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字长吉,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因其诗中有对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后人称其为“诗鬼”,并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现存诗歌作品200余首,有《昌谷集》传世。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秋来》。 《秋来》是李贺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悲秋之作。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李贺对命运不济的感叹,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写尽了李贺心中的悲凉和痛苦。与传统悲秋之作不同的是,李贺的这首《秋来》运用的是浪漫主义中的以幻写真手法,是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集中体现。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李贺的这首《秋来》:
起始“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两句,点出悲秋之作,且以一个“苦”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即吹过梧桐叶的秋风之声,让李贺惊心动魄,陷入到无限悲苦之中。暗淡的灯光下络纬在啼叫,仿佛在催织寒衣。“络纬”,是一种俗称纺织娘的虫名,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这里是暗示李贺心寒之意。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两句,则紧承前两句诗意,对李贺心中所感到的“苦”与“寒”做了展开描写。即我现在写下的这部诗集,以后谁会来看,不让它被蠹虫蛀成粉屑?由此可见,李贺在面对秋风和衰灯时,所发出的感慨是何其的“苦”与“寒”。这两句诗也流露出了李贺对自己呕心沥血的诗篇无人赏识的担忧之情。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两句,则是对李贺担忧的铺开描写。自古以来,文人志士都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李贺自然也不例外,他的担忧和愁思,似乎将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而在这寒冷的秋夜,也只有前代诗人的魂魄来凭吊诗人。我们说一般都是生者对死者凭吊,而李贺却以魂魄来凭吊自己,足见其诗歌诡谲的风格。 最后“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两句,是李贺“鬼”诗中的经典名句,也是促成李贺被称为“诗鬼”的原因之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寒冷的秋夜坟场上,鬼魂们正在诵读着鲍照的诗句,鬼魂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这短短的14个字,可以说是让人不寒而栗,其诡谲的表达方式更是令人叫绝。 虽然李贺在秋夜中独自抒发感慨,产生了对鬼魅世界的联想及表述。但实际上这是李贺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只是表达风格上偏诡谲凄异罢了。李贺诗中所说的“鲍家诗”,指的是南朝宋鲍照的《行路难》组诗,它是一组抒发怀才不遇的诗歌作品。 综观李贺的这首诗,因诗中出现的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形象,让这首诗成为一首经典的“鬼”诗。当然,这首诗着重表现的不是“鬼”,而是李贺自己的形象,是李贺在世上难遇知音,只好在鬼魅世界寻求知音的体现。细细读来,既为李贺的悲凉境遇感慨不已,又为其对鬼魅的描述感到不寒而栗。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