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规》15:宠与溺,造安逸,安其生,丧其力

 道德经学用 2019-02-08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上中学的女儿聊天,女孩说起:“以后我上了大学,我妈不担心我的学习,她担心我的自理能力!”

但矛盾的是,这个朋友一边担心孩子以后没有自理能力,一边却又管不住自己,所以一直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

 

她是个特别顾家的妈妈,女儿从小到大都是她一手带大,从未假手于保姆或长辈。

每次我们叫她出来玩,她都会担心女儿在家无人照顾,要是吃不饱怎么办?要是一个人害怕怎么办?

她总说:“我女儿特别依赖我,离不开我。”

 

可据我们观察,其实不是女儿离不开她,而是她离不开女儿——女儿是她心里的支柱,照顾女儿是她一生最重要的工作。

她每天的关注点就在孩子身上,几乎24小时围着孩子转,甚至无暇顾及自己。

 

有时我们逗她,说:“你现在这么照顾女儿,等她长大嫁人,成了别人的媳妇,可就得学会伺候先生、公婆了……”

她马上就急了,说:“那可不行!以后她也得找一个像我一样能照顾她的人才行,凭什么去伺候别人啊?”

 

她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只是理智上认可她的付出,但对她的感情却更像是对“保姆”的感情——虽然在生活上离不开她,但是在心理上并不尊重她、敬畏她,一些重要的事情,孩子有时宁愿听听我们这些局外人的意见。

 

而且,时间久了,孩子确实很多事情不会做、不愿做、也不敢做了。有些非常难得的游学或交流活动,孩子也不敢单独去,为此丧失了很多非常好的成长锻炼机会……

 

在《父母规》中讲到“勿宠溺”时,有这样一段话:

宠与溺,造安逸,安其生,丧其力。

宠与哄,患无穷,增自我,习性重。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在舒适区完成,一定是主动进入学习区,然后勇敢进入恐慌区,才能完成生命的蜕变。

 

我看过一个自然探索的纪录片,片中的主角是英国格陵兰岛上的白颊黑雁。

它们为了躲避天天敌,把巢筑在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

刚出生的雏鸟会被父母喂食三天,三天过后父母就不再喂食,而是引导雏鸟自己跃下数百米高的悬崖,学会飞行!

 

但由于雏鸟的翅膀尚未长完,因此实际上,它们跃出悬崖后只能赌运气,借重力在微风中滑翔。

但雏鸟必须经过这场生死考验!

如果挑战成功就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存活下来;倘若因恐惧不敢跳下悬崖,它们就会活活被饿死;但即使跳出,在半空中若被岩石撞伤或摔死,还是会变成别人的食物……

 

影片中的四只毛茸茸的小雏鸟在父母的示范下,最终一一跳下了悬崖。

我们揪着心、捂着嘴,在短短几分钟里眼看着其中三只,不是在半空中被凸起的岩石不停地撞伤翻滚,就是落地后不知去向……

 

最后,仅有一只雏鸟成功落地,并与父母团圆。

而其他三只,父母再三呼唤不得,只能放弃,而不会再浪费有限的精力去寻找它们了!

这就是自然法则!影片中的这只小家伙算是集勇气和运气于一身,才成功完成了生命中第一次巨大挑战和生死考验。

 

只有勇敢跃出悬崖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生命的成功者!

而那些或因恐惧、或因贪恋安逸而躲在舒适区的人,是绝不可能成为成功者的!

 

当面对孩子时,我们要时刻记得:“自然中,有一种伟大的平衡法则!”

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两杯必须喝的水:一杯苦水,一杯甜水。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让他把人生的甜水都喝完了,那余生他就只剩苦水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小时候不要让孩子太享福,过早享福的人,早晚还要受苦,那时就经不起苦了。

 

对孩子的教育,千万不要:宠、溺、哄——那不是爱孩子,那是在“害”孩子。

老子说:“宠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溺、哄,都是把孩子放在了奴仆的位置上。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颗心根本不属于自己!

别人一句话就能让他高兴、一句话又能让他恼怒,他的心早已成了别人的牵线木偶,是没有任何力量的!也不可能支撑自己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所以,为人父母者,务必谨记:“勿宠溺”!

因为,“宠与溺,造安逸,安其生,丧其力。宠与哄,患无穷,增自我,习性重。”

 

逯欣心

201928日,第34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