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的招生模式,在137所“双一流”高校中,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那么19届考生又该如何来面对高校“大类招生”的填报呢? 什么是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哪些模式?对考生报考又有什么影响?今天英才君就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些问题。搞清高校大类招生,选专业不纠结!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那么它和专业招生又有什么区别? 大类招生 先上大学再选专业 按学科大类即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经过两年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运输类”等等。 专业招生 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 按专业招生,专业培养一直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模式。专业设置都是依据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学生入学后即就读自己选择的专业至毕业。 现在大部分的院校还是以这种方法来招收录取学生。 大类招生的形式 01 按院系招生 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按照一个或者多个大类招生。 例如以下是北大2018年自主招生部分招生专业:其中数学科学学院设置了“数学类”这一个大类招生,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这两个大类进行招生。 02 按学科招生 不同的学科间如果有相似的特点或者相同的属性,也可以把不同的学科组合在一起进行大类招生。一个招生大类有可能覆盖了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专业目录,它设置的一些招生大类覆盖了4、5个学院、10多个专业方向。 03 按“基地班”“试验班”模式招生 很多高校以“试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理科试验班、复旦大学的自然科学试验班和技术科学试验班、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和理科试验班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试验班都是大类招生的,有些学校是在入学以后再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验班。 04 通识教育 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 大类招生应该注意什么? ▌填报大类招生专业志愿前,考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是否一致,同时考虑到大类招生未来仍要进行专业分流,存在分配到非心仪专业方向的可能,以及因此产生的一些后续问题。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所报学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看清目标院校某些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专业,以免漏报、错报。 大类招生的院校,即使招生的大类名称相同,其所包含的专业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 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含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 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5个专业; 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7个专业。 ▌考生还要了解各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及方式。专业分流时,部分高校直接满足学生报考意愿,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择优录取。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