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国诗史(24)

 二少爷收藏馆 2019-02-10

竹语间 来自唐韵音画 04:49


作者:马家骏

博大精深的中国诗史
——读鹏鸣学术研究专著《中国诗歌史略》
马家骏 ( 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学者、资深文艺评论家,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

鹏鸣由北京飞往长安,专程来我家送《鹏鸣文集32卷》。这一大箱书,令人惊讶而作难。一位40来岁的青年诗人,竟然出版了这么多的作品。如果让我这80岁的老头子来读,是非常吃力的事。事后,我的幼婿电话说:鹏鸣请我读读最后三本,谈谈意见。我于是把其中的第30、31、32卷打开。我原以为也是白话新诗,然而,它们却是一部一千多页的学术著作《中国诗歌史略》的上、中、下,从先秦到晚清,煌煌然摆在面前。很难想象这是只读过五年半学便走上诗坛,而后自学成才的、用许多时间去写新诗和报告文学的现代诗人写成的。我在读《中国诗歌史略》时,感到这部著作好象是攻读和从事了一生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大学者或资深老教授写的书。中国是诗歌大国,这部著作所论中国诗史以博大精深四个字来概括是绝不过分的。
我是解放前读大学国文系而解放初毕业的。那时国文系的教学尚未改革,中国古典文学只有一年级的《中国文学史》和二到四年级并行开设的《历代韵文选》和《历代散文选》。韵文选课,只发选诗白文的讲义,其余是听课记笔记,并指定冯沅君和陆侃如的《中国诗史》,让课外去读。此后,再也没有读到过学者个人独立写作的专门的诗歌通史著作了。鲁迅著有《中国小说史略》,鹏鸣现在著有一部《中国诗歌史略》。书名虽相仿,但前者是经典,后者是新著;前者名副其实的“略”,后者却是厚厚三大卷。我趁暑假读了一通《中国诗歌史略》,作为一个治俄罗斯文学的外行人,我对这部《中国诗歌史略》的确有些感想须得说说:
首先,我感到它的博大。虽然从书名上说是“略”,而且从内容上看,讲到一些著名诗人,确实也颇不像专题研究那样翔实,的确是“略”;但是,作为通史,三大本,可以说是够博大了。中国小说 的历史和中国戏剧的历史,都没有中国诗歌的历史长。中国的诗歌史是同中国的文明史同步的。写诗歌通史,不但要从头说起,而且得一代一代、一段一段顺序向下论述。《中国诗歌史略》写得全面,而且细致。如写南北朝,不但分开,而且写南朝,也是刘宋、萧齐、萧梁、陈代分别论述,此外,还有一节“南朝民歌”。又如写宋代诗歌,不但分南北宋,而且,各自内部又分早、中、晚,更分论诗歌和词。
诗歌是人民的创造,其后才有文人的著名创作。诗歌从民间文学发展到经典文学,是其成熟的表现。有些民族在近代之前,只有民歌或无名氏的作品,成熟不如中国早。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著名的诗人创作了。诗歌史当然由一系列诗人创作构成,但民歌或无名氏的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诗歌史略》在评说一系列重要诗人的同时,非常重视民间创作,这显示了它的博大全面的特点。这一点与鹏鸣作为来自人民的诗歌创作者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从我这个对中国诗歌研究很少的人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是博大精深的。这种博大精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书的结构很精密。历史长河,是由一代一代的环节相接续的。每一个时代是上个时代的继承,又是对下个时代的启迪。写诗歌史,同样也不能只是把每个时代的诗人们论述清楚就算完成任务了;重要的还在于把环节连成链条。诗歌史之所以是史而非诗人论集或各代诗歌的相加,它必须是环环相扣的精密的链条。《中国诗歌史略》在这一点上,显示得颇为突出。说到时代如建安文学,它概括道:“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说到诗人如陶渊明,指出他上承汉魏,其诗又不同于西晋的追求华美,自成一家;其自然简洁对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不无影响。再如,说及对后世有影响的边塞诗作者高适,则“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收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说到文体如玄言诗指出:玄学家追求“神超形越”的境界,必当从自然中体悟,“从现存全部东晋诗歌来看,把体悟自然与阐述玄理结合起来的作品,仍有不少。而一旦发展到以景物为主,或主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山水诗便出现了。所以说从玄言诗到田园诗山水诗是一个内在的演化过程。”这种把某一代诗歌、某个诗人、某种文体,看成是承先启后的过程之一环,并进行周密论述,使《中国诗歌史略》整体结构得以精密的优秀章法。
二、《中国诗歌史略》对诗歌史的有些问题的评说是很有个人见地的,对名家名作的分析是相当精细深刻的。例如对宫体诗。以往“左”的评论是把它单纯作为黄色作品和剥削阶级享乐主义的东西看待的。当然这类诗歌是有它极大的局限性的。但《中国诗歌史略》并不把它一棍子打死。而是在指出其缺陷的同时,肯定“它毕竟扩大了中国诗歌的审美表现的范围,……在事实上广泛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即以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三大诗人为例,他们的作品中无不留有明显的宫体诗风的痕迹。”这就是很有见地的公允说法。
在分析名家名作时,《中国诗歌史略》除了评述该诗人的诗歌在思想、主题和诗歌史上的贡献外,更着重深刻分析其审美特色、艺术技巧与形式手法。诗歌虽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思想性与情感倾向固然很重要,但毕竟诗歌是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名家名作,其艺术性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深入精细地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和形式技巧,那是不足的。《中国诗歌史略》的作者本人是诗人,所以在艺术分析上也颇细致入微。如它用第452页到459页的篇幅来评析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审美理念上由六朝的典雅文饰转到以气为主的天才抒发;极强的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打破时空的形体变形和恣肆汪洋的意象跳跃;少写律诗而多用七言歌行夹杂言古诗(大量乐府诗占其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以大起大落的飞跃表现睥睨忧患的达观胸怀;炉火纯青的诗歌语言;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李白》只是“盛唐诗歌”中的一节,它不是专题论文,篇幅再多也不能不考虑整本书的匀称。能在有限的文字中,作如此的评述,而且还这么精深,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传统的诗歌语言是有韵律的。这种韵律,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古风不讲句中的平仄,但节奏、声韵是强烈的。如有连三平的句尾,是很受欢迎的事。至于近体诗和曲子词,则要求严格的格式、韵律。一般写新诗的年轻诗人,懂得它们的格式、知道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人不多。鹏鸣是否写过传统诗词,我不清楚,但在论古典诗词、谈其句式和平仄运用对诗歌声韵的作用时,还是十分内行的。如谈到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楼》时说它为了追求特殊效果把古体诗的句式和音调锤进律诗,形成“拗律”,论者为说明这点则具体分析说:“在这首诗中,第二句和第七句语法完整,不避虚词、代词,都是古体诗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诗的句子比较紧缩),尤其第七句是上五下二的节奏……,从声律来说,这首诗每一句第五字的平仄都和律诗规定的平仄相反,而且对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都是三仄声对三平声,起伏感很强,具有古风的特征。这样,作者打破了律诗固有的平衡、和谐,于拗折中求得独特的韵味,借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情。”再如说到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指出:“这首诗一反传统上逢双押韵的惯例,而以三句为一用韵单位,句句用韵,且平、上、入三声互换,造成一种拗峭劲折的音节,……用仄声韵连贯到底”,从内容出发调度声律,是岑参诗的一大贡献。《中国诗歌史略》这样从诗歌独特的格式与声律去分析它的艺术性,是绝对有见地的,且达到了评论的极致与巅峰。
四、《中国诗歌史略》对名家名作,并不一味的加以赞美,有时还是对之进行批评的,一分为二地既肯定优点,又指出缺点,这是科学的态度。如对待陆游:论者在充分肯定诗人的成就与创造性之后,又指出:“他写得太快太多,不免有粗糙的败笔,尤其是意境变化较少,词句自相蹈袭,……至于用典过于堆垛,化用前人诗句而缺乏新味的情况,也有不少。”说到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中国诗歌史略》在赞美他诗歌的创新性之后又说:“黄氏的诗常写得张扬外露,力求新异,但思想并不深刻,也缺乏能够表现独特人生感受的意象。他的时事诗篇有意为史,因此叙述和议论多,抒情则流于简单的夸张……”。这些批评是否准确,自有公论,但这种有分析的辩证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部有非常意义的宏伟巨著,更是一部特别有价值的经典之杰作。
2008年10月01日于陕西师范大学,时年八十。
该文选自2013年02月22日《文艺报》文学评论版。

马家骏,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资深文学评论家。河北清苑人,1929年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2-5届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1-5届理事,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名誉会长(原会长)、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马家骏诗词选》、《马家骏序评集》、《马家骏序评二集》、《外国文学作品选讲》、《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文艺乱云》、《菊姐走了》(散文集)9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俄国文学史略》、《域外小说撷英》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世界文学名著选读》(5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等40余种名典。



鹏 鸣
鹏 鸣(英文名:彼特 peter )1956年生,祖籍:陕西白水。现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鹏鸣的故乡——美丽旖旎的焦河湖(他就出生在对面的情人岛上)

编辑:唐艳玉,文化艺术工作者,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创作,自媒体「唐韵音画」出品人,「唐韵音画」品牌创始人。微信号:XYtangyanyu唐韵音画(ID:tyyh7766)

 投稿合作联系邮箱1010620798@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