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中漫步:不可不知的人性

 昵称37263053 2019-02-08

  

对一名幼儿来说,人类社会法则就如同一本还没有打开的书,他们总会用怀疑与猜忌的眼光看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他们会对来自任何敌意的言行表现出极度敏感,并会夸大这种敌意。同时却会忽略光明的东西。他们渴望成为别人的焦点,所以才会搞出很多事端。在教育过程中,有些老师甚至学校领导会认为,只要给予学生关爱,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觉得,可能情况并不是这样。

 

教导那些成长于缺乏爱或不善于表达爱的家庭的孩子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对生活常抱有逃避的态度,躲闪所有的爱和情感。当他开始逃避生活的环境,他就会逐渐丢掉对精神与个人灵魂发育至关重要的人际交往。当然一旦他认识的人向他表示亲密,儿童甚至长在少年时期就会将其视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一旦一个人儿时缺乏关爱,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弥补童年丢失的那份温暖与关爱。青少年时期的早恋现象往往就是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导致的。但那些方式往往会给他带去困苦。所以,幼儿是不能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的。

 

这是不是就说,无限的给予孩子爱就是对的呢?其实,过多的关爱也会给幼儿带去问题,就如同缺乏关爱一样的后果。被娇惯的幼儿会过分渴求得到别人的关爱,这种难以满足的欲望会让他对其他人产生依赖,他们会得出:成人必须为他付出关爱。这也会阻碍一个人个体的发展。


我们会经常听到孩子说:“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一定要爱我。”一旦孩子有了这种认知,就会向父母索求更多关爱,而爱的无法满足的特性注定一旦他没有满足,就会生“恨”,所以“溺爱无孝子”就是这么产生了。所以,我们必须警惕一个孩子对某一家庭或者社会成员的过分依恋与关爱的倾向。这会导致儿童为了获得他人的关爱而不择手段,他们会绞尽脑汁,用尽一切办法与手段如撒谎、欺骗、搬弄是非等,以此显示自己比别的儿童或姐妹高人一等。他们甚至会煽动他的同伴犯罪,从而使自己成为父母、老师喜爱与赞扬的对象。还会向父母施加压力,将父母老师的视线转向自己。甚至会好吃懒做、行为恶劣,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迫父母在自己身上花更多时间。



在学校还会想方设法成为三好学生,接受大家羡慕的眼光。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一种是表现出很优秀,令人称赞。相对应的就是一种是通过缺乏教养的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通过得体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来。

 

被溺爱(娇生惯养)的儿童中,有的可能会有一个一帆风顺的成长过程,但这些孩子的潜能与能力往往被善意的行为所扼杀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允许承担自己的责任,也没有经历任何有利于成年生活的事情。他们往往缺乏与关心自己的人建立起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然,缺乏关爱导致儿童逃避人际关系的行为会造成一个人到成年期建立人际关系的困难与错误)。而且,他们更容易遭受失败与沮丧。

 

成人特征是儿童经历的直接投射,我们可以根据童年早期的经历和态度来预测成人期的经历与态度,也可以从一个成人的行为特征来判断他儿童经历了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是没有差别的,尽管有些想法的外在行为和语言发生了变化,但童年的根本目标与动机一直都指向相同的心理学目标,并未发生变化。如,一个紧张性格的成人可能满脑子充斥着疑虑与猜忌,总是企图脱离社会,而这种性格特征和精神活动可以追溯到三或四岁。


在我以前的文中提到“一个人会缺什么补什么”,在一个时期该干什么就要去干什么,否则他就会在不该干什么的时期干什么。幼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爱,他一定会想在儿童期得到老师的爱,得不到的话就会在青少年期得到某一位同学的爱(早恋),如果还得不到成年后他就非常渴望得到妻子的爱,如果恰巧碰到一个不会给予爱且控制欲极强的妻子,他自身又比较优秀,那这个人有婚外情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意义。所以,不读儿童心理学不懂儿童心理的老师是搞不好教育工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