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羊口盐场 体验盐场工人咸味生活

 韩式吹牛王 2019-02-10
  有句老话说:“人生有三苦,晒盐、打铁、磨豆腐!”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盐时说:“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就是忘了放盐的食物。”盐作为日常的调味品,早已为人们熟知。但盐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在37℃的高温天气下,盐场工人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一切,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还很陌生。7月16日、17日,记者来到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羊口盐场,体验酷暑之下盐场工人的咸味生活。

A

一天的忙碌

04:30

天刚亮就起床,下池拉盐碴

凌晨4时30分,天刚蒙蒙亮,王国兴从睡梦中醒来,看了看时间,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

今年46岁的王国兴是羊口盐场制盐五区二工区六班的班长,一名普通的盐工,做这份工作已经26年了。简单的洗漱之后,王国兴披上衣服步出了宿舍。王国兴轻车熟路地走在纵横交错的盐道上,当天上午的工作是拉盐碴。拉盐碴,也就是通俗所说的旋盐,为了让盐的结晶质地更加均匀。

王国兴中等偏瘦身材,由于长期在外作业,脸被晒得黝黑。王国兴拿着盐耙子行走在晨光中,盐场中的卤水被划起阵阵波浪,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就如同一幅风景画。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水底盐的结晶有四五厘米厚,上面的卤水大约有二十厘米深,王国兴拉的这个耙子宽约6米,有100多公斤重。背着这么个大家伙在盐池里走,可不是什么轻松活,王国兴的手掌布满了老茧,他说这是常年工作留下的痕迹。

一个盐工一上午要拉四个盐池,每个盐池都要拉差不多十个来回,最少要耗费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为了避免在高温酷暑下工作,盐工们不得不早起,争取在太阳变得毒热之前把活干完。

08:30

拉完三个盐池,浑身已湿透

用了1个多小时,王国兴才拉完了1个盐池,这时候才到6时,气温还不是很高,但是王国兴已经累得够呛,他放下盐耙,蹲在盐池旁休息了一会。

拖着个100多公斤的盐耙在盐池里走上十几个来回,疲惫可想而知,但王国兴不敢过多休息,他必须得跟时间赛跑,一根烟没抽完,就把烟屁股扔掉,拿起盐耙走到了下一个盐池。

高温酷热天气令人难受,但盐场的人却盼着天越热越好。因为气温越高,出盐速度越快。拉完第三个盐池的时候,时间还不到8时30分,但王国兴整个脸被晒得通红黝黑,背部全都湿透了,无论他怎么用袖子擦汗,露珠一样的汗滴还是不停从他的发梢、脸、下巴、脖子滴落到身上,弄得全身湿漉漉的。“你看我们的工作服后面全都是花白色的,那是出汗的盐渍。其实我们不光制盐,我们自己身上也产盐啊。”王国兴开玩笑说。

09:30

忙完自己的活,又帮同事干

9时30分左右,拉完第四个盐池,上午的主要工作告一段落。王国兴跟几个盐工蹲在盐池边,放下工具,抱起地上的水桶,对着嘴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起来。这个水桶装了5斤水,王国兴足足喝了五分钟,直到桶里的水快要见底才放下,点了一根烟抽了起来。

休息了一会后,其他几个还没干完活的盐工继续下盐池拉盐碴,这个时间在盐场中工作已经是一种煎熬了。王国兴扛起盐耙子,来到了盐工张庆波的盐池中,张庆波今年已经60多岁了,拉盐碴已经非常吃力,王国兴怕气温太高了,老人的身体受不了,于是过来帮帮他。

拉完盐碴后,王国兴来到卤水池前,用波美计测试盐度、提水等工作。王国兴说,现在收盐大部分都是靠机器,但盐池里毕竟还有很多死角是收盐车够不到的,这就需要盐工用锨把盐运到盐池中央。

11:30

午饭时,一气喝三碗绿豆汤

拉完盐碴,测完卤水温度,返回场区,已经是11时30分左右,食堂开饭的时间到了。吃饭之前,先要换工作服,一上午的时间,王国兴的这件工作服湿透了又被风干,风干了又湿透,黏在身上非常难受。

盐场的宿舍是一排平房,王国兴的宿舍在中间,房子不大,有十二三平方米,里面摆放着两张单人床,还有一张桌子,这就是他和同事的所有家具。没有电视,整个宿舍里只有两件电器,一个电灯一个电扇。

换下衣服泡到水里,王国兴拿着碗去食堂打饭,因为盐场里的工人非常多,假如去晚了,饭很有可能就没有了。来到食堂,剩下的饭菜果然已经不多了。记者看到,窗口摆着几罐牛肉酱、豆腐乳,王国兴说,他们早上跟晚上经常吃这个,中午的时候吃炒菜。其实最受盐工们欢迎的,还是盐场准备的绿豆汤,王国兴一气喝了三碗。

简单收拾了一下,王国兴赶紧把上午湿透的衣服洗了洗,挂到绳上晾好。然后回屋躺下,经历了一上午的疲惫,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了,王国兴闭上眼睛,没过五分钟,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

13:30

37℃

高温下,修补塑料苫布

13时30分,王国兴从床上爬起来,到窗口看了看自己洗的工作服,确认已经干了,把衣服穿在了身上,拿出自己的水壶灌满水后出门。

王国兴敲了敲其他班组成员的宿舍门,招呼大家收拾东西出门工作。当天下午,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修补塑料苫布,这个工作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却是盐场所有工作当中最累的。

每个盐池都会盖有一块塑料苫布,晴天的时候会被收到池边,一旦有雷雨天气,就要盖到池子上,防止雨水落到盐池里。由于长期跟海水接触,每块塑料布的表面都凝结了大量粗盐颗粒,修补塑料苫布就是把这些粗盐清理下来,同时看看塑料苫布上有没有破损的地方。

顶着37℃的高温,来到盐池旁,王国兴班组里的6个人立即投入了战斗。班组里唯一的女盐工王丰英站在水池当中清理粗盐,其余的几个男盐工蹲在岸上一点一点拽着塑料苫布进行检查。塑料苫布是黑色的,中午时刻被太阳晒得足有40℃,记者摸了一下,非常烫手。

“修补塑料苫布这个工作听上去轻松,实际上非常累,一个盐池的面积是28公亩,可以想象盖在上面的塑料苫布该有多么沉。而且在拉收到盐池边上后,塑料苫布里面堆积了大量的盐,一个人根本拽不动,一般修补时都是五六个人一起出动。”王国兴说,光把塑料布上的盐清理出来还不行,还得注意塑料苫布有没有破损,所以必须得一点一点拽,需要长时间蹲在盐池边,痛苦可想而知。

18时左右,经过一下午的忙碌,修补工作总算完成了,大家已经累得筋疲力竭。

B

工作的甘苦

子承父业,成踏实肯干的“盐二代”

王国兴的父亲王孟三是羊口盐场1958年建场时的老职工,1988年羊口盐场首批78名制盐技师之一,也正是这一年,王国兴踏进了羊口盐场的大门,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盐二代”。

王国兴说,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来盐场玩,那时候只是单纯觉得盐场里挺有意思,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把这个当成一辈子的事业。

初中毕业后,王国兴正式来到羊口盐场工作,在当时来说,当工人是一件让人非常自豪的事情,比在家里种地要强多了。虽然是“盐二代”,但王国兴来到盐场后,很快就凭借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不但子承父业,而且青出于蓝,很快就取得了比父亲更大的成就。

2001年入党,2002年跟父亲一样成为制盐技师,2003年获得海化劳模,2004年获得潍坊市劳模,2005年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面对荣誉,王国兴显得非常平静,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动情地跟记者说:“能取得这些成就,全都靠家人在背后的支持。”

忙碌工作,麦收时也没能回家帮忙

王国兴的老家是寿光市化龙镇前王村,距离工作的盐场有大约60公里的路程。在盐场当盐工,除了冬天能稍微有点时间休息,其他几个季节都非常忙碌,尤其是夏天,天气阴晴不定,除非极特殊的情况,王国兴很少请假,偶尔回趟家也是来去匆匆。

王国兴说,他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20岁,在寿光一中读高三,小儿子14岁,正上初中。在盐场工作的这些年,都是妻子在家赡养老人、照顾孩子,这让他对妻子、孩子还有老人都充满了愧疚。“今年麦收的时候,正好赶上盐场里忙,我也没顾上回家帮忙,全家的口粮麦子全都是妻子打理的。”王国兴说。

羊口盐场党委副书记徐治洪告诉记者,周围有许多盐场的盐老板探听到王国兴是个好技术员,给他开出年薪8万元,几乎是现在工资三倍的待遇请他跳槽,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说实话,为了这事,妻子没少埋怨我,嫌我不会把握机会。但我在盐场干了二十多年了,真舍不得这份工作,对这里充满了感情,现在企业虽然遇上了困难,工资不是很高,但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公司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我们盐工的待遇也会越来越好。”憨厚的王国兴这样跟记者说。

愧对孩子,不希望他成为“盐三代”

“在我心里,在盐场工作,希望能干出一点成绩,不给父亲丢脸。”站在夕阳下,王国兴抽着烟说,虽然他是“盐二代”,但他并不希望他的孩子成为“盐三代”。

“老大马上就要高考了,这些年我很少陪在她身边,对她学习上的帮助更是少之又少,心里愧疚满满,希望她能考出个好成绩,将来能有出息。”王国兴笑着说,希望孩子能好好上学,家里一家人都平平安安,这就是他最大的愿望。

据了解,像王国兴这样朴实的晒盐工人,在羊口盐场有3500多人,他们也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徐治洪告诉记者,目前在盐场工作的盐工,有很大一部分是“盐二代”或“盐三代”,父辈都干这行,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生活,但是现在愿意留在盐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盐工成为越来越不受欢迎的职业,劳动强度大、风险性高、没什么发展前景,最重要的是工资太低。王国兴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工资扣除保险以后也不过才2000元出头。像一般的临时工,一天的工资不过才80元,一个月挣的甚至还比不上在外打零工多,正因为如此,导致盐工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在他的班组里,别看他是班长,但实际上他是年纪最小的,其他人的年纪都在55岁以上。

据了解,目前盐场的盐工以“60后”为主,现在“70后”愿意做这个工作的已经越来越少了,“80后”盐工更是凤毛麟角。“实话实说,干盐工确实是太辛苦了,一般人根本吃不了这个苦,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不可否认,在外面随便找份工作都比晒盐轻松,工资也更高。”徐治洪说,现在留在盐场的盐工,都是对晒盐有感情的人。

C

记者的感悟

苦中有乐,劳动者最光荣

在盐场待了两天,鞋子不可避免沾上了卤水,上车的时候,工人好意提醒说,回城里的时候,一定要赶紧找个地方洗洗车,否则鞋子上的泥很快就能把脚垫给腐蚀了。

置身广袤的盐场,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觉,工人们顶着炎炎烈日在高温下作业的时候,记者能明显感觉到,由于气温太高,相机的运转都出现了问题,在无声地抗议着,威胁着想要罢工。就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盐场工人们却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们非常普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最可爱的人,向他们致敬,高温下作业的盐场工人,你们辛苦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