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察色、切脉、观察配合进行诊断 【原文】黄帝曰:调1之奈何? 歧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译文】黄帝说:怎样配合脉象和尺肤的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脉象急促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很紧急;脉象徐缓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较弛缓;脉象小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瘦削不足;脉象大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大而隆起;脉象滑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滑润;脉象涩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枯涩。但是,这种变化有的不显著,有的显著。所以善于配合尺肤的医生,不必再诊其寸口之脉,就可知病;善于诊脉的,不必再去望色,亦可知病。能够将察色、切脉、观察尺肤三者配合起来进行诊断,就可称为上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九个。能够运用两种方法进行诊断的,称为中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七个。仅用一种方法进行诊断的,称为下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六个。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察色、切脉、观察配合进行诊断,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如鼓桴之相应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口之脉,善调脉者,不待于五者之色,能参合而行之,斯可为良医也。 —————————————————— 【注释】1.调:(tiáo条)《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诗·小雅·车攻》:“弓矢既调。”《管子·度地》:“寒暑调,日夜分。”《庄子·知北游》:“调而闲乎!”《荀子·臣道》:“调和乐也。”《贾子·道术》:“合得周密谓之调。”《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调悦者,情之道也。”《说文》:“调,和也。”这里用为协调、调合之意。 |
|
来自: 解决人生问题 > 《4.邪气脏腑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