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繁为简,和谐统一——从一件入展作品谈行书的创作

 对岸合欢树 2019-02-09

■王 栋

笔:清风笔

墨:红星墨液

纸:蜡染笺

砚:七星砚

创作时间:丁酉秋末

我入展全国第二届行书展的作品是小字行书。我从初中开始即接触书法,一直到今天以书法为业,期间最钟情、用功最勤者莫过于行书了,浸淫书法十数载,5年前开始投稿参赛,屡屡受挫,但在失败中前行,不断总结经验;埋头耕耘,于是意外和惊喜就不期而至了。

化繁为简,和谐统一——从一件入展作品谈行书的创作

入展作品

本次展览,我投了两件作品,大字小字各一件,最终入展的作品是小字,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小字常写,大字训练不足,难度也大,功夫未到,写来甚是吃力。我习行书,最初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入手,近三年钟情米芾,于《苕溪诗帖》《蜀素帖》用功较多,这件作品(如图)的结体基本以米书为主。整张大尺幅,没有拼贴,很少连带。米芾手札甚是精彩,但在大幅创作中很难用上,如果处理不好,反而弄巧成拙。此件作品,结体基本能看出米芾的影响,而章法更似《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字字独立,字距行距疏朗有致,单字大小错落,略显轻重之变化。

在创作上,我一向追求整体感、和谐统一。个人认为具备了创作能力的书者,不论之前临过多少帖,学过多少家,如果达不到完全融合的高度,创作时一定要化繁为简、扬长避短,提炼出自己能用好又能出彩的笔墨语言。在比赛中更应如此,一件作品定高下,要以己之长攻他人所短,不要过分追求丰富而导致杂乱无章。所以,专攻一家、博观约取,是每一位书家一生要做的功课。

化繁为简,和谐统一——从一件入展作品谈行书的创作

入展作品局部

此作为节录米芾《海岳名言》,关于这个内容有一件趣事——我们山东省滕州市青年书协有很好的环境和氛围,同道之间每隔几天就会在一起交流切磋,逢重大展览交流更勤。一次交流中,有位老师说我喜欢写宋词,接着另一位老师说:“这就对了,王栋写的是宋字,当然写宋词很出彩,这叫暗合!”众人大笑。回头一想,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特质,不同文艺门类之间在同一个时代肯定有相通之处。我继而想到,以米芾体写米芾文,岂不更加贴切?于是,就选了米芾《海岳名言》为内容书写了。

蜡染纸大大满足了写小行草书朋友们的需求。有人做过研究,在明代以前根本没有生宣,书者更没有用现在这种生宣的,传世名作多是绢本或高档偏熟的纸张,我想不无道理。蜡染笺类于熟纸,但比普通白熟宣更“入纸”,不轻浮。加之颜色衬托,别有风味。本次入展的作品我用紫罗兰色的蜡染笺所书,想必也给作品加了分。时下展览越来越注重传统,在注重书写本身的同时,其实纸张选用已不太重要了,但和毛笔一样,写得顺手舒适就好。

化繁为简,和谐统一——从一件入展作品谈行书的创作

形式当然是指书写以外的拼贴做旧等外在形式。国展形式热已有十几年了,各种古怪的、别具匠心的、五花八门的形式,评委似乎早已看惯,以致厌倦疲劳了。所以,不仅是这次展览,过去几次国展投稿我均用了最简单的形式,整纸书写,六尺长纸裁去一截,因为是色宣,上下加了白纸衬托,简单大方,突出主题。正文也没有在开头和结尾处加大字标题或小字题跋……现在许多书家依然热衷于各种做旧、拼贴,绞尽脑汁,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

眼下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同道们都有共识:一是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样化,不论取法魏晋还是明清,不论是帖学还是碑派,只要写得好,都可以上国展。二是越来越注重继承传统,提倡本真。我相信,只有始终浸淫古帖,与古为徒,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保持创作的鲜活度和生命力。

化繁为简,和谐统一——从一件入展作品谈行书的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