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帝信仰与“浙北第一关帝庙”

 焦耳9 2019-02-08

上篇


前两年,我问我那个小时候经常跟我讲鬼故事的姑奶奶:“你知道城隍庙是干什么的吗?”这个出生在民国时期老人,只知道我们这座城市的城隍庙旧址,而对城隍庙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竟不知所以。这种认知的隔膜,当然和已丑鼎革之后发生的剧烈革新是有着直接的关联的。而这种变化背后,是政治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之后一次社会记忆的刷新重组。社会记忆的保存,背后实际上是政治意志有意无意的结果。


和旧时每座县城中都承担“阴司”功能的城隍庙的命运一样,关羽崇拜现时也有着和城隍庙有着一样的尴尬处境。


说起关羽,大家必定对这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更闻名的小说形象耳熟能详。但如果再让人稍稍谈谈关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外延,可能很多人也仅仅停留在知道关帝庙这个程度。而事实上,关羽在中国古代所受到崇拜,甚至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几乎每个城镇都有不下于一处的关帝庙。根据记载,仅仅嘉兴下辖的平湖市乍浦镇,就前后存在有六座关帝庙。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江南甚至出现了生员拜武庙而不拜文庙的吊诡现象。此中缘由虽然很复杂,但是关帝信仰兴盛却可窥见一斑。

今人说起中国文化,往往联想到孔子。这其实是一个“现代后设”的系统化视野。事实上,根据中国古代的识字率的估算最高不会超过20%,而大部分时段,这个识字率可能低于10%,事实上,孔子所开创的文化系统,更多的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代表上层精英和城市话语的“大传统”,与之相对,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则代表了不识字的底层民众及农村文化的“小传统”(并不必然,事实上关羽也一直获得官方的推崇,但对于理解来说,民间故事远比四书五经要被人容易接受的多,也适合在不识字群体的传播,同样儒家的影响也巨大的影响着乡村秩序。借用“大小传统”的划分,是便于理解识字群体和不识字群体之间的显现差异)



“壮缪侯”“崇宁真君”“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王”“英济王”“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寿亭候”“协天大帝”、“协天大帝护国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大帝”“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由汉至清,这串令人眼花缭乱,又令人咂舌的崇高位格,显示了关羽身后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侯”晋升为“神”的演变过程。


这种朝廷尊崇的背后,毫无疑问是统治者通过树立关帝这个政治符号,追求“大一统”“忠诚”等政治目的的结果。尤其到了清代,关帝信仰已经不独于汉人,而扩展到了“四裔”,于是关帝信仰更是成为一个比孔子更具有统战性的跨民族跨区域政治符号,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 


被誉为理学名臣的汤斌汤文正在抚江南时,大力隳“淫祠”,卖力的为清廷推行关帝崇拜。此中并不难理解,受到朝廷加封的神祗,在内涵解释上更便于为朝廷所操纵,从而也便于朝廷加以控制民情。相对而言,民间“淫祠”作为“地方性知识”,解释权往往在于民间的某个灵媒巫师,不易掌控,具有潜在有举众闹事的可能。这个从清中叶的八卦教,天理教暴动的事例就属于这种情况。


不过,全然将关帝信仰兴盛理解为“利维坦的人形幻想”也并不足以解释关帝信仰普遍,持续的兴盛。事实上,关帝信仰还有着社会自发性,功能性的一面。


相信很多人通过香港的影视,都知道港台黑社会和警察都一同崇拜“关二爷”,这不禁让人生出一种大水冲了龙王庙的诡异之感。不过原因倒并不是很复杂,关羽既是社会空间扩展后,随着交往频繁,为了填补“江湖”这个场域中,法律空缺的伦理型神祗,又是一个很朴素的“治安神”,所以搞的原本是“猫鼠关系”的黑白两道都拜一个偶像。当然,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我个人认为仅仅作为“治安神”,关羽是不足以持续不断受到传统治安系统的崇拜的,应该说,治安工作存在着巨大的生命风险,往往在行动过程中需要密切合作,这和黑社会行动并无二致,通过崇拜一个“义薄云天”的关帝,有助于强化互助的伦理规范。所以,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除了“江湖神”“治安神”之外,关帝还有作为“军队神”“农业神”“乡里神”“漕运神”“财富神”“行业神”“会馆神”“考试神”“佛教护法伽蓝”。除了一些朴素的神威崇拜之外,很多都是适用于公共空间扩展之后,降低交往成本的伦理型神祗。此处就不一一展开讨论。


下篇


会源庵关帝庙位于海宁东南角的至今还保留着明清街貌的南关厢,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彼时因硖石境内,纳流众多,水流撼激,事故频发,不可没有神祗镇压,庵名“会源”即此由来。但在明崇祯年间与清康熙十四年(1657)有过两次重修。可见年代至少有四百年之久。根据史料记载,硖石镇的关帝庙不止于会源庵一处,但是唯独会源庵兴盛。


南关厢


南关厢会源桥



会源庵门口那只造价不菲的灯船


今会源关帝庙扩建于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期间,曾专程从嘉兴经王店,由长水塘入鹃湖,巡视硖石。但因为当时硖石镇屋舍颇为寒酸,并无可供圣驾憩息之所,所以当日乾隆,即由地方官员护驾到当时的州城盐官。这使得镇上的士绅和地方官员们深以为憾。唯恐乾隆皇帝再次巡视硖石,就集资于三十四年(1769)动工建造行宫,以备圣驾再次南巡时休憩之所。落成后,庙貌较前更显规模。

戏台



进入山门,空旷的广场上,主要建筑有戏台,可供关公圣诞庙会时,京昆名班上演大戏。戏台左右有两庑,中筑甬道,后为亭榭(忠义亭、春秋榭),规模宏敞。为浙北第一关帝庙。第二进为大殿,三进为后殿。大殿正中供奉关羽坐像,金身关公正坐至膝处,另有有一尊像,原本以为是周仓,近看方知亦关公像,此像原为乾隆年间所供奉的正偶,距今亦有近三百年历史。正殿两侧为各种有关于关帝的匾额。


在会源关帝庙历史上,倒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值得一提。因为旧时受财力限制,在会源关帝庙里还供奉共佛祖,原本给佛教看门的关羽竟然和佛祖比肩而坐。之后才有绅商出资捐赠将佛像迁驾后殿。


说起来关羽和佛教的渊源可不止这么一段小插曲了。事实上,关羽也曾为佛教信仰所收编,成为佛教的护法伽蓝。但是后来因为关羽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佛教都不敢让关羽去看守山门,于是佛教徒就从印度教里物色一个战斗神来看门,那就是现在佛寺中常见的韦陀菩萨。


现会源庵为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