络头部,下向对侧下额。

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拇指上,沿指上行,结于鱼际后,行于寸口动脉外侧,上沿前臂,结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方,上面结于缺盆,下面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合会于膈下,到达季胁。

手厥阴经筋:起于手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胁肋的前后;其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

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锐骨(豆骨),向上结于肘内侧,再向上进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脐部。

十二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十二经筋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四肢、头面、躯干等处,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使四肢百骸相互联系,或支撑人体得以坐立行走,或相互协调以进行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十二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对骨骼具有约束作用,可以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姿势。在经气的调节下,阴阳经筋协同作用,刚柔并济,使关节的屈伸活动自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