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借院:找寻一束光

 dsjycby 2019-02-09

  杭商传媒记者邹  芸/文   徐青青/摄

  责任编辑:何影丹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一辈子都在试图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一定想不到,两百多年后,他倾尽心血创作的《命运交响曲》,会在一个与他一样试图对命运发起“反抗”的中国画家的画室中响起。而且,一响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画家从兰亭杯获得者杨文科变成了借院,在浙江湖州安吉的一座小院落中,与毛笔宣纸为伴,与花鸟鱼虫为邻,在激荡的音乐声里,一次又一次地与自己斗争、与传统相搏、与命运对峙,去寻找那一束可以照亮这个时代的东方之光。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杨文科三十岁之前的人生,那便是志得意满。

       那时候的他,头顶璀璨光环,身上贴满标签——湖州地区唯一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前途无限……

       而这一切,仿佛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的少年时代里有着同龄人都品尝过的贫苦,但也充满着奇遇般的师徒情缘。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革命运动的浪潮一浪盖过一浪。狂风骇浪中,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发生了转折,而借院的故乡湖州安吉,与中国成千上万个小县城一样,成为了这些轨迹交集汇聚的一个落脚点。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我所生活的院子里,有着许多被下放的老教授,他们是有真才实学的一群人。我那时候年纪小,也好学,就跟着他们学习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智者们给予了少年杨文科最初的艺术启蒙,也让他第一次看到了知识与人格的尊严。

       尽管后来的他坚定地认为早期的美术教育是无用甚至有反作用的,但他也并不否认,年少的自己因为有这些前辈们的教导而受益匪浅。

       那是一段充斥着青春激情的岁月。虽然生活条件清苦,但年轻的杨文科不怕吃苦。他跟着师父们学武术、学书法,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冬季的寒风穿陋室而过,书写所用的墨汁不一会儿就会冻住,需要用热水温着才能继续写字;夏季的骄阳一大早就吐露着火舌,一套拳练下来便是大汗淋漓。这些在外人眼中苦修般的生活,于他而言,却是快哉快哉,神驰心往。

       年轻气盛,那时候的杨文科最喜欢画的,莫过于老虎。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的老虎,像是这个初出茅庐年轻人的内心写照,勇猛、锐意,但也不失那细嗅蔷薇似的细腻与温柔。

       这样的少年气质映射在作品上,锋芒展露,很快就为他带来了名誉与富足。年纪轻轻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又顺顺利利地夺魁兰亭杯,一时间,他风光无二。“那时候的我,用句不太恰当的话来形容,就是什么该玩的不该玩的,都玩过了。”

       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借院。

      人生的坦途已在他眼前徐徐铺陈开来,似乎只要顺着走下去,便会到达曾经预设的彼岸。

       然而,世界上永远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着过人的才华与禀赋,他们也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与知觉,他们有勇气视一切为无物,执拗地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意义。当然,每一场执拗的开端,往往来得突然,突然到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意识到,自己将要做的事,会抵达怎样的彼岸。

       在画家借院的故事里,这场执拗始于痛苦与焦虑。当荣誉铺面而来之后,他让自己更为勤奋地付出与探索。但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与创作中,迷茫却不经意来袭。他惶恐,觉得握在手中的那支笔,不是他的笔。“我觉得我画的是宋朝的梅花、清代的竹子,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梅花与竹子。”他困惑,他不能再从这些宋梅清竹中找到艺术的力量。那以创作为名画下的每一笔拟古之态,都令他不安,让他备受折磨。

       他想逃避,却发现在尘嚣弥散的世界里,似乎已无处可躲,无处可逃。

       借院。找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物理空间,成为了他当时试图破解困境的选择。

       于是,经过一番寻访,他找到了位于湖州安吉的姚家大院。借居于此,他开始找寻他心目中艺术的真谛。

       从此,那个叫杨文科的青年隐去,画家借院重生。

  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二十年。放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二十年所占据的分量,足以改换乾坤,让一个人改头换面。

       在画家借院身上,这样的改变尤为彻底。采访那一日,他端然地坐在椅子上,阳光穿透玻璃照耀进来,迎着他如炬的目光,洒落在他工作室的地板上,斑斑驳驳。他并不多言,句与句之间停顿悠长,每个字却都说得平静而铿锵。

       闭关二十余年,他说自己变得不会说话,可心里又是满的,有时候又忍不住想要将心中的领悟倾吐而出。而那每一个想要倾吐却张口无言的时刻,最终都成为了他笔下的大千世界。

       “如果我一开始便知道求索之路将会如此漫长,我也许是没有勇气启程的。”仿佛武陵人去寻那桃花源,山口的一点微光吸引他走了进去,摸索过黑暗与狭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一次次的复行数十步,最终才抵达属于他的光境之源。

      而陪伴在这段寻光之旅的,是横无涯际的孤独、寂寞,以及自我折磨与抗争。外人的不理解自不必说,世界上每一个反世俗的选择都注定会在惊诧的眼光和议论声中艰难而行;即便是家中亲人,也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面带失望、犹疑甚至怜悯。

      但这些都还不是最难克服的。对画家借院来说,那种隐隐感觉得到远处微光闪烁,却时远时近、飘忽不定的迷惘,才是最磨人的。

       “痛苦,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可那个时候已经欲罢不能了。”那从山石的缝隙里漏出的光点,一直牵引着他,让他虽然不知目的,不被理解,却,不想放弃。

       就这样,他离喧嚣热闹的世界越来越远,但在寻找意义的路途中越走越深。因为将向外的目光转向了内观自在,他时常会觉得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将要喷涌而出,于是,征服手中的笔,征服笔下的纸,征服那个澎湃到难以自扼的自己,就成为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功课。

       在他的工作室里,有着两个大大的音箱。创作之时,他就会打开音箱,随着旋律的跳动而挥毫泼墨。陪伴他的乐音多是西方古典音乐,最常出现的便是贝多芬的《英雄》与《命运》。

       “我喜欢钢琴,也喜欢贝多芬。”他以贝多芬的音乐为纲,训练着自己的速度,好让自己的笔触能够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情,让来自心魄的光芒照射在宣纸上。那个不向权贵屈膝、不向命运低头的伟大音乐家,那些数百年来狂舞在音乐殿堂里的音符,成为了他孤独求索之旅上的灵魂慰藉。

        “我不愿将我的作品称为创作,我更喜欢称之为练习。”数十年来,他已经习惯了在每一天的上午,在贝多芬的激扬琴声里,像个信徒一般虔诚地“练习”。

       这种练习的力度,从他工作室里那张刚换上不久却已墨迹氤氲的毛毡垫上可见一斑。犹如珍珠蚌以血肉孕育着珍珠,画家借院也以这样的方式打磨着属于他自己,更属于这个时代的绘画之光。

       尽管他将自己藏匿在借院之中,但夺目的光芒从来都无法被全然遮蔽。2013年,在经历了漫长的闭关求索之后,他的“画竹三法”震撼了海外艺术界,他的作品《弁山》《春秋》二图入展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艺术邀请展,他本人受邀亲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作品也被枫丹白露宫、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那闭关二十余年磨砺而成的东方之光,终究闪耀在世界当代艺坛之上。

  画家借院接受杭商传媒记者专访

  东方之光

       尽管闭关二十余载,但画家借院从来都不曾让时代的精神游离于他的画作之外。恰恰相反,他借院不借光,闭关不闭心,无时不刻都在笔底刻画着这个时代里中国水墨的磅礴气韵。

      他将自己的画派命名为光境派,以空间为目标,以立象为宗旨,以幻化为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创造了震誉海外画坛的“借院三法”,并将其融合,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光境画风”。

       “'三法’是指雨点法、乱柴法与芭蕉法,这些并不是我刻意为之的。”但回头再看,借院三法中所蕴藏的却是自然万物共生共通的深刻道理。

       顾名思义,雨点法取形于雨,为水创造了一个符号,将水墨意蕴化于纸上,似竹非竹,似点非点,以点聚力,淋漓痛快;乱柴法借鉴于柴,少时借院曾生活于安吉山区,上山劈柴是每日必须的劳作,柴互相穿插而架构起的独立空间,给予了他灵感,让他通过多年训练的生理运臂动作,设计出独特的交搭、错落、重叠之态,将自古流传下来的松、竹、梅的“大众相”进行了改变;而芭蕉法则是他从郢人运斤的典故中得到启发,从院内芭蕉树在风雨夜的狂作之势中得到印证,而创造出的恣意挥舞的全新绘画技法。

        “如果将'雨点法’比喻作一个点的话,那么'乱柴法’就是一条线,而'芭蕉法’则是一块面。点笔聚气,代表速度与激情;线条交叉,堆积成型则是大乱大治;铺设并列,密不透风是磅礴气势。点线面结合,三法融汇,便是我试图改变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路径。”

      这同样也是他艺术创新之路的轨迹,更是中国水墨艺术奔流到当代的水渠。

      在他看来,艺术之所以能够映照出时代的精神,便在于一定程度上,艺术就是历史长河所奔涌的河道。那肇始于青铜时代的中国艺术源流,在每一个历史的阶段里,都有着自己的容器。“艺术是造器而不是造水,因为水无需去造,也无法创造的,那是亘古不变的人性与灵性,奔流不息。我要创造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河道。让水从我所创造的河道里流过,就足够了。”

       也正因如此,他不言传承,因为无论承上抑或启下,都有损于这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比如郑板桥的竹子,我画得再像,也是郑板桥的,是清朝的。如果日后有人以模仿我的风格为荣,那他的创造也是无意义的,因为那不属于他的时代,而是我所生活的时代。”

       以速度激扬感情,从强化达到亮化,以情炽熔化万物,画家借院与他的光境画派让当代的中国水墨拥有了时代的标志与历史的辨识度,胆量、力量、水量、墨量,同质、同纹、同幻、同化,让光境画派好似一声嘹亮而和谐的呐喊,让中国水墨在世界艺苑有了这个时代的声音与表达。

       而这一声在黑暗中压抑了二十余年的呐喊,是那么直抒胸臆,那样酣畅淋漓。

  借院说“光”


   借院作品:《鳞》

      《圣经·创世纪》开篇中讲到,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说,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后来,才有了万事万物。

       光,是一切艺术的起点与归宿。

       采访中,借院先生说:“我画无所好,仅能发光而已。”说出这句话,他并非自谦,而是骄傲的。

       发光,无疑是他艺术世界里的至高境界。

       采访那日的下午,借院先生不吝将他作品中的光与光境画派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为力图将借院先生的艺术探索原貌呈现,记者将之进行整理,浓缩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借院作品:《酣》

        以下为借院先生自述:

       光意是全球共识。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外国人不了解,但光是所有人都了解的。中国画走向世界,就需要有光。美的着陆点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光是美的“的”、是美的共识。我的画作不是为光而光,而是在做“宝剑”的时候,“宝剑”发了光。

       光照亮了空间,也照亮了行动。它是美术的评判标准。艺术无好坏,光就是希望。

       光境之光的来源是青铜器,也就是鼎。光源从这里出发,幻化到光境之中,需要移质弃形,也需要潜移默化。潜移默化要三管齐下,眼、耳、手要共同运用。

       青铜器的质至关重要,这是永远不变的。所以我把青铜器的质化为我自身的质,再将我的质化为线条的质,让线条“变质”。这样的线条有牢固度,也有光泽。

  借院作品:《花好好》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有停顿的,画叶子,要在其将干未干之时,再去画叶筋。这样情感是断裂的。当线条有了    金属质感,就不需要停,情感就可以真实爆发。

       关注本质,艺术才能走得远,才能走得高。

       借院三法是关于绘画骨骼的方法,这也是绘画的“器”。

       我绘画中线条的光性是寒的,光色是冷的。光芒霜落,冷静凌冽。

      光境之光为空间而生。空间有四个目的,亮化、改变、拓展、核心。


  借院作品:《吴兴赋》

       单纯的线条的光感是很难看出的,需要强化。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要通过强化,让温度升高,发挥出来。

       强化是光境画派的一个手段,就是幻化。幻化可以放大光芒,强化质感。

       幻化中,一是速度,一是温度。速度就来自于音乐,要听的是音乐的质,而不是音与声。速度快了,乱柴法的交叉就会形形色色,空间也就会千变万化。激情就是温度。

  借院作品:《击何处》

      速、光二度的幻化,就会破坏物形,动中求静、静中生动;就会参透物形,虚实转化,见到真相;就会牵引物形,和谐生光;就会分割画面,分割空间;就会参透画面,与天地空间相通;就会自我为形。

       光境之光是自由之光,有四个不受限——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地点约束,不受环境影响,也不受程序骚扰。

       光境之光还有四个特点——第一是照物无影,照己有光;第二是无阴无阳,一体同光;第三是随意任性,自在无碍;第四是无时不有,持久永恒。

  借院作品:《寄声知音》

      与西方绘画中的光相比,光境之光有三个不同:光源、光理、光质。西方绘画的光源是自然光照转化而来,光境之光则是材质生发、线条生发、直接照映。西方的光是以自然照见精神,是先光后形;光境之光是以精神照见自然,是先形后光。西方绘画是以色代光,用颜色表示光;光境派绘画是化色为光,以光延色。西方绘画只有主光,但光境画派中有材质之光、化色之光与交叉之光,这就会形成光的叠加,这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会灵动在意念当中。

  借院作品:《含香》

      光境派的借院三法,雨点法、乱柴法、芭蕉法,其实就是三种空间呈现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所呈现的空间是不一样的,这便是光形。

       光境派的画作是要走进去,去体会光的存在。

      光境之光就像是大河分割大地,是自然和谐的。每一道光彼此间都有着律动感,可以随意走动,是随我作画时的运臂而动的,这是我从武术中幻化而来的,以武借文。

       光境之光的互相作用,使得平面全然立体。光的交错变幻,就能精神焕发。

      人的本质就是绘画的本质,绘画就是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本质。

   借院作品:《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