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庆皇帝的烦恼:洪亮吉大案

 铁血老枪 2019-02-08

嘉庆皇帝的烦恼:洪亮吉大案

嘉庆皇帝亲政初年有一个烦恼,他感觉手下的大臣好像不大拿他这个皇帝当回事儿。不像对他爸爸乾隆皇帝那样敬畏,决定抓个典型开刀,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

嘉庆皇帝的烦恼:洪亮吉大案

谁撞到枪口上了?洪亮吉。

洪亮吉生于乾隆十一年,公历是1746年,江苏常州人,家境穷困,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在乾隆五十五年的这一年考上了进士,而且殿试的名次是榜眼。全国第二,差一点儿就点了状元,从此进入仕途。

从翰林院编修做起,干过一段贵州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级别不低,嘉庆元年调回北京做了京官之后,仕途就不顺利了。

洪亮吉官儿当得一般,但学问非常好,精通历史地理学、音韵学、经学,诗做得也很出色。他是个学者,当然有学者的脾气,架子比较大。也不是很通达人情世故,说起话来,反正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喝起酒来更是不管什么长官、上司,想评论谁就评论谁,而且一般不大说好话。

《清史稿·洪亮吉传》里面有这么一句很形象的描述,说他“长身火色,性豪迈,喜论当世事”。“长生火色”就是说他个子很高,红脸大汉,性情豪迈,喜欢评论热点问题。这样的人在官场里是不大可能一帆风顺的。

早在嘉庆三年,朝廷就以考试的形式出了道题,让中下级京官答卷,为镇压白莲教大起义征集对策,开卷考试,可以拿回家答。

洪亮吉借这个机会写了几千字,指陈时弊把大清朝说得一团漆黑。据说嘉庆帝很生气,但是生气也没有用,因为嘉庆帝手里边没有权,权力在乾隆太上皇那儿,想要处分官员必须得经过他父亲乾隆太上皇。嘉庆又不愿意让他父亲烦心,结果便宜了洪亮吉。

洪亮吉不但不感到庆幸,反而愤愤不平。为什么呢?你们不重视我。不干了走,回家。于是就找了个借口辞官回家了。不久太上皇驾崩,嘉庆帝清算了和珅,这让洪亮吉很兴奋,感觉国家又有了希望就又回到了北京。

大家说,你想走就走,想回来就回来?原来洪亮吉早年做过朱珪的哥哥朱筠的幕僚。朱珪现在是吏部尚书,嘉庆帝的亲近重臣,所以洪亮吉就找朱珪求他给安排个工作。

吏部尚书管全国的干部嘛,于是朱珪就跟嘉庆帝说,这个“小洪”啊,就是洪亮吉,嘴不大好,但是学问非常好,乾隆太上皇是很看重这个人的,曾经国家的“青年后备干部”,现在比较困难,看能不能安排个工作。

嘉庆帝说,这个人我知道,不大着调,嘴不好是肯定的,可以给他找一个不动嘴的工作,让他去编《乾隆实录》,这么个活编书。

洪亮吉兴奋了一段之后,感觉国家跟原来好像也还差不多,没有多大改观,白兴奋了。再加上出了个什么事儿呢,他不是编书吗,嘉庆帝对他这个编书的工作不大满意,否定了他的阶段性成果。这本来很正常,人家是皇帝当然有权力批评你,但是洪亮吉牛脾气又上来了,不干了走,回家!

嘉庆皇帝的烦恼:洪亮吉大案

嘉庆帝亲政初年,下诏求言,号召各级官员给朝廷建言献策。洪亮吉官儿小,只是个实录馆的编修,他没有权力上奏折,于是临行之前就写了一份几千字的奏折。写好了之后抄了三份,分别投给军机大臣成亲王永瑆、吏部尚书朱珪,还有吏部右侍郎刘权之一人一份,请他们转奏皇帝。

朱珪和刘权之收到洪亮吉的奏折之后先看一遍,因为代递者也负连带责任,所以要看一看,看适不适合代递。这一看非同小可,说这个奏折一旦递上去肯定是一场波澜,怎么办,递还是不递?还没拿定主意,不知深浅的成亲王永瑆已经把奏折递上去了。

嘉庆帝打开洪亮吉的转奏看,一看,洪亮吉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嘉庆皇帝。

他说:“现在皇帝想治理好国家的愿望是有的,而且很迫切,普天下的老百姓想过太平盛世生活的愿望那更是迫切。但是,皇上忙活了好几个月并没见到什么好转的趋势。为什么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皇帝应该更加切实地效法祖宗的勤奋,但是还没有完全效法;第二,用人行政应该改变和珅时期的作风,但是也还没有完全改变,现在社会风气、官场风气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下流”;此外,你赏罚也不严明,言路似开未开,想肃清吏治实际上并没有肃清。”

洪亮吉又说:在励精图治方面你比你祖宗差远了,最近这三四个月以来,你上朝比较晚,而且我还担心你退朝之后跟那些“俳优”,就是“文艺工作者”混在一块儿,受他们的蛊惑。

嘉庆皇帝的烦恼:洪亮吉大案

看到这儿,嘉庆有点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了,这不完全是诽谤吗!我什么时候上朝晚了,我天天按时上朝,我一天到晚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去接近什么所谓“文艺工作者”?不过再往下看,更气人的话还在后边。

洪亮吉接着说,说咱大清的官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十六个字:模棱两可、软弱退让、钻营投机、苟且偷安,行了,这四点要能做到,这官就能做得很大。

洪亮吉用了几千字把大清王朝做了不遗余力的抹黑之后,用这样一句话做了结尾——根据《清史稿》记载洪亮吉说,“亮吉以为今日皇上当法宪皇帝之严明使吏治肃而民乐生,然后法仁皇帝之宽仁”。

就是说,你先学学你爷爷雍正的严厉,然后你再学学你太爷爷康熙的仁慈。这句话把嘉庆气坏了。我不如我爸爸乾隆,我不如我爷爷雍正,我不如我太爷爷康熙,不错,但是这话只能我自己说,你们当臣子的不能说。

嘉庆皇帝的烦恼:洪亮吉大案

于是,嘉庆帝拍案而起,来人把洪亮吉给我拿下!

但是抓起洪亮吉之后怎么办呢?他上书毕竟有一个大背景,是你皇帝号召大伙儿来建言献策。一旦严办洪亮吉舆论肯定对自己不利。满朝官员不明真相,今后的言路可就堵塞了。所以尽管心里一肚子气,还得设法挽回。

这个时候,吏部、刑部、军机处的官员正准备开审洪亮吉。阴暗的大堂上官员们表情肃穆,衙役目露凶光,各种刑具摆满了一地。洪亮吉像个小鸡似的被拎上来,然后扔在官员们的脚下。这时候,一个太监大摇大摆地走上堂来,高喊“皇上有旨”。

所有官员立即起立,面向北方做虔诚的表情。太监说:“皇上说了,洪亮吉读书人,体弱,毋许用刑”。话音刚落,洪亮吉趴在地上痛哭失声。

刑部尚书赶紧命令人把这些刑具都搬走,然后现场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下子,然后开审。第一个问题,要问洪亮吉上奏折这个动机是什么。这话怎么能这么样问呢?不是你皇帝号召人家上奏折吗。所以洪亮吉回答得很干脆,一句话就顶回去了。洪亮吉说,“庶人传语,况翰林乎”(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就是说,老百姓都可以向政府反映意见,何况我还是个翰林呢。

好了,这个问题提完了,提第二个问题:你说皇上上朝晚,退朝之后解决“俳优”,就是“文艺工作者”,依据是什么?

洪亮吉说得也很干脆。他说,一时糊涂信笔混写,自请治罪。好了,这个问题也问完了。

第三个问题:你说咱们大清朝的官儿贪污腐败,到底谁贪污腐败你给我指出姓名来?这个问题问得很刁钻,但也不能说他问得就不对,你在法庭上嘛,你还是要拿证据的。

洪亮吉回答得也很干脆。他说,谁腐败谁知道,我不知道,也说不出姓名来。主审官员一拍桌子说:“大胆,你不知道你就敢胡说,分明是在诽谤。”然后换了副面孔说,各位还有什么要问的。大家说,没有了。这个案子本来线索清楚、情节简单,没什么要问的。没什么要问的,那就退堂,拿今天话就是“休庭”。一个时辰后宣判:洪亮吉大不敬罪、诽谤罪罪名成立,判处“斩立决”。

嘉庆皇帝的烦恼:洪亮吉大案

嘉庆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历是1799年的9月26日,嘉庆帝发布上谕。

嘉庆帝表示,洪亮吉毕竟是上书言事,为了不堵塞言路,所以将他的死刑改判为流刑,发往新疆伊犁。

嘉庆帝不是昏君:洪亮吉说得真大胆、真露骨,但是冷静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所以把洪亮吉发配新疆之后,嘉庆帝就有点后悔。

正赶上伊犁将军进京觐见,嘉庆帝顺便谈起洪亮吉这个事儿。伊犁将军是个马屁精,他估计嘉庆帝是怕背黑锅,不敢杀洪亮吉。所以他跟皇帝表示说,我要见义勇为,为皇帝出气,杀洪亮吉。而且他表示,这个事儿其实谁都不用背黑锅,很简单,比如说制造一场交通事故,制造什么医疗事故之类的,事儿就办完了。

最后,伊犁将军一再跟嘉庆帝强调,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从来没干过。虽然是没干过,但估计不难办。嘉庆帝把眼睛一瞪,说了句:大胆!糊涂!然后狠狠教训了这位将军一顿。然后唤来军机大臣,把批评伊犁将军的这些话写成上谕发往全国。嘉庆帝这样做,我感觉根本意图是为了保护洪亮吉,因为这些话就向天下公开了。

伊犁将军暗自叫苦心想:这不是拍马屁拍马蹄子上了吗?这回可好,还背个大包袱!等洪亮吉到了伊犁,还得给配两个保镖、配两个保健医生,万一洪亮吉在伊犁期间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洪亮吉刚刚抵达伊犁不久,伊犁将军就送来了赦免他的消息,然后表示要派人把他送回故乡。洪亮吉严词谢绝。

洪亮吉用两只脚,把中国的北部边疆走了个来回。他写下了《伊犁日记》、《天山客话》两部作品,写下了大量感人的诗篇。真不愧是学者,让人判了流刑,还写了那么多作品。

洪亮吉直接走回了故乡,从此闭门不出,专心研究学问,不再关心清朝的政治,成为清朝的著名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