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教育视界: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如水138 2019-02-08

《中国创新教育》杂志选编 欧志华推荐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杨小红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歌咏保家卫国的英雄烈士;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学作用来看,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古诗与现代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对教师的教学也有挑战。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文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会对学生学习古诗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在教学古诗《嫦娥》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入手,通过讲述嫦娥偷取灵药,飞向月宫的传说,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再范读诗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嫦娥飞仙的诗境,此时,无需教师再做提点,学生已能做到书声朗朗了。  再如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画面、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在教学《伯牙绝弦》时,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琴乐曲,传达出知音相惜的情感,这样对理解文意能起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教学《春夜喜雨》一诗,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势必影响感悟诗情等方面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以今识古,普遍适用于所有学段。高学段的学生因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加强新旧联系、以旧识新,是有效的疏通策略。低学段的学生,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有限,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可更多地借助直观教学法。教学“离离原上草”,借助图片、简笔画或课件等媒体,学生就能直观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那种片面强调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完全抛开字词,直接用媒体解说大意乃至感悟诗情的做法,与阅读的本质相悖,不宜提倡。

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二)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使学生融入诗境,依依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四、拓展活动,再现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一)画诗。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如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麽找到它呢?”虽然怎麽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已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二)写诗。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写。例如,在学习《赠汪伦》后,我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回家后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总之,古诗教学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要尽可能用诗一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精巧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带领着学生迈入古诗的殿堂,使学生领悟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