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作为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则科举常以诗赋取士,骈文亦应用于公文。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尽管如此,骈文仍被后人赞颂为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其中,既有《哀江南赋》、《辩亡论》、《滕王阁序》这种的中长篇文章,也有《归田赋》、《凌烟楼铭》、《与朱元思书》、《冒雨寻菊序》、《陋室铭》这种短小易懂的小品短文。《归田赋》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文。全文如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文中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自谦“无明略以佐时”,不堪大任,不如归去。第二段主要写景,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作者此时已经不再眷恋官场,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抒情述志、咏物叙事,语言清新,而又优美生动。读完此文,可见作者对官场的反感、对自由自在的向往。 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赋的一大特色(其实多数骈文皆运用典故),如“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分别引用《淮南子·说林训》和《左传·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化来的。张衡充分利用了历史典故词句短小、内涵量大的优点,于文辞之外又平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同时,这些典故大多为人们所熟知,就是今人读来,也不觉得晦涩难懂。所有种种,奠定了《归田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此文也的确值得爱不释“口”,常背常记,值得品味。 |
|
来自: 公司总裁 > 《诗/词/歌/骈/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