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文豪鲁迅出殡,当时大多文人都去了,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去?

 云淡GT 2019-02-10

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去世了,整个文坛为之震动且悲痛。

宋庆龄先生亲自张罗鲁迅的葬礼,并选了13个当时名声显赫的人物组成了治丧委员会,这13个人包括蔡元培、茅盾、史沫特莱、内山完造等人。葬礼实行公开吊唁,连续进行三天,第一天来的人就有五千多人,后面两天,丝毫没有减少。

10月22日,是鲁迅先生出殡的日子,当天,有16位文化大咖亲自为鲁迅抬棺,这些人有巴金、张天翼、胡风等人,一个比一个名气大。

但是,同样作为文化著名人物的郭沫若却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这到底是为什么?

郭沫若远在日本,路太远,在家独自写挽联

鲁迅去世的时候,郭沫若正在日本,路太远,那时的交通哪里有现在如此的发达,回来实在不方便。再加上,郭沫若得到消息时比较晚,竟然是看日本当地的报纸,才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据说,郭沫若从报纸上看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非常难过,痛哭流涕。

郭沫若参加不了,只得在日本的住所,独自写了三幅挽联,其中一幅写道: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从对联可以看出,郭沫若对鲁迅的评价非常得高,赞扬鲁迅以笔为剑,用爱国的思想观点和热情,激发了很多人爱国的心。

有人说了,如果两人关系足够硬,只要想来,晚点也不是不可以,确实如此。但,不来,还有其它的原因。

郭沫若和鲁迅一直是互怼,不是朋友

鲁迅的文学成就自不必言,郭沫若的文学才华,也不能否认。相对鲁迅来说,郭沫若是晚辈,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年轻人总是想取代老一辈,所以出现无数踩在前辈肩膀上成功的年轻人。

1928年初,文学激进组织创造社、太阳社,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向过去叫板,包括向鲁迅等大咖叫板。

鲁迅是拿笔当剑的人,怎么能忍下这么一口气?于是,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章进行反击。

大咖出手了,怎么办?有人接招了,一个化名杜荃的人发表了作品《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这篇文章给鲁迅带了三个帽子,一说“鲁迅是封建余孽”,二说“鲁迅是二重反革命”,三说“鲁迅是法西斯蒂”。

这三个帽子往鲁迅头上一扣,鲁迅被整得很难受。经过仔细调查和分析,鲁迅和他的一些朋友认为杜荃就是郭沫若,从此鲁迅和郭沫若交恶。

鲁迅在公开场合谈到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人,以及那个叫“杜荃”的最大嫌疑人郭沫若,说他们就是才子 流氓,

不管郭沫若是不是杜荃,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文学大咖,对自己又有误解,如何能远渡重洋回去吊唁?

所以说,郭沫若虽然悲痛,但因为两人之间发生的那些龌龊,所以郭沫若采取了在日本“悲痛”,在日本写挽联。

更为神奇的是,从鲁迅去世之后开始,郭沫若开始在各大公开场合宣称自己非常敬佩鲁迅先生。

在郭沫若看来,贸然回去,风险很大

郭沫若是1927年下半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国共已经撕破了脸,所以,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流亡日本。    

1936年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恢复,贸然回去,郭沫若还是有所担心的,万一被抓了呢?到哪说理去?又能找谁来救自己?

总之,鲁迅葬礼前后会有很多国民党军统人士活动,郭沫若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确实多有不便,关键是风险重重,于是选择了不回来。

有人说,鲁迅死后,郭沫若对鲁迅的好评全是假的。

但,有意思的是,鲁迅死后十年,郭沫若竟然写文纪念他,后悔自己竟然没有见过他了: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

解放后,国家领导人曾问起了“杜荃攻击鲁迅的事”,郭沫若很坚决,说杜荃并不是他,于是有些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最后成了一段公案。

郭沫若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没有来吊唁,也没有事后来祭拜,主要原因就是距离太远的问题;其次是交情不深,关系还不顺;最后是担心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