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小慧跑过来问我,老师,我听了您最近的几节课,觉得特别受启发。想来想去,我觉得对我现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认真看书,准备研究生毕业考试。 可是一旦坐下来,又觉得看书很枯燥,没有什么意思,我也按照老师前面教的方法给自己找了一个重大的意义。 那就是通过从看书入手,培养自律的习惯,未来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似乎我还是没有办法像我想象当中那样,一坐下来就沉住气去看书,很多时候翻了几页,就玩手机去了。 那怎么看书能变得有趣呢,老师今天就把这个看书和学习的核心方法教给你。 据统计,职场精英普遍爱看书,47.6%的人每年会看3-5本书,19.4%的人每年看6-10本书,有7.6%的人每年看书超过10本。而花在读书的时间方面,58.6%的职场精英平均每天看书超过30分钟,每天读书超过1小时的也大有人在,占到总人数的13.2%。读书像一个抓手时刻吸引着职场精英们,那么读书的好处是什么呢? 好处1 读书是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例如酷爱读书的京东CEO刘强东,在所有互联网公司的老板里,刘强东算是最实在的CEO,那句“要让京东的员工活得有尊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更让人羡慕的是,刘强东对员工的承诺从来都是说到做到,为京东老员工分配了堪比“五星级豪华酒店”的员工宿舍,还贴心的分为单人间、双人间和家庭房,甚至还配备了健身房和休闲区,还有刘强东钦定的图书馆。 媒体曝光京东宿舍后,刘强东超高的情商获得了外界一致认同,去京东招聘的员工也如洪水般暴涨,刘强东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管理公司和员工,更表现于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 好处2 读书使人虚心,不固陋,不偏执。 成功的人大多是谦逊开明的,而到达这一境界的方式就是通过读书,通过读书可以纵观古今学习到其他优秀“管理者”的管理之道,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和改正的方法。 原因1 选取的书不是感兴趣的书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但是想要培养读书的习惯必须先从兴趣开始,首先就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人的兴趣各不相同,有人喜欢诙谐幽默类型的书,有人喜欢悬疑烧脑类型的书,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不妨通过自己喜欢的电影入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类型从而了解自己的喜好,尝试看一些相同类型的书籍,说不定会发现自己爱上了读书。 原因2 心情所致,心情烦躁无心看书 心境也是看书的一大重要因素,只有在平和的心境下才能进入书中的世界,所以看书就要静心,慢慢体会书中的奥秘。你可以选择去丛林茂密的树林里走一走,或者参观各种名胜古迹,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找到探索的途径,看书也就不会成为一件令人烦躁的事情。 原因3 环境过于嘈杂吵闹,影响读书的心情。 找到一个舒适的环境对于静音读书也是一个不必可少的因素,不要呆在嘈杂的宿舍里,而是要跑到图书馆自习室,去一个大家都在努力上进的地方,在那里读书是正常的普遍的,好像不读书学习有点怪怪的,有些突兀,那就随大流,高效率地读书学习,你会发现这一切并不是那么的困难。 拿起了书又放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没办法全身心的进行看书和学习,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的学员小娴最近常常向我倾诉烦恼:觉得自己内涵不够,想要多看些书提高自己文化涵养却又在看书时耐不住性子,不能管住自己专心看书。 我给她推荐了我的时间管理的课程,教授她一些读书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小娴读完课程后,不仅自控能力提升了一大截,读书也变得简单且有效率。我从课程中选取了一部分关于内容分享给大家,想要管住自己专注读书,首先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远离手机和网络 陈老师建议你尽量选择没有共享网络或者信号不好的地方进行阅读,读书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手机中各种趣事要闻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使你产生一种观念:原来手机这么好玩,读书太没意思。想要静心读书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远离网络这种碎片化消息聚集的地方,不要沉迷其中,更不要打开一些娱乐app,否则你会发现时间在不经意间就已经流失了。 2、制定读书计划 在考虑这件事情之前,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我喜欢读书吗?我平时一般多久读一本书?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在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再开始进行计划,那么执行下去的可能性才会更高。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读书的数量目标。读的数目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是要适合自己才最好。例如2015年我读了22本书,2016年24本书,2017年因为种种原因缩减到11本。因此,2018年我打算折中,给自己定一个读20本书的目标。 3、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监督读书进步 和其他事情一样,找一个有共同目标的朋友陪伴监督读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们可以共同制定计划去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读书,如果感到疲惫劳累也可以一起休息,两个人相互监督会让自己在无形中增加压力感,甚至可以进行比赛,设置一些奖励过惩罚,这会激起你的好胜心,使你更加专心于阅读。 1、采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将读书过程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就是将读书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和框架,这样,不管读什么书的时候,都采用这种模式和框架去读,读书的效率就会变高,获取内容、提炼有价值的知识点的效率自然也就会变高。 比如,规定自己读任何书,都要做笔记。 将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书单来源、购书地址、佳句摘抄、关键点提炼、感悟记录、可移植使用的知识点等等,都记录在同一本笔记上,将所有与书有关的信息,都采用信息一元化制(也就是全部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 这就是一种结构化的方式。信息已一元化,有助于在自己需要,或者查读书笔记上的内容时,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这样效率会比较高。不会额外浪费时间。 2、阅读时,用摘抄促进消化。 读书时,进行摘抄是一种比较费时费力的事情,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读书,都提倡速读、多读,而且有很多的书是电子版,不能像纸质书一样折页、夹纸条之类的,所以几乎不摘抄。 但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却强调,如果要想对一本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读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还是做做佳句摘抄。 如果自己想抄的部分比较长,全部抄下来会比较费时间怎么办呢?建议把文章的小标题抄下来。这样,未来查阅的时候,可以巡着笔记记录,可快速找到原文。 3、记录书本观点和佳句激发的思想火花。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摄取知识,或者碰撞思想。将佳句摘抄下来,可以加深我们对书本的印象,以及对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 如果是以观点见长的书,需要摘抄的佳句可能不多,更多可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跟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发生碰撞,会出现很多火花。 此时,也应该把这些思想火花记录下来。很多作家的灵感,很多文章和观点的灵感,都是来自阅读过程中,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 4、积极输出,促进思想进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在笔记本上的思想,一般都不会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虽然单独阅读对自己可能有启示,但是,它们是支离破碎的。 如果想让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完善和系统化,则要尽量尝试去复述和表达。 如果可以将这些想法、感受和体验写成书评,那就最好了。 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想表达清楚,我们就必须要把那些迷迷糊糊的感受明晰化,这就需要我们重新组织和思考,如此一来,那些模糊不清的内容,就会被提炼或者重新阅读,弄清晰。 这样,可能会引发我们的二次思考,乃至需要我们重新去查阅新的资料,补充新的材料才行。这样,不管是我们学来的知识,还是产生的思想和观点,都会被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更清楚的记忆。 5、重读笔记,加深思考。 做笔记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价值,是当读完之后,我们留下了一些经过自己筛选、过滤和提炼过的记录。这些记录,往往比书更有用好,但你可能做完纪录后很少回顾。 而加深思考和内化知识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在得空的时候,回头重读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 记读书笔记与重读读书笔记仍有很大的不同,记笔记,是自己与自己对话。但如果重读的话,你可以采取第三方视角来看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想了些什么。 如果发现此时自己的想法与之前的有差异,或者与别人的有差异,你不妨再补补自己的新想法和新观点,这样,你就可以通过阅读一本书而获得多重的收获。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把持住自己,克制欲望,才能静下心来读书,长此以往,你一定会找到读书真正的意义,爱上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