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渔!

 巴拉拉皇家书摊 2019-02-10



里海春节期间没有怎么写文,主要还是真没时间写,现在里海正带着孩子和父母在中国南方旅行,带四五岁的小孩旅行真是非常的累,而且一带还是两个。


四五岁的小孩,精力极其旺盛,醒着的时间无时不刻都在折腾,所以里海每天实在是累得够呛,唉!


就先来说说这个带小孩的事情吧,对于80后的我们,真是伤透脑筋,也是里海头疼的问题之一。如何带小孩的问题,成为了很多80后的年轻父母与他们的父母之间的矛盾根源之一。


现在的80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工作与家庭不可兼得,基本都是父母在带孩子,但80后不约而同的一个共识就是和父母一辈的带孩子的方法上差异太大,而这,就成了经常和父母吵架的导火索,互相认为对方的带小孩的方式不对,就这个问题的争吵,永无休止,永无答案,绝大部分家庭,永远走不出这个教育的怪圈。


维持得好一点的家庭,父母和自己,如果有一方通情达理的话,选择妥协,从而勉强维持向前,但内心还是不认同对方的方式;而维持得不好的,双方会一直箭弩拔张,大概率父母一方退出,把带孩子的压力仍给了80后的父母,更加加重了80后中年危机和压力。


所以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困扰了里海很久,但有一天,突然想通了。


我们可以从源头来看一看,如何造成的对带孩子方式的差异。我们的父母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大部分人没有读过大学,知识水平不高,经历了饥荒、文革、政治斗争、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大部分人都是一个铁饭碗一直端到了退休,他们是从最艰苦的环境中过来的,而他们当年带孩子的方式呢?基本都是拖大的(就是我们),也没有去参加过什么课外兴趣班等等,基本上只要求吃饱穿暖,而教育嘛,交给学校的老师就行了。


而我们呢?生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出生的时候日子还不是太好,但到我们读中学后,日子就非常好过了,很多人是高学历,知识水平较高,很多人出过国,视野宽广,因此对下一代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孩子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每天要给孩子辅导很多知识,参加很多课外兴趣班等等。


所以,说到这里,实际上里海在这里可以下一个结论了:为啥父母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这么大的认知差异?那就是因为我们对下一代的培养观完全不同啊?那为啥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培养观?那就是自己独特的经历造成的呗!


所以,归根到底,里海明白了,在带孩子这个问题上,父母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因为我们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认知,这就像千人千面,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认知,没有对错!


错就错在双方都想去改变对方的培养观,所以长期争吵,但争吵能改变对方吗?不能!只能导致不欢而散!


那有没有可能去改变对方的观念呢?有!但绝不是争吵!只有让对方也经历过,吃过苦或吃过亏,才有可能慢慢的改变!


所以里海现在对于带小孩的问题,基本不和父母吵,从来都是赞扬他们,感谢他们帮助我们减轻生活的压力,也放手让他们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带小孩,而里海在有空带小孩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带,绝不依附于父母。


无需担心孩子在具体的一些技能方面暂时落后于其他孩子,里海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经历更多,好的坏的先进的落后的都看看,才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模式。


例如,父母给我们的孩子印象,可能是认知的单一性(因为一辈子都在单一模式下生活),而我们给孩子的印象,可能是复合,追求生活的多样性。两种方式孩子都经历过,而且不断的切换,反而会更加促使他们慢慢的走向独立思考。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里海就绝对不会去纠集父母不会给孩子讲故事,不会辅导孩子做功课(的确现在孩子的功课,我们的父母辈已经完全无法支撑了)等细节了,而更加注重对孩子人格、品质、自我学习能力等三观的培养,而不拘泥于于具体的技能的培养。


这样彻底放轻松后,父母辈也慢慢的受大环境的影响,自己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慢慢的认识到了他们带孩子的方式的确慢慢的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因此也会慢慢的尊重我们的一些决定,其实,这就是好的表现,他们在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认知了。


其实里海也是复合价值观出来的,爷爷奶奶纯农民,大字不识几个,带了里海几年,后来到外公外婆家,而外公外婆家解放前大户人家,均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读过湖南最好的中学雅礼中学,而父母则是上山下乡一代,铁饭碗端到底的一类人。在这种复合背景下,里海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上述写孩子的教育这么多,一来是这几天里海全程带孩子旅行了五六天,感想颇多,二来其实带孩子悟出的道理,和我后面讲的投资的逻辑以及今天的标题:鱼,其实是一样的。


自我发布了准备搞一个标的池的文章后,有不少朋友给我留言,留言的数量创下了近期的新高,其中不少朋友是希望尽早及时的公开我所研究的标的,他们好照抄作业,而且有些朋友还说,你买我就买,你卖我就卖,我绝对相信你。


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在我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我想到必然会有朋友是这种想法,而意料之外是相信不少朋友已经持续看了我不少文章了,但还是有这么多人只追求鱼,我挺失望的。


套用说得最烂的的但也是最真理的一句话来回答:你需要的是渔而不是鱼!


为啥?


再返回来看带小孩的问题,矛盾出在哪里?


一句话:因为对事务认知的程度不用而对同一事务的最终判断不同,而因为判断不同从而最终的决策也不同。父母认为他们带小孩的方式是最好的,我们认为我们的方式是最好的,双方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以看法就完全不一样。


投资亦然!


里海这么多年,陆续接触很多本应该做投资很牛逼的人,例如金融学博导,会计学教授,各个券商的牛逼的研究员等,他们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很厉害,但就算是把一家企业拆解得非常清晰,干干净净了,而且是企业的成长逻辑,基本面逻辑都明明白白摆在那里了,但奇怪的是他们这么牛逼的人,没几个能够从资本市场上赚钱。


例如里海去年认识的一位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非常深的研究员,中国TOP2大学的材料学博士毕业,可以说他对整个产业链的研究极深,链条上每个节点哪个公司经营情况怎么样,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技术上领先情况怎么样,管理团队技术水平如何等,全部都了如指掌,对基本面的熟知程度非一般散户能及,按道理来说他应该赚钱吧?然而没有!


他最终的研究,他的判断是整个产业链都没有投资价值,虽然行业前途远大,但没有值得投资的标的,每个公司都有不少缺点,他心目中完美的公司没有。然后他自己去买了不少他并不熟悉的医药类的行业,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其实里海看过他的研究报告,觉得非常的专业,而且具有指导性,但里海看了之后的结论却是认为有几家公司是非常有投资价值的,值得持续跟踪,只需要等待一个舒服的买点就行了。


大家看出问题所在没?且不论谁对谁错,为啥针对同样的研究报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里海之前曾经写文,就投资而言,可以分为:搜集资料、研究资料和得出结论几个阶段。

其中,搜集资料和研究资料,属于方法论阶段,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学会的,这两个阶段属于科学阶段。


而得出结论呢?千人千面,针对同样的研究资料,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阶段是艺术阶段,得出结论阶段真是因人而异啊。而这却是最重要的。


为啥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投资是自己世界观的变现啊!


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所以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


例如最具确定性的股票贵州茅台,基本面就摆在那里的,有人认为市值已经很大了,再也回不到过去的高成长性了,所以不会有很大的收益,不应该买入,但又有人认为无论其市值多大,A股没有比他更有确定性的标的了,所以应该坚定买入。


谁对谁错?其实都对,都没有错!


所以同样的研究分析资料,到了不同的人手里,得出的结论会截然不同!


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方法论肯定重要,因为需要会分析公司,才会为最终的决策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依据,但最终能否决策正确,就得靠自己的认知了。


部分朋友找里海直接要鱼,无非就是直接想直接抄作业,因为里海一定是把自己认为基本面好的企业推荐出来,而且大家一定是希望一抄作业马上就开始赚钱。但是可能吗?


一来大家的人生阅历,投资经历完全不同,投资观都不一样,里海的投资逻辑你是理解不了的,二来里海也根本无完全的把握每一次投资都赚钱,更不可能每次买进就浮盈了,从最近一两年里海投资的经历来看,基本面基本都分析对了,然而投资结果却大相径庭。


所以还是落实到那句话:因为对事务认知的程度不用而对同一事务的最终判断不同,而因为判断不同从而最终的决策也不同。


最终还是需要渔,渔才是自己的,是通过学习别人成功的案例和方法,然后吸取别人失败的经验,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投资观,那才是投资中,真正所需要的。里海也希望大家以自己的独立视角来看里海的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大家才能共同进步,不断的悟道,不断的前行!


还有一天假期就要结束了,里海也要回家咯,给大家拜个晚年,新年好!祝大家新年投资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