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研朱墨作春山——夜读黄公望、王蒙、髡残、石涛

 眼镜老猪猪侠 2019-02-08

    黄公望、王蒙、髡残、石涛四位先贤当中,一位是曾隐居富春白鹤村的道人,一位是藏匿临平黄鹤山的的隐士,另两位石溪和尚髡残、苦瓜和尚石涛,都有各自鲜明的笔墨情趣和性格特色。


    大痴道人,一生穷困潦倒,独来独往。富春江边,当84岁的黄公望画完《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弟之后,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笔力能扛鼎的王蒙,出生书香世家,父亲王国器,母亲是赵孟頫的女儿,年轻时隐居杭州余杭黄鹤山几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游生活。。


    石溪髡残,少时聪慧,喜读佛书,厌弃举业,父母为其议婚,坚不从命。粗头乱服,不近女色,不读非道之书,参与“反清复明”。“性直鲠,寡交识,辄终日不语”。    


    大涤子石涛,原名朱若极,皇族后裔,游历山水之间,身处红尘之外。晚年与上层人士交往密切,常有惊世骇人之语:“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

   01


    传统山水画的语言,是古人在观察自然和表现自然过程中程式化的某种体现,从而形成各种皴法、树法以及笔法结构、章法构图等。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与富春江的窃窃私语。老人一生孑然一身,晚年隐居富春江边的白鹤村,笔墨是他与山川风物对话的工具。

 

    山水语言,简单纯粹。漫步高山脚下,徘徊山阴道上,聆听流水之声,胜过万语千言。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风格完全成熟时的巅峰之作。文人画的笔墨语言特征:出于自然且表达主观感受,又重在寓意以书入画形式,追求笔墨的疏野淡泊之美。 


   在构成上极富变化、层次分明,突破了当时取平远的构图。布置简括、近景坡石林木、远景山峦、中景水面的这种较常见的构图方式,给人感觉景外有景、山外有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黄公望通过多年对富春江的观察对那里的地貌特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客观地表现了富春江以土质山为主以松杉为植被的特征,很完美地表现出了富春江的美。


    黄公望的山水画具有一定意义的写实性,但是这种写实性不是照搬实景生硬的描摹真山水而是一种不似之似。此画主要用荷叶皴、披麻皴。荷叶皴表现是画家用抽象的符号化感觉来表现自己的心灵感悟。



    董其昌认为没有黄公望的绘画风格就不会产生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由此看出中国文人画笔墨讲究以书入画注重笔墨形式美。文人画家把书法融入绘画重写反对描强调了笔墨语言的形式美。


    山色葱笼入胜境,空谷低回溪流声。畅游山林是当时人们最时尚的休闲方式,,与山水对话成为最惬意的一种活法。


    朦胧远山,笼罩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欲语还休。


    摇一叶扁舟,此时有“斜风细雨不须归”感触,也有“人如天地一沙鸥”情景,或许还能找寻到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


02


    

    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其间的情调如同人物中的表情,从表情中显示性格和格局。


    通过有限的画面,人们表达对整个宇宙自然由表及里的认识,在树石山水中寄托自身的理想追求和丰富情感。


    山水画家的表情,与静默的山水相呼应、相融合,如镜像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王蒙再次暂避俗世,回归山林。那时,已是他第二次隐居黄鹤山中,他一生都在隐逸与出仕之间做着思想斗争。


   士族后代王蒙,遭遇的是朝代更迭、兵荒战乱,他的内心世界是激荡不安的,生不逢时的苦闷抑郁可以想象。因而,我们看到《青卞隐居图》不再像其早期的《东山草堂图》那样安详宁静,反而多了些繁复曲折。



    采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方法描绘的卞山,山势巍峨雄奇,层层深入,林木茂盛,溪水潺湲。右下方画一老人,策杖行走于林间溪畔;画的左中有茅屋数间,隐现于山林深处;屋内坐一人,倚床抱膝,点出了“隐居”的主题。


    此图无论是构图还是笔墨,都代表了王蒙的鲜明特征:山势重叠,曲折盘桓而上,宛如游龙腾飞,画语谓之“龙脉”,气贯势足,画面虽繁密而不塞迫。


     在用笔上,《青卞隐居图》兼用解索皴、披麻皴、牛毛皴、卷云皴等多种方法,使山石无论是结构还是组合,都显得变化多端,耐人寻味。


    在墨法上,干、湿、浓、淡并用,特别是干笔焦墨的擦和点,更增强了林木浓郁,苍苍莽莽的厚度,在元代画家中也为独创。


 另元画的皮纸质地紧密而不透水,先用淡墨勾皴,然后由淡渐浓,钩、皴、擦、点、染,逐层叠加。此类纸适宜“干笔皴擦”,留下的线条松而灵动,层层烘染,墨色通透而有厚度。

    在《青卞隐居图》中,细腻和粗犷在一幅画中结合得如此完美。天空和下面的水用淡墨渲染,而山石的受光面则没有墨染,其作用是更映衬出山石受光面的明亮,使山体更具立体感。

    


     元人作山水讲求抒写“心性”,意象是架构山水画“心性”最重要的途径。王蒙用“繁密”的意象取胜,以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写意”,同时又不偏离山水本体的物象之理,从而提炼出一种新的山水画表现形式,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从艺术的本体来看,是道与技的和谐,使艺术创作的灵魂在更为自由、自在的情境中得以彻底展现。


    实际上,此时的卞山只是画家向往的一方世外桃源,树石飞瀑虽壮美无比,但处处都是作者心中的沧桑。失去了传统文人士大夫修齐治平的鸿鹄之志,转而“游于艺”,将自己难以言说的士人情感寄托于书画之上。


    这样的心境,又有这样的山水,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图画,形成其独特的山水面貌和表情。


   这样散淡且怅然忧伤的表情,横亘于中国山水丛林里已经将近八百年。


03

    

    类似于宗教美术传达对神与神性的理解热爱,中国历代的山水也有精神修炼的含意。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行人,行云流水般的走笔和落墨,代表着心念的无住与生灭。


    山,寓意着“心体”的如如不动;水,寓意着“念头”之流淌与起伏,树,暗示着山与水的生生不息;人,指的是那些寻找精神之本来面目的避世山林者。


   云本无心水自闲,心外无物,去留无意;获得自在,无上清凉。山水禅修,一种与古人契合的最佳方式。


    借画谈禅,因禅说画 。这是髡残的一种禅修方式。


    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据其自述: 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出六法。 又云: 荆、关、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师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遂复沈吟,有染指之志。 可知他作画是出家后才开始的,并着意追踪巨然和尚。



    髡残深受黄公望、王蒙的影响,儒理、禅机、画趣相撞击,或以禅解画,或借画谈禅,妙趣横生。


    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寡交游,难于与人相合。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独行。


    他自己也说: 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 他长期生活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


    髡残作品中的题跋诗歌多作佛家语,这不仅因其身为和尚,而且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如《禅机画趣图》轴、《物外田园图》册的诸多题跋,大都是借画谈禅,因禅说画。


    融禅机与画理于一炉,是髡残画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极高修为的人品与画品,影响着画坛。其二者并重的高华之气,成为后学者心目中的丰碑。


04


    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石涛,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把苦瓜供奉案头每日朝拜。每日一苦瓜,尝遍苦滋味。


    年少时国破家亡,逃亡后削发为僧,到晚年定居扬州。石涛画中那种奇险秀润的风格,笔墨中包含淡淡苦涩,是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


    在思想保守的士大夫和文人眼中,中国传统绘画是绝对不能越前人雷池半步的。他们要求画家笔墨必须恪守古法,方为正统。


    石涛上人振臂一呼:“笔墨当随时代”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其超越时空的绘画理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可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真知灼见。


    吴冠中先生曾深刻地指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这也许是石涛成为反思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入点”。



    石涛提出山水画的“一画”论,就是指绘画创作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的自然形成。绘画笔墨中,不仅仅是驾驭普通技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否凸显出笔墨精深博大的艺术思想和内涵独到的艺术表现力。


    “搜尽奇峰打草稿”虽只有7个字,但他所表现出的是石涛对于万山丘壑之真与美的崇拜与领悟。绘画除了体现其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否“标新立异”“自立我法”。


    石涛所处的年代,在绘画思想上是一个极端顽固和保守的封建时期。而石涛则独辟蹊径,创出了“我用我法”、法本自然的艺术新天地。


   

    历代先贤,灿若群星,高山仰止。他们在时空中聚集,以独特的笔墨语言、姿态表情,照亮了历史天空,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


    他们终生流连于山水之间,以儒家的胸襟、佛家的意趣、道家的风骨,个性激扬,体验生命的自由与奔放。


    有时也设想,如果恰好同时代,又恰好相逢于其失意流落时,能够每日流连其左右。片言只语,阳光洒满寺院,微风吹佛黄鹤山,或富春白鹤相伴。植物,流水,落日,黄昏......


    笔墨寻源,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生的时光很短,却足够苍厚深邃。

   

    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一路行走于山水之间,且歌且行,物我两忘。仰望青山,性格磨练得更为坚韧执着;寄情碧水,人生濯洗得清澈透亮。


文圖/劉天明

己亥二月 

杭州西溪秋蘆書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