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清朝拜年趣闻:客人上门拜访,主人纷纷离家“逃跑”

 xdd响当当 2019-02-09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亲朋长辈家中“拜年”,这种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拜年的呢?编者以明朝、清朝时期的史料为依据,为大家呈现明清时期“拜年”的习俗,并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据说岁首拜年的习俗始于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当时正值长乐宫修建完成,群臣向皇帝朝贺,于是就有了岁首拜年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拜年的礼节非常重视。官员们要穿戴礼服,向皇帝恭祝新年;命妇要入宫向皇后朝贺。

  

  宫中的礼仪非常繁琐复杂,咱们主要说说民间的拜年趣闻。先说明朝,到了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之主要率领妻儿,先拜天地,再拜祖宗,先后奉长上为寿,卑幼者向尊长拜年,也称之为“贺节”。之后主人们就要出门去给长辈、上级拜年。如果在路上遇到亲友,就在街上叩头行礼。

  如果客人来拜年了,主人家中根本没人接待。那该怎么办呢?主人临走时,会在家中的几案上放置纸簿、笔砚,客人到后,只需在纸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就算拜年了,根本没有迎送之礼。

  

  如果是王公贵族则要复杂一些,正月初一这天早晨,封到外地的亲王要率领郡王、宗人、仪宾、王府官员到承运门拜万岁牌,之后再到存信殿接受朝贺,之后举行宴会。自此之后王公贵族轮流摆酒设宴,每天都会有各种宴会,民间也会举办宴席,招待亲朋。

  清朝时期的拜年风俗,大体与明朝差不多,不过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纷纷在中国设立领事馆,这些洋人入乡随俗,也开始有“拜年”的活动,不过清朝的官员们纷纷故意躲避,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根据当时在华的美国人丁韪良的记载,每逢春节时,各国公使纷纷前往清朝官员府邸拜年,往往“只有两三个在家,多数有意避开了。急于表示友好的欧洲人,在全城各处奔波两天”,最后却只能 “在四十多座宅邸留下名片”。原来清朝官员恪守“人臣无外交”的原则,不敢接待这些洋人。

  经过一系列谈判,直到1876年,清政府被迫同意与西方各国公使互贺新年。这年正月,外国公使们“赴总理衙门修谒恭王,次第进见,约半刻钟”,第二天,清朝总理衙门官员不得不前往外国公使馆回拜。自此开始,清朝与各国之间形成了互贺新年的惯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