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 对课内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是: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划分朗读节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试题演练: (一)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注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有的教材写作“层”。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会 当 凌 绝 顶,一 览 众 山 小。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决眦入归鸟 眦: ②一览众山小 小: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4.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 5.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 6.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7.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南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 5.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江城子”为词牌名。 B.上阕首句中的“老夫”为作者自称。 C.词的结句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这首《江城子》和晏殊的《浣溪沙》都是豪放词。 6.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3.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足: 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答: 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答: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四)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 2.把这首诗的主旨句抄在下面。 答: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4.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悲哀。 B.这首诗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C.“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冷”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则给人以“暖”的感觉。 D.这首小令全是写景,始终没有出现抒情主人公。 5.对这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答: 2.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 答: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C.这首诗想像丰富而奇特。 D. 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征 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边塞诗。 B.首联和颔联都紧扣题目中的“使”字。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塞上”的风光。 D.这首诗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病 树 前 头 万 木 春。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 4.这首诗情感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 (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 抵 万 金。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烽火连三月 烽火: ②浑欲不胜簪 浑 :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答: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7.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九)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醉 里 挑 灯 看 剑,梦 回 吹 角 连 营。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 炙: ②沙场秋点兵 沙场: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十)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用“∕”划出下面的词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浩 荡 离 愁 白 日 斜,吟 鞭 东 指 即 天 涯。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答: 参考答案: (一)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①眦:眼角。②小:认为……小。3.“望”;高大雄伟。 4.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5.'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6.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7.A。8. C。 (二)1.会挽①∕ 雕弓∕如满月。2.①聊:姑且,暂且。②会:定将。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4.《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5. D。6.C。 (三)1.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 ①暖树:向阳的树。②不足:不够。4.示例:①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②“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飞回。③“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④“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⑤“浅草”“才能”表现草刚萌发的情形。5.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果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回答也可)。6.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7.C 。 (四) 1.悲凉的。2.断肠人在天涯。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D。5.C。 (五)1.啼、溪、西。2.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3. D。 (六)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描绘一幅宽广绮丽雄浑的边塞画面)。3.D (七)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②暗示贬谪时间长,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惆怅心情。3.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八)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①烽火:战火,这里喻指战争。②浑:简直。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4.'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5.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6.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念亲人的情感。7. A (九)1.醉 里 ∕挑 灯∕ 看 剑,梦 回∕ 吹 角∕ 连 营。2.①炙:切碎的熟肉。②沙场:战场。3.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4.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5.C 。 (十)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 表达了为培养人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誓死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3.D。4.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