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河工程管理局

 fishermans 2019-02-09

      漳河水库是在漳河上建坝拦断漳河而成的湖北省管辖的最大水库,库区跨宜昌、襄阳、荆门三个地、市,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它灌溉荆州、宜昌、荆门三个地、市共260.50万亩农田,是全国九个200万亩以上的大型水库灌区之一,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水库工程的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走自力更生道路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水利建设成果。1958年动工兴建,1966年基本建成。经过二十多年的运用,证明设计合理施工质量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漳河是长江中游较大的支流沮漳河的东支,古与江汉并称,左传云:“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它源于荆山,上游雨量充沛,坝址以上多年平均来水量8.4亿立方米左右。建库前每逢暴雨、山洪汹涌,两岸往往溃决成灾,并增加长江洪水压力,严重影响荆江大堤安危。史载自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至1949年一百年间,共发生洪灾50次。

     然而就在这水患频繁的漳河东岸,有一大片丘陵岗地,年年缺水苦旱,人畜饮水也较困难。当地志书上屡见:“旱,民多莩死”,据历史水文资料分析,漳河灌区干旱发生频率极高,大旱约为十年两遇,中旱五年两遇,小早几乎年年都有。灌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烟,十年九不收”。无穷尽的水旱灾害,旧中国无法根治,人民不堪其苦,多少年来治理沮漳河的夙愿无法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沮漳河的开发治理。1952年-1954年水旱灾连续为害,干部、群众要求治理漳河的愿望更为迫切,1953年至1957年,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沮漳河的水文、地形、地质进行了反复调查勘测,井提出了兴建漳河水利工程的设想。1957年11月,在全省水利会上,张体学省长提出要兴建漳河水库。1958年2月省水利厅副厅长漆少川、许金彪,会同荆州地委书记盂筱澎,荆州专署副专员饶民太及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察勘,选择水库坝址,讨论工程规模。5月初,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委在随县召开水利现场会,会上正式确定兴建漳河水库。6月5日,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漳河水利工程总指挥部,任命了指挥部负责人。6月9日到6月底,指挥部干部,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漳河设计组,省水利厅工程一团施工技术人员及荆门县民工先后进入施工现场。7月1日,观音寺导流隧洞响起了施工的第一炮。

     漳河水库规模大,任务艰巨,枢纽由5坝9闸、3段明槽和2座电站组成,灌区渠道分9级,各种建筑物15000多座。在1958年动工兴建这样大的工程,确实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当时国家财力、物力困难;二是施工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三是施工期受洪水威协,形势严峻。但荆门、江陵、钟祥、当阳、潜江、沙洋农场等5县1场和前来支援的有关单位广大干部、群众,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以高度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投入漳河水库建设,他们争先恐后,自愿报名参战,不计报酬,不辞劳苦,日以继夜战斗在工地。有的农民全家出动,春节也不回家。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同吃一锅饭,同住一间草棚,总指挥长饶民太八年施工就有六年与民工在工地上共度除夕之夜。施工期间最多上民工13.30万人,呈现出炮声动地,尘土遮天,人山人海,气壮山河的雄壮场面。工地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一浪高过一浪。

     在施工过程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1958年到1966年,先后涌现出吕明英、胡玉珍、雷朝友等特等劳动模范150多人,其中有5人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和民兵积极分子大会。有200多名优秀儿女在工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漳河水库工程建设以观音寺大坝施工最为紧张艰巨,1959年2月,该坝在抢夺105米高程的紧要关头,导流隧洞发生崩塌堵塞,泄流量不断减少,库水位上涨,迫使大坝按简易断面施工。同年11月.导流隧洞因岩石破碎,又未全面衬砌,随时有再度发生崩塌的危险,故被迫提前封堵。原定105米脱险高程改为109米,任务更为艰巨。1960年2月,因明槽没有挖通,大坝又继续按简易断面再抢120米高程,并加紧明槽开挖。为了工程脱险,10万民工在春节期间坚持施工,披星戴月,日夜奋战,直至6月下旬,枢纽工程的紧张局势才得到缓和。渠道工程以总干、三干、四干渠尤为艰巨。全长18公里的总干渠填筑7座拦冲大坝,开挖6道高岭,其中,枣树店渠段全为膨胀土,开挖时多次崩塌,不得不改做沉箱。清水桥上下段均为石灰岩层,全凭炸药开路。四干渠全长173公里,要凿隧洞4个,架渡槽8座,劈山97处,填冲87个。长1138米的虎牙关隧洞,地质复杂,断层多,施工异常困难,跨越荆门市区的龙泉渡槽长825米,全在半山腰作业,干渠大都盘山开挖,工程十分浩大。三干渠灌区面积大,渠系复杂,土石方任务占整个渠道工程量的一半。荆门县除担任主要枢纽工程任务外,还组织一切能上工地的剩余劳力开挖渠道。为漳河水库建设投入了巨大的劳力。

     漳河工程之所以能在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施工,而且设计合理,工程质量好,主要在省、地委的领导下,工程党委采取了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决策方式,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工程设计自1958年第一次初步设计到1964年12月最后补充修正设计,前后通过七次大的修改,逐步趋向完善,合理。如观音寺大坝由钢筋混凝士柔性斜墙堆石坝改变为粘土斜墙土砂石组合坝,正是省水利厅党组派厅党组副书记许金彪到现场与工地党委,工程技术人员,当地行政领导详细察勘,反复研讨,取得了一致意见后作出的决定。实践证明。当时做这种坝,能扬长避短,就地取材,符合客观实际。1959年又修改部分设计,即大坝加高3.5米,增加蓄水量;提高渠首闸底高程8米,大量减少渠道开挖量,总干渠可以引水到掇刀石(灌区制高点)扩大灌溉面积60万亩。这项修改深得灌区人民欢迎,符合长远利益。

     八年大施工,总部党委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工具改革,从总部到各施工单位,层层办起了“工具改革厂”,利用库内淹没区的树木制造了许多施工工具,其中起作用比较大的,在大坝上是木质双轮板车,在明槽施工中是吊杆。以后全面使用胶轮板车和牵引机,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效。

     漳河水库的建设,党和国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动工前,国务院副总理贺龙曾向有关部门亲书函件,争取多方支援。漳河大施工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先后亲临工地视察,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省长张体学,省水利厅领导经常深入工地,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荆州地委派出了大批干部指挥施工。1958年至1960年,荆门县九个常委有六个在漳河工地。其它各县民工均由副县长以上干部带队。到工地的省、地、县、区四级干部最多时达2000多人。后方与前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工地要人上人,要物给物,保证了工地需要。

     但水库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1958年水库开工不久,面对工地热烈的场面,有的同志对困难估计不足,急于求成.曾发生过以高指标、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错误,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如“五个月准备,四个月施工,一个月煞尾”,“大战一百天,交坝过新年”等等。1959年到1961年,在漳河水库施工的关键时期,农村又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给工地带来严重影响。当时任荆门县委书记的梅白把荆门县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归咎于漳河水库的修建,多次在公开场合反对继续修建漳河水库,撤回施工民工,工地曾一度被迫停工。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和省委对水库建设十分关心,李先念副总理对梅白的错误言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坚定了总部党委坚持继续施工的决心。1961年,省委组织动员武汉市部分大型企业的工人和市民8000余人支援漳河开挖渠道,使漳河水库提前发挥灌溉效益,1962年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大大鼓舞了工地党委和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决心和勇气。1963年底,漳河水库再次大上民工,掀起了新的施工高潮。

     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漳河水库基本建成,国家总投资9140万元,投工5226万个,完成土石方4119万立方米。坝体总量近500万立方米的观音寺大坝在漳河主河道上巍巍屹立;长1950米,总量300万立方米的鸡公尖大坝,以及王家塆、林家港大坝,总长近10公里的副坝有如水上长城,使漳河这条“孽龙”,从此听凭人的调遣。全长5500米的三段明槽穿过三座山梁,两个大冲,将观音寺、鸡公尖两库连成一个巨大的水库群。

     省委,地委对水库工程管理十分重视。早在1962年,大施工期间,鉴于部分渠道开通受益,省人民委员会即批准成立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调配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由于八年大施工有部分工程未按设计标准完成,因此二十多年的运用过程一个边管理边建设边发挥工程效益的过程。为提高工程质量和防洪标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管理期间又进行了两次补充设计,续建加固。水库管理的总方针是保安全,求效益,效益服从安全;全面开发多种经营生产,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

     工程管理局特别重视工程的监测。对大坝沉陷,位移及渗漏设专班专人长期坚持观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观测到的坝体裂缝,坝基渗流等现象都进行了有效处理,并组织专业队伍防治白蚁的危害。

     漳河水库汛期调度权限由省防汛指挥部统一掌握。在工程未按设计要求完成的情况下,规定汛期限制水位不得超过121.00米(设计122.60米)。管理局在水库上游先后建立了系统的观测站网及通讯联系网络。并开展洪水予报,编制调度方案,为水库防洪保安奠定了基础。从1960年开始,中共荆州地委和荆州专(行)署历年都成立漳河水库防汛指挥部,指挥长均由地委副书记或管农业的副专员兼任,副指挥长由管理局及有关市、县和当地驻军负责人担任。1975年8月,河南因暴雨造成特大洪灾(以下简称“75.8”型)湖北水利勘测设计院根据水电部提出的新的防洪标准,对漳河水库进行防洪标准复核计算,由水电部拨款整险加固,观音寺大坝加高2米,林家港大坝加高1.50米,开挖了马头砦,崔家沟两个溢洪道。1987年水利部又拨款建设马头砦溢洪道控制闸,该闸建成后,防洪水位可按设计标准执行,可增加有效库容1.50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是漳河水库的主要任务,由于灌溉面积大,城市、工业供水不断增加。再加之干旱频繁,需水量多。水库开始运行后,供需矛盾就突出显露出来,加上农民群众错误的认为有了漳河水,灌溉用水依赖大库就可以满足,于是很多地方盲目毁塘栽秧,致使灌区内用水需求量更大,结果被迫装机抽死库容抗旱。1966年到1979年的14年间,有8年从水库内抽死水共10.90亿立方米,既耗费了大量国家资财,又造成水库的恶性循环。

     为解决供用水矛盾,曾考虑多种方案。一是“引沮济漳”,即在沮河干流上筑坝引水入漳河水库;二是在灌区全面恢复塘堰,同时兴建中小型水利工程,提高灌区地表迳流利用率;三是在灌区下游提引客水作补充水源与漳河水库配套使用。前一方案由于资金及其它原因未能实现,后两个方案则经过70年代中期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全灌区先后兴建中小型水库320处,总库容由灌溉前2亿立方米增到8.45亿立方米,还在灌区沿汉江、长湖、长江附近修建大小电灌站432处.总装机10万千瓦,控制灌溉面积120万亩,使灌区形成以漳河水库为骨干,大、中、小及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尽管做了这么多的工程,但由于用水制度存在弊端,水的供求矛盾仍未解决,其原因除来水量不足外,主要的问题是供用水制度存在弊端,当时收费一拉平,不管用与不用,用多用少,一律按亩分摊。这种平均主义的“大锅水”敞开放的办法,忽视了水的商品价值作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了漳河灌区用水制度的改革。1979年在咸宁召开的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会议上,省水利厅厅长漆少川提出了水库供水按方收费的设想,并要求漳河水库首先试行。1980年漳河工程管理局报请荆州行署批准,在灌区全面实行“按田配水,计量收费”的办法,并规定“指标到县(市),分期调配,节约水量,年终受奖,放水加价,提水补贴,水费少交,水量照减,标工少做,水量照扣”等一系列具体管理办法。同时调整管理权限,上级将调度权限下放到漳河管理局,管理局将农业灌溉业务承包给基层管理单位,充分发挥了管理局和基层单位两方面的积极性。为了促使灌区群众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按计划配水,还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开展需水来水预测预报。搞好灌溉试验,推广“节水增产”灌溉制度,用水制度的改革迅速扭转了水库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改革前14年(即1966年到1979年)灌溉末期库水位有5年在死水位以下,年末平均库存有效水量只有1.32亿立方米。改革后十年(即1980至1989年)年末平均库存有效水量4.32亿立方米,供水构成也逐步趋于合理。改革前14年灌区年平均供水量8.83亿立方米,其中漳河供水占68%,改革后十年,灌区年平均供水量7.10亿立方米,其中漳河供水量占50%。水库实际供水量比过去减少40%,即节约用水1—2亿立方米,相当于多修了一个大型水库。

     用水制度的改革,使水库逐步恢复多年调节的功能,工农业用水保证率大大提高,同时由于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库区多种经营生产发展,也搞活了管理局自身的经济。改革的第一年即做到了经费自给有余。全局年总产值从1980年到1989年,由122万元逐步增长到73l万元。198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漳河水库改革灌溉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并以《重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1984年在全国水利电力系统英雄模范,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荣获“先进集体”奖。1985年获全省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先进单位。1988年1989年在全省大型水库千分制考核中连续两次被评为第二名,并获水利部1989年度“部一级管理单位”和“全国先进灌区”的光荣称号。1988年3月“湖北省水利经济效益价值量计算学术交流会暨漳河水库灌溉效益研讨会”在漳河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漳河水库灌溉制度改革成果和突出的灌溉效益。

     漳河水库自1966年全面发挥效益以来,灌区垦荒面积80万亩,旱改水20万亩。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灌区粮食产量与灌前的1965年为基数,累计增产粮食190亿公斤,其中由于水利因素增产的粮食约50亿公斤。全灌区24年来共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50多亿公斤。

     水库在汛期充分发挥了调蓄洪水与沮河错峰的作用,自1966年到1989年调蓄流量在l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24次,其中超过2000立方米每秒的5次。保证了下游当阳、枝江、江陵近40万人56万亩农田和荆州古城、沙市市免遭洪水灾害,也大大减轻了荆江大堤的压力。

     水库共建水电站8座,总装机3490千瓦,累计发电量6500万千瓦时。年均270万千瓦时。1989年度发电量为1569万千瓦时。

     漳河水库促进了库区、灌区各行各业大发展,紧靠水库的荆门市区,建国前屡遭兵燹,十分破败荒凉,1949年统计,人口不足一万,几乎没有工业,1970年焦枝铁路建成后,国家投资新建了几个大型企业,到1989年止、市区人口已达13万,全市工业年产值达19亿元,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些企业之所以选定荆门除考虑交通、原料、市场等因素外,漳河水库供水也是一个重要条件,水库每年为荆门市区工业和生活供水6000万立方米,经济效益显著。

     水库多种经营发展迅速,枢纽和渠道植树造林4566亩,710万株。1989年库区种植柑桔面积已达9000亩。其中水库管理单位1000亩,年产优质柑桔60万公斤。1989年成鱼捕捞量达60万公斤(包括社会捕捞)库内深水航道90公里,年吞吐量30万吨以上。

     库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优越的小气候,恬静的环境和辽阔的水面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他们纷纷前来漳河水库考察、参观、旅游,水库的自然景色只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装点,她将更添风采。库区、灌区群众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穷困落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昔日到处是荒山秃岭的穷山寨,现今村村通公路,家家亮电灯。不少农民进入了富裕的行列,广大群众说:“我们享的是共产党的福,喝的是漳河水,吃的是漳河粮,幸福的日子万年长”。

     漳河水库还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水库建设尚未完全按设计标准完成,防洪标准偏低,兴利库容减少,对充分发挥效益不利,灌区大部分渠道工程未按设计标准完成,建筑物工程也未全部配套齐全,加上在20多年运用中,由于资金不足,部分工程失修,效益衰减。在连续干旱年景的情况下,水库的供水矛盾仍很突出。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日渐增加,将可能重复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漳河库区与灌区同属一个气候带,库区来水多的年份,灌区用水量少,库区来水少的年份,灌区用水量多。为根本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一步搞好科学管理,优化调度,实现“引沮济漳”和在沙滩河建坝发电,梯级开发的规划。此外漳河水库在水费征收中卓有成效,但尚未完全遵循水的商品价值规律,水价偏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足,工业与农业,放水与抽水,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价格结构还不够合理。水库局部地方还存在轻度水质污染,一些尚未进行处理的污染源,如不采取措施加以防止,将会影响水的利用价值。

     漳河水库具有很大潜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奋发图强,必将在灌溉、防洪、发电、城市供水、航运、旅游和多种经营生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限198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