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家贫。卖身葬亲。天遣仙女。织缣完缗。 【原文】 汉董永、性至孝。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往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同至主家。令织缣三百疋、乃回。一月完成。主大惊。听永归。至槐阴会所。妇辞永曰。吾织女也。天帝感君之孝。令我相助耳。言讫。凌空而去。 王应照谓父死则葬。理之常也。孝子当贫乏无措时。卖身为之。亦求心之安而已。偿工之日。仙女忽逢。织缣一月。已清债累。此时卖身穷人。债主不得役之。且不能学之。于以知久停亲柩者之罪大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董名叫永的。天性非常孝顺。家里很穷苦。他的父亲死了。没有钱筹办丧葬。董永就出卖自己的身子。把卖得的钱。葬他父亲。等到葬了父亲以后。便去偿还卖身钱的工价。走到路上。忽然逢着了一个女子。他说自己情愿和董永结为夫妻。便一同到了债主家里去做工。债主吩咐他织本色的重绢。满了三百疋。抵过了卖身的钱。方才准他回家。那里晓得董永得了女子的帮助。不消一个月工夫。就统统织成功了。债主非常奇怪。就准董永回去。到了那槐树下。就是从前和女子相会的地方。那个女子就辞别了董永说道。我就是天上的织女。天帝为了你的孝顺感动了他。所以叫我来帮助你的。说完话。就腾上天空去了。
【原文】 汉丁兰、河内人。早丧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邺人张叔假物。兰妻卜筶。木像不许。叔醉詈木像。且击之。兰归。见木像色不怿。询知之。即奋击张叔。吏至。捕兰。木像为之流涕。郡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诏图其形。 思亲不见。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极思也。而思慕之诚。木亦通神。忽而不怿。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诚所致乎。至于为亲像被击。而奋击张叔。只知有亲。而不惜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丁的人。单名叫做兰。是河内陆方的人。他的父亲母亲早已亡过了。丁兰就把一块木头。雕刻着他父亲母亲的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样。有一天。邺的地方。有个叫张叔的。来向丁家里借东西。这时候。却巧丁兰不在家里。丁兰的妻子。就向着木像面前问筶。木像不肯允许。张叔刚刚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气。骂着木像。并且又打了木像好几下。等到丁兰回到家里。看见了木像的脸色。似乎很不高兴的样子。问他妻子。才晓得这个缘故。丁兰就用力去打张叔。衙门里的差人来捉丁兰了。木像的眼睛里。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泪来。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诏。叫把丁兰的形像画上去。
【原文】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
【原文】 吴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丧父。母老疾笃。思笋煮羹食。时冬节将至。笋尚未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以奉母。母食之而病愈。人皆以为至孝所感。 脾胃既衰。饮食无味。偶思一物。宛似异常甘美。急欲得而食之。此病人常情。况老而病笃乎。无如时当冬月。笋从何来。宗之哭竹。非乞灵于竹也。而竹亦效灵。情到至处。不可以恒理测度者每如此。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吴国里有个孝子。他姓孟。单名是一个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纪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一个母亲。年纪已经是很老了。并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厉害。却常想要鲜笋煮羹吃。这时候冬至节将要到了。笋还没有生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可以得到这个鲜笋。他就跑到竹林中。双手抱着毛竹。不觉两行眼泪簌簌的落下来。竟大大的哭起来了。那里晓得他有了这样的孝心。竟能够感动了天地。一忽儿地下就裂开了。尖尖的露出几枝笋出来。孟宗就拿回家里来。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等到吃完。他母亲的病症。就居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的感动。
【原文】 魏王裒、父仪。为晋文帝所杀。裒终身未向西坐。示不臣晋。母畏雷。每闻雷。即奔墓前。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尝攀墓前柏树号泣。泪着树。树为之枯。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必三复流涕。门人尽废蓼莪篇。 李文耕曰。王伟元闻雷泣墓。事之如生。泪着树枯。痛之欲死。哀哀父母之诗。宜其不能卒读也。不能卒读蓼莪。因而门人尽废。情之剀切感人至矣。若用情不足者。又当日与之读蓼莪而念劬劳。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魏国有一个孝子。姓王名叫裒。他的父亲名叫王仪。是被晋文帝杀死的。所以王裒终身不肯向西面坐着。表示他是不肯给晋朝做臣子的。他母亲在世的时候。胆量是很小的。所以生平最怕天雷的声音。等到死了以后。王裒把他的母亲用衣衾殓了。就埋葬在山林里冷静的地方。一碰着风雨天气。有雷声隆隆响的时候。王裒就不避风雨。飞风般跑到坟前。泪涔涔的拜哭着说。儿子王裒在这里陪伴母亲。母亲不要怕呀。母亲不要怕呀。有一次。王裒攀了坟前的柏树号哭。眼泪落到树上。那个柏树竟就枯了。王裒读诗经每逢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几句。一定流着眼泪。反反覆覆的玩诵。因此他的门弟子。就废去了蓼莪篇不读了。 十八、【王祥剖冰】
【原文】 晋王祥、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祥奉命愈谨。母嗜生鱼。时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雀数十。飞入祥幕。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李文耕谓王休徵继母之变。几同井廪。所少者一傲弟耳。乃求鲤求雀守柰。至难辄易。诚孝格天。而母亦徐化。不又一底豫之瞽瞍乎。世有不能化其继母者。特诚孝之未至耳。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大大有名的孝子。姓王名叫祥。早已没有了亲生的母亲。他的后母朱氏。原来不喜欢他的。并且常常到他的父亲面前。絮絮聒聒。造了几句歹话。去说王祥的不好。王祥却是奉命愈加谨慎了。他的后母很喜欢吃着新鲜的鱼。但是那时候。天气很冷。河水都冻成坚硬的冰了。怎么可以得到鱼呢。王祥便脱下衣裳。预备剖开冰冻去求鱼。忽然冰冻自己消解了。有两尾鲤鱼跳出冰上。王祥就拿到家里。烹调起来供给后母吃。后母又想吃烤黄雀。忽然间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到王祥的帐棚里来。他家里有株丹柰树。结了果。后母叫他守着。逢着有风雨的时候。王祥每每抱了树哭着。这些丹柰仿佛也有知觉。竟不至跌落下来的。
吴猛八岁。家无床帷。恣蚊饱血。恐噬亲肌。 【原文】 晋吴猛、字世云。豫章分宁人。年八岁。事亲至孝。家极贫寒。榻无帷帐。每当夏夜。任蚊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敢驱之。惟恐其去己而噬亲也。后遇至人丁义。授以神方。屡著灵异。宋政和中。封真人。 王应照谓父母育子。为之挥蝇。为之驱蚊。痒则搔之。寒则裹之。恐惊之而不敢高声。稍不安。则直欲分痛。爱子情深。何不可作恣蚊饱血观也。惟孝子还以报亲。且寓爱物之意。此其所以有仙格也。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孝子。姓吴。单名叫猛的。表字世云。他是豫章分宁地方的人。年纪才只有八岁。服事他的父亲母亲。已经是非常孝顺了。因为他家里很是穷苦。所以他们的床上。都没有挂着蚊帐。一到了夏天晚上的时候。蚊虫很多。嗡嗡的飞来。叮在他的皮肤上面。便任凭他饱吸自己的血液。虽然叮他的蚊虫很多。吴猛总不用手去驱赶他的。这是什么缘故呢。你们仔细的替他想想。一定是恐怕这蚊虫。丢掉了自己的皮肤不叮。必然飞去叮着父亲母亲的皮肤了。后来吴猛碰着了一个有法术的异人。名叫丁义的。给了他神方。屡次有灵异的表现。后来在宋朝政和年间。得封做一个真人。
黔娄为令。父病弃官。礼斗祈代。尝粪心寒。 【原文】 南齐庾黔娄、字子贞。新野人。为孱陵令。到任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易病痢。始二日。医者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忧之。每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易卒。居丧过礼。庐于冢侧。 李文耕曰。以心惊而知父疾。已见至孝冥感。而断然弃官。毫无瞻顾。至尝粪验疾。吁辰祈代。则忧思之迫切。而不可解矣。凡此至性至情之所为。总不可于世情中觅求见解。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齐有一个姓庾名叫黔娄的。表字就叫子贞。是新野地方的人。刚才做着孱陵县的县官。上任不到十天。忽然觉得心头好似小鹿一般撞。扑扑的惊跳起来。额角上的汗珠子。也簌簌的流下来。他知道家里一定不好了。就立刻丢了官职。回到家里。这时候。他的父亲名叫庾易的。已经生了痢疾。才只有两天工夫。他便慌忙请医生医治。医生说。要晓得病的好不好。只要尝了病人的粪。便自然会明白了。若是粪味苦的。就很容易医治的了。庾黔娄便立刻把父亲的粪。尝了一尝。不料气味是很甜的。因此心里觉得很忧愁。每天到了晚上。他便叩头拜祷上天的北斗星。请求把自己的身体。替代父亲的死。后来庾易死了。庾黔娄居丧过礼。并且在坟旁搭了草舍住着。
【原文】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寿昌屡求不获。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行至同州得之。母年七十余。寿昌乃迎归。并迎其同母弟妹共居焉。 王应照谓髫年别母。莫审行踪。碌碌尘途。心常抱疚。纵富贵兼全。但念天下岂有无母之人。五十年来。肠一日而九回矣。一旦弃官。入秦求访。观其与家人诀别之言。诚穿金石。宜其得以天伦重聚也。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姓朱名叫寿昌的。年岁才七岁的时候。他生身的母亲刘氏。因为他的嫡母常常妒忌他。把刘氏出嫁到别地方去了。从此他们母子俩就隔绝了。好久不相见面。足足过了五十个年头。朱寿昌屡次访求。可是总寻不着。等到神宗皇帝的时候。朱寿昌已经做了官。因为想念着母亲。便丢掉官。专诚到陕西地方去找。他和家里的人分别时候。说道。我今儿到那里去。倘若不能够找寻我的母亲。我就发誓。不再回到家里了。后来日行夜宿。走到了同州地方。停了几天。果然机会凑巧。竟碰着了母亲。这个时候。他母亲的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朱寿昌便欢天喜地的把母亲接了回来。并且又迎接了同母的弟妹。到家里一同居住着。
【原文】 宋黄庭坚、字鲁直。一字山谷。又号双井老人。洪州分宁人也。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秽器。不使婢妾为之。未尝一刻有缺子职。苏东坡叹其诗、独立万物之表。 王应照谓溺器之涤。自有婢妾为之。惟孝子不以官职之显。失其子职之常。溺器且为亲涤之。其他子职。尚有不尽者乎。李文耕谓山谷所为。仿佛石建。皆乐供子职。不以贵显闲其心者也。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一个大诗家。姓黄。名叫庭坚。表字鲁直。别号山谷。还有一个别号。叫做双井老人。他是洪州分宁县的人。元祐年间。做了太史的官。天性却很是孝顺的。自己虽然做了贵官。显名天下。可是侍奉母亲。却极尽诚意。每逢母亲的事务。他必定亲自去做。无论怎么样。总是不怕劳苦的。每天晚上。一定要自己替母亲洗着便桶。他家里仆役很多。却不叫他们去做。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服劳奉养。全是做儿子自己应尽的职分。那里可以叫他人分了自己的孝顺呢。所以他总没有一刻儿。不尽自己的职务的。他又喜欢做诗。并且做得很好。苏东坡称赞黄庭坚的诗。说、独立万物之表。
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庐尽毁。至孝独遗。 【原文】 元李忠、晋宁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郇保山移。所过居民庐舍。皆摧压倾圮。被坏房屋一万八百区。人民压死。不可胜数。惟将近忠家。分为二行。五十余步复合。忠家独全。 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况被灾之区。有一万八百区乎。庐舍生命。所伤无算。惟至孝者所居无恙。历观孝子传。辟疫辟水辟火辟风辟雷。竟至于辟地震山移。观止矣。人亦何乐而不尽孝哉。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一个孝子。姓李。单名叫一个忠字的。他是晋宁地方的人氏。从小时候。就早已没有他的父亲了。单单剩着他一个母亲。仝他住在一块儿。可是李忠服事他的母亲。却是非常孝顺的。到了大德七年八月里。这个时候。忽然逢到大大的地震。有一座郇保山头移过去。所过各处地方的百姓房屋。都倒的倒掉。压的压下。一时间被坏的房屋数目。竟有一万零八百个区域。因为这场大灾难压死的人民。数也数不清楚了。可是那座郇保山。说也奇怪得很。飞散过来。到了将近李忠家里的时候。忽然分做两行。再过了五十几步。那座郇保山再合了拢来。所以只有李忠的家里是保全的。
实夫归省。虎衔其衣。拜请毕养。竟得全归。 【原文】 明包实夫、事亲尽孝。明经力学。馆于太常里。岁暮归省。途遇一虎。衔其衣。入林中。释而蹲。实夫拜请曰。将啖我耶。命也。奚憾。吾有父母年七十余。能容我毕养。吾苟存。终还汝啖。虎即舍去。后人名其地为拜虎冈。 孝既无灾不可辟。更无物不可格。不论禽兽鳞虫。草木花果。一切有情无情。均可由一片肫诚。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物类至于虎。凶暴已甚。而历代孝子免于虎者。指不胜屈。於戏、奇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姓包名叫实夫的。服事他的父亲母亲。非常尽孝。并且明畅经书的道理。尽力在学问里头。后来在太常里的地方教书。到了年底下。包实夫回家去省视他的父亲母亲。半路上忽然碰着了一只老虎。衔住了他的衣服。竟把包实夫拖到树林里。老虎才把他放下了。蹲着。包实夫就拜着老虎问道。你将要吃我么。那是我的命运注定的。我有什么恨呢。但是我还有父亲母亲。两个人的年纪。都是已经七十多岁了。倘若你可以应许我终养了我的父母。那时候假使我还存在世上。那末我一定自己来送给你吃。你看可以不可以呢。那老虎听了包实夫、这一番说话。就舍了包实夫竟自去了。后人就把那个地方。起了名字叫做拜虎冈。 【绪余】 夫孝、德之本也。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 于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德育课本》三集第一册
孝篇
一、【文王问安】 文王事父。一日三朝。问安侍膳。甘脂丰饶。 【原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为世子时。朝其父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寝门外问安。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遂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 周祚之长。历朝莫及。姬姓之后。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启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温凊定省之常。人人当尽。亦人人所能尽者。所以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愿克昌厥后。曷不效法我先王。 【白话解释】 周朝的文王。姓姬名叫昌。当他做世子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在早晨鸡啼的时候。就穿好了礼服。到了父亲的寝门外面去问安。宫里的小官说好的。文王听了面上才有喜色。到了正午时候。再去问安。依然照了早晨时候的问答。到了晚上。也是这样的做。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气。连走路都也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了原状。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太冷了、或太热了。等到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吃的怎样。并对管理菜蔬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那个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 二、【武王继述】 武王继志。不敢有加。冠带养疾。达孝无涯。 【原文】 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昌之次子也。文王圣孝。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闲。后即位。伐商有天下。与弟周公旦继志述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孔子称之为达孝。 李文耕谓文王事纣。而武王伐商。似非继述矣。然武王即位十三年。恪守臣职。固文王服事之志也。至于纣恶不悛。天人交迫。不得已除暴安良。救民水火。道理到至极处。可以仰质文王在天之灵矣。 【白话解释】 周朝的武王。姓姬名叫发。就是文王名昌的第二个儿子。文王是个大圣人。又非常孝顺。武王就跟了他父亲的行为做着。很小心地不敢逾越了一些儿。有一回、文王有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亲。镇天在父亲的身边。连衣帽也不敢脱去。文王吃一碗饭。他才肯吃一碗饭。文王添吃一碗饭。他也再吃一碗。这样的有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后来文王死了。武王代了父亲。做了诸侯。这时候、商朝的纣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个个都怨着他。于是武王就去讨伐纣王。得了天下。同了弟弟封周公名旦的。继续了父亲的志愿。传述先人的事业。他们服事死了的人。像服事活着的人一样的诚敬。服事亡故的人。像服事生存的人一样的有礼。后来孔夫子很称赞他。说、武王的孝顺行为。是合天下的人都说孝顺的。所以叫做达孝。 三、【考叔舍肉】 考叔舍肉。讽悟庄公。隧泉见母。其乐融融。 【原文】 周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庄公初誓黄泉见母。后悔之。乃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君无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王应照谓惟天下孝子。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庄公固有悔心矣。考叔闻而有献。盖逆知公之必赐食。食而舍肉必问。问而后可以一言悟之。遂为母子如初。考叔可谓移孝作忠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郑国有个颍考叔。是在颍谷地方做守边的官。他得知了郑庄公起初为了弟弟的事。对母亲立了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咒。后来又有点懊悔了。他就借了献进物品的机会。到了庄公的那儿。庄公叫他吃饭。他吃饭的时候。留着所赐的肉不吃。庄公觉得很奇怪。就问他道。你为什么留这些肉呢。颍考叔道。小人有个母亲。凡是小人自己家里献进去的东西。母亲是都吃过的了。可是没有吃过君上所赐的肉。所以我留着不吃。预备等忽儿拿回家去。送给母亲吃。庄公听了颍考叔有这样的孝顺。不禁心中有所感触。就说道。你有母亲可以送给他东西吃。怎么我没有母亲呢。颍考叔说。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君上只要在地下掘下去有了泉水就好。母子两人在地道里面相见。那一个人再敢道个不字呢。庄公就依了他的话做去。于是他们母子两个。依旧和从前一样的相处了。 四、【伯俞泣杖】 伯俞母杖。常悦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原文】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白话解释】 汉朝的韩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韩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过失。他的母亲就要用拐杖打他。韩伯俞总是跪下了。受了母亲的打。一些儿也没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亲又拿了拐杖打着儿子。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他的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道。从前打你的时候。你老是和颜悦色地受了。没有一次流着眼泪的。今天打你。为什么哭了起来呢。韩伯俞说。从前儿子有了过失的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是觉得很痛的。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时候。母亲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觉得痛了。晓得母亲的精力已衰。恐怕后来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觉得悲伤着哭起来了。 五、【赵咨迎盗】 赵咨迎盗。惟恐母惊。群贼惭叹。不敢横行。 【原文】 汉赵咨仕至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劫之。咨恐母惊。乃先至门迎请。设食。曰、老母年八十。疾病。须养。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去。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是益知名。后拜东海相。 许止净谓赵咨自孝其亲。何与人事。乃能感化盗贼。甚至叩首愧悔。虽与之而不取。此中感应。非大有不可思议者乎。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尽己之性。即能尽人之性。能尽人性。自能转恶为善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赵咨。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后来因为有病。就免了官。回到家里。亲自带领子孙们。耕种田地。奉养母亲。有一夜、有许多强盗到他家里来打劫。赵咨得知了。恐怕母亲受了惊慌。于是自己先到了门口。去迎接强盗。又陈设了饭菜请强盗吃。并且对他们说。我有一个年老的母亲。年纪已经八十多岁了。又生着疾病。是要供养的。请求你们稍留下了一些儿衣服和粮食。使我可以供养我的母亲就好了。至于妻子的物件。和另外的物件。一点也不敢请求留下的。强盗们听了他的话。非常叹服他的孝顺。又觉得自己的惭愧。大家都跪下了。辞谢着说。我们太不成样子了。干犯了府上。侵害了你这位贤人君子。说完了话。一齐飞也似的去了。赵咨追上去。把物件送给他们。已经来不及了。经过了这件事情以后。赵咨的名声愈加大了。后来做了东海相的官。 茅容避雨。树下弥恭。杀鸡供母。不饷林宗。 【原文】 汉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避雨树下。众皆夷踞。容独危坐益恭。郭林宗见而异之。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意谓为己设。既而供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林宗犹减三牲之膳。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劝就学。卒以成德。 王应照谓孝经云。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孝子见得父母至尊无对。客虽显者。究有亲疏之别。故以鸡供母。自以草蔬与客共饭。林宗安能不叹服哉。 【白话解释】 汉朝的茅容。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有一天。在郊野里耕田。忽然天下雨了。于是种田的人。都到树底下去避雨。一班人都是伸手伸脚、随随便便地坐着。只有茅容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格外恭敬。这时候。给郭林宗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请求到茅容家里去过夜。以便暗中观察他一切的举动。到了第二天。茅容杀了一只鸡、煮了做饭菜。郭林宗见了。以为是请自己吃的。那里晓得他把鸡给了母亲吃。自己和客人一同吃着蔬菜。郭林宗看了他这样孝顺的行为。非常佩服。就起身向他拜着说。你的品行。真贤明得很。我林宗尚且减少了养亲的丰盛膳菜。去供给往来的宾客。现在你能够这样。真是我的朋友了。于是就劝他读书。后来茅容终于成就了一个有道德的人。 七、【李密陈情】 李密上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帝嘉其诚。 【原文】 晋李密父早亡。母更适人。鞠于祖母刘氏。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密上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并使郡县供其祖母常膳。 王应照谓见养祖母。恩德尤深。今也龙钟老病。可报万一者。正在此时。若不顾祖母之养。而贪爵位之荣。虽勋高竹帛。终是天下罪人。此陈情表之所以上也。其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令人不忍卒读。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李密。他的父亲早已死了。母亲嫁了人家。他是在祖母刘氏那里抚养长大的。武帝召他去做太子洗马官。但是皇上叫他去做官的诏书。下来了有好几次。李密终于不肯去做官。就上了一封表章。到皇帝那儿。说、假若我当初没有祖母。就不能到了今天。祖母现在没有我。也不能过着老年的光阴。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替皇上尽力的日子正多。可是报答祖母恩德的日子。是很少的了。武帝看了表章以后。很称赞他的诚实。就给他两个奴婢。帮他做事。一方面又发命令。叫府县衙门里。常常供给他祖母的赡养费。 八、【赵志闻声】 赵志年少。莫报劬劳。闻父叱犊。涕泪滔滔。 【原文】 晋赵志早起读书。闻父叱犊声。废书而泣。师问之。答曰。顷闻叱犊而过者。吾父也。自恨年少。不能即致贵显。使老父不免穷苦。是以悲耳。师叹曰。此念孝思。小子当有造也。由是用心教之。免其修金。及长。郡县辟举。出仕东辽。有政声。 人子贵显。皆由父母积累。而每不能使吾亲眼见成立。最是人子痛处。乃赵志则深痛年少不能即致贵显。使老父不免穷苦。一闻叱犊之声。竟致废书而泣。于以见古人之不可及。总是一段真处。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小孩子。姓赵名志。有一天的早晨。他正在读书的时候。听到了他的父亲赶喝小牛的声音。他就丢了书哭了。先生见了。问他为了什么缘故哭的。他回答说。刚才赶喝着小牛走过书房门口的。就是我的父亲。我自己恨着年纪太小。不能够立刻就发达起来。还要我年老的父亲。免不了过着贫穷的日子。做着辛苦的工作。所以悲伤的呵。先生听了他的一番话。就叹息着说。他年纪虽小。就有了这样孝顺的念头。将来这个小孩子。一定是有成就的。从此以后。先生就格外用心去教他。并且不要他的修金。后来赵志长大了。府县衙门里把他选举了上去。在东辽地方做官。有很好的名声。 范乔五岁。捧砚悲酸。以薪遗盗。何愧承欢。 【原文】 晋范乔二岁时。其祖馨临终。抚之曰。所恨者、不得见汝成人耳。因以所用之砚与之。至五岁。祖母以告乔。乔捧砚涕泣不已。父粲得狂疾。乔与弟屏弃一切。专心侍奉。足不出乡。累征不赴。腊夕。人盗砍其树。乔佯不闻。其人愧而归之。乔曰。取薪以供亲暖。何愧为。 以五岁之童儿。而告以祖父弥留一语。謦欬如闻。一砚手泽之存。涕泣不已。洵可谓永思克孝矣。无怪乎侍奉父疾。始终弗离。且推及其孝于盗薪者。余在母腹。而祖先丧。每读此传。不觉泪涔涔下也。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范乔。当他两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叫范馨的就死了。祖父快要死的时候。把孙儿抚摩着说。我心里所恨的。只是不能够看见你到成人长大。于是就把日常所用的砚池给了孙儿。到了范乔五岁的时候。他的祖母把这番情形。一一讲给他听。范乔听了。就捧了那个砚池哭个不住。他的父亲就叫范粲。染了神经病。时常发狂。范乔同了他的弟弟。放弃了一切的事务。专心一志的去侍奉父亲。他的足迹从不走出乡村。朝廷里屡次来召他做官。也不肯去。有一年的大年夜。有人偷他的树去做柴。这时候。范乔正在那儿。可是假装着不看见。那个偷树的人。自己也觉得惭愧。于是就把柴拿来还他。范乔说。你拿了一些树儿去做柴。叫你的爷娘烘暖欢喜。这又有什么惭愧呢。竟叫他拿了柴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