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接近1000倍的回报,36%的IRR——亚马逊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财富创造故事。 ![]() 对比之下,只要15%的年化回报就能成为美国的头部VC,而一只处于中游的VC业绩可能也就5%而已。 事实上,我们甚至不用好奇“假设贝索斯去做投资,他的业绩会如何”。因为他做的其实就是投资。 如果打开1997年贝索斯写的第一封股东信,你会发现在讨论“以客户为中心(Obsess Over Customers)”之前,他其实先讲了他打算怎么做长期投资(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 我们用长期创造的股东价值作为衡量我们成功的根本标准。 而如果翻翻亚马逊早期的业绩发布电话会纪要,你会发现管理层陈述先讲的不是活跃用户数或GMV,也不是收入或利润,而是每股自由现金流和资本回报率。 首先让我们回顾2005全年业绩。过去12个月的自由现金流增长了11%到5.29亿美金。自由现金流等于运营现金流减去资本支出。提醒一下各位,我们追求的是长期每股自由现金流的最大化。已发行的普通股和股权激励增长了1%至4.38亿股。 显然,从第一天起,贝索斯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清楚:他是做投资的。或者应该说,他是做资本管理(Capital Management)的。 什么是资本管理? 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资本的获取和配置。原则就是,资本配置的回报率要高于资本获取的成本,相差越大效率越高。 或者用巴菲特的话说: 用3%的成本获取资金,投入到13%回报的项目里。 为什么要专注资本管理? 因为如果翻一下美国商业史,就会发现那些历史上真正能够为股东创造长期超额回报的那些CEO,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不是花在业务管理,而是资本管理上。 1. 优秀的CEO都是优秀的投资者在2012年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就推荐了一本研究这件事的书:The Outsiders(中文译版叫《商界局外人》)。作者以任期内创造的股东回报为核心指标,挑出了8个长期超越大盘的CEO来研究。他们大多数任期在20年以上,为股东创造的回报长这样: ![]() 即使对比GE的传奇CEO韦尔奇,也是一骑绝尘。 这些CEO的职业经历五花八门:快消公司产品经理、麦肯锡顾问、数学家、NASA宇航员、家族企业接班人,等等。 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相比之下,常见的科技公司CEO有什么特点?
不过,贝索斯并不是你常见的科技公司CEO。 2. 贝索斯的打工史:给金融机构做研发别误会,我要说的并不是那个”对冲基金经理看到互联网的快速增长夺门而出,载着老婆家当搬去西雅图创业“的故事。 虽然大多数研究亚马逊的人都知道,贝索斯创业前是对冲基金D.E.Shaw史上最年轻的SVP,但如果仔细翻翻史料,会发现他做的不是投资,而是研发。 事实上,贝索斯创业前的三份工作,都是给金融机构做研发。 大学读EE和CS的贝索斯毕业前面试了一堆大公司的研发岗,包括Intel、Anderson Consulting(现埃森哲)、AT&T的贝尔实验室等等,还都拿了Offer。 但他最后选择去了一家叫Fitel的创业公司,为金融机构客户研发跨境股票交易系统和信息查询软件,类似2B版老虎证券。作为第11号员工,他的title是行政和研发经理,同时负责产品的研发、销售、客服,天天往返欧洲美国解决客户问题。24岁的贝索斯同学凭着出色的结果很快升职到副总监,不过对公司管理和岗位职责都不太满意,于是跳槽。 第二份工作在Banker Trust(现德意志银行)当产品经理,负责带队研发给银行客户用来查询实时资金状况的软件BT World,取代落后的纸质邮件通知方式。10个月后,26岁的贝索斯同学凭着出色的结果成为了公司史上最年轻的VP。同时,他开始和在美林投行部工作的Halsey Minor(后来CNET的创始人)盘算着一起创业做一个叫Worldwatch的项目,类似现在的彭博,差点拿到美林的投资,但最后没成。 第三份工作在D.E.Shaw,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同,这里不是用计算机组织信息辅助人做投资决策,而是用计算机来理解信息和做投资决策,也就是量化交易。贝索斯作为VP加入团队时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内部极客(in-house geek)”,负责带队研发量化交易系统。很快28岁的贝索斯同学又凭着出色的结果成了公司史上最年轻的SVP。 90年代初,D.E.Shaw已经开始产生可观的盈利,公司创始人David Shaw派贝索斯一起调研当时新兴的互联网,打算把利润投入到新的机会中。脑暴过好几个想法,包括做电子邮件、互联网券商、各种SaaS和电商。最后贝索斯和Shaw在应不应该从书切入做电商上产生了分歧,贝索斯才决定自己创业。 然后才有了那个”载着老婆家当搬去西雅图创业“的故事。 如果要一句话总结贝索斯的早期职业生涯的话,那就是”快速晋升的年轻研发负责人,在创业公司和大公司里都干过,两年一跳寻找用科技改变行业的工作机会“。 当然很特别的是,他打工时研发的软件改变的都是金融行业。 3. 亚马逊的资本飞轮毫无疑问的是,贝索斯对金融的理解,完爆当时大多数产品或研发出身的科技公司CEO。 如果翻看一下亚马逊历史上的股东信和资本动作,就会发现他确实很早就知道,要为股东创造长期超额回报,不仅要做好业务管理,更要做好资本管理。他甚至把2004年的股东信写成了活生生的公司金融教材。 我们希望长期最大化的终极财务指标,是每股自由现金流。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关注利润、利润增长和每股利润?简单来说,因为利润不直接转化为现金流,而股票的价值却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利润是计算每股现金流的重要变量,但营运资本、资本支出和股权稀释也很重要。 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资本的飞轮效应。 总结一下,就是下面这张图。 ![]() 指向现金流的两个箭头,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 飞轮的第一道循环,来自亚马逊业务的强资本投入特性。 亚马逊的大多数业务,比如电商物流和云计算,都是在单个供应商或者单个客户无法实现的规模上,为行业进行了大额资本投入,通过共享一套基础设施弹性配置,降低大家的单位使用成本。要支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除了要有勇气承担风险外,还需要能获取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而公司现金流越强劲,一方面可用的内部现金流更多,另一方面债权融资的对象对亚马逊的风险顾虑也越低,因而能够降低利息。 这里亚马逊的特点在于,资本投入规模越大,采购设备的成本越低,还可以完成小规模玩家无法进行的科技及管理系统投入(比如Kiva)提高效率,因而运营成本也更低,现金流更强,最终反馈到更大的资本投入规模,形成正循环。 另外,强资本投入的特性还让亚马逊有了操控现金流和利润差异的抓手,可以通过激进的资本投入和折旧方式、合理使用债务杠杆(利息费用从税前利润扣掉)来避税,而一个没有资本投入的公司则缺乏这种抓手。 飞轮的第二道循环,来自亚马逊业务的资本循环特性。 内部现金流的来源不仅仅是利润,还有营运资本。以亚马逊的电商业务为例,消费者付现金应收账款天数为0,库存周转天数在30天上下,应付账款天数在60天上下,现金循环周期约-30天,也就意味着在对外融资之前,它还享用了供应商提供的无息贷款来填补部分资金需求——这部分相当是零成本的资金。相比之下,有的公司(如传统行业的经销商)则是反过来,品牌商要现结,批发商却要账期,自己的资金都在别人手里转,缺乏这种抓手。 而资本循环也有规模效应——规模更大,库存与需求的匹配效率更高,对上下游的账期谈判能力更强,可以实现更强的资本循环。 亚马逊2002年开始自由现金流转正,在2001年之前累计运营亏损20亿美金,但累计自由现金流流出只有8亿美金。这12亿的差额里,有7亿就来自负向抵消的营运资本。 第二,关注的是每股现金流,而不仅仅是现金流。 简单来说,增发股票越多,对股东价值稀释越大,如果股票数增长超出了公司价值的增长,股东利益就会受损。 同时,根据啄食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不同选项的资金成本,内部现金流<><> 从亚马逊的历史融资方式,就可以看出它对这个原则的信仰。 首先,极少用股权融资避免稀释,要钱优先用债。 在亚马逊上市前,几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对外融资。上市后贝索斯个人持股41%,董事和团队加起来持股87%,只有13%开放给财务股东。 ![]() 而且IPO时股权融资的规模也很小,才5400万美金。公司在上市前亏损规模也很小,每年的亏损都只有几百万美金。 但是在上市后,趁着互联网泡沫高涨和更强的资本市场认可,亚马逊抓紧机会进行了3笔债权及可转债融资,加起来融了24亿美金,是IPO融资规模的40多倍。 ![]() 其中最神的一笔是1999年发行的12.5亿美金可转债,2009年到期,年利率4.75%,执行价78美金。但在1年多后,互联网泡沫破灭,亚马逊的股价就跌到了十几二十块美金,几乎没有股东有可能会转股,避免了股权稀释。 也就是说,趁市场膨胀的时候,亚马逊成功锁住了一笔成本不到5%的资金,然后投资到当时资本回报率在20-30%的业务上。 等到2002年后,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开始转正,于是开始提前偿还可转债,差不多到2009年时,亚马逊的股价才爬回70块以上,而此时大多数可转债都已经用现金流换上了。 在2004年的股东信里,贝索斯还得意洋洋地写到: 过去3年里,我们提前偿还了价值6亿美金的可转债,避免了超过600万股的股权稀释。 其次,对融资成本和资本回报的行情保持敏感,有便宜赶快捡。 比如,当债权融资成本太便宜的时候,赶紧囤钱。 2012年,市场利率跌到了历史新低,但是美国经济整体开始回暖。 ![]() 于是,十几年没发过债的亚马逊,在2012年突然发了三笔合计约30亿美金的债,利息非常感人:最大的一笔成本才0.65%,扣掉通胀等于免费。 ![]() 又比如,当自己的股票太便宜的时候,赶紧回购,做做股票数量管理。 在2016年亚马逊董事会授权了公司史上最大的股权回购(50亿美金),于是大摩分析师看了看亚马逊历史上回购的操作,结果惊人:几乎每次都是抓住了低谷,1年之后平均回报在100%,2年135%。 ![]() 对于公司而言,股权回购的回报,约等于内部投资的最低回报要求门槛,亚马逊在2010年后ROIC已经降到了10%上下,单纯从最大化股东价值的角度出发,现金用于回购股票显然比投资内部项目更划算。 另一个维度想,是比较股权回购的收益和资金成本。亚马逊的债权资金成本都在5%左右甚至更低。换句话说,如果拿这么低成本的资金,购买100%回报的股票,你干不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