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黄帝学说的迷雾 黄老之学,即黄帝、老子学说之统称。在1973年以前的两千年之间,人们确定其中一半指的是《老子》,而另一半“黄帝”具体指何种学说,则逐渐变得迷雾重重。 直到1973年从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了几卷帛书,其中发现和《老子》抄在同一帛本的一部屡屡提及黄帝的古佚书,人们如梦初醒:这就是传说中的黄老之学。 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在《汉书·艺文志》曾经有记载,但汉以后就失传了。后经考古学者根据书的内容、文字、篇章数目等研究,认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即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成书时期当晚于《老子》,早于《管子》、《孟子》、《庄子》。最晚应不晚于战国中期。 02 司马迁见过《黄帝四经》吗 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即《黄帝四经》,曾是百家学术之林。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未看到,致使黄学被淹没了五千余年都没有被历代史学者重视。西汉时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 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未亲眼看到过《黄帝四经》,原因是他生在汉武帝时代(景帝是文帝之子,武帝之父,在位十六年),天汉年间司马迁为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腐刑下狱,其父司马谈正在朝中出任太史令,父子二人同朝为官。 那时,司马迁才三十多岁,而《黄帝四经》已入土二十七年了。所以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没有看到过《黄帝四经》。只是按当时的传说写下“五帝本纪”,排在《史记》开宗明义第一篇。 03 《黄帝四经》作者是谁 齐国、晋国都是春秋大国,命运截然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晋被“分”,齐被“代”。进入战国之后,齐仍为东方大国,三晋之地则苦战不休。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之后,通过内政外交多方面的经营,立国渐稳,逐渐摆脱了弑君代立的负面影响。 此时的田齐政权,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为自己正名,证明自己取代姜齐的合理性,以取得列国诸侯的认可。田氏原为陈国公族,乃姬姓的黄帝之后,而姜齐则是炎帝之后,于是田氏大打黄帝牌,附会和利用了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历史传说,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是黄帝之后,来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造舆论。在这一政治需要的推动下,齐国上下掀起了尊黄帝的热潮,大大促进了社会上黄帝之言的传播和流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齐国尊崇黄帝的文化氛围最为浓厚,黄老之学便首先在齐国出现并发展起来。 到桓公午(田齐之“桓公”)时,国势强盛,其借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威名想要做的,已不是再度称霸这么简单,而是以事实上的一统结束苦战不休的战国乱局。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齐国最有希望完成一统,使天下定于“一”。 为完成一统大业,桓公午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稷下学派”。“稷下学宫”是在周室王官学失守之后,在政府层面上重建王官学的初步尝试。稷下学者来源广泛,思想倾向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要以自己的才学为齐国实现一统提供理论辅助并制造舆论。这是齐国官方供养他们的根本理由,以此为前提,才可能有所谓的“学术争鸣”。 稷下学宫 稷下先生们努力的第一个重点,是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提供证明,其代表性成果为《黄帝四经》的创作;第二个重点则是为田齐获得天命一统天 下提供论证,其代表性成果是在《四经》基础上规模更为宏大的《管子》的创作。这两大成果实际上只是一件事,不过是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而已,因此《黄帝四经》已经大体上涵括了《管子》将要论述的主题。这两步合而为一,即可看作在王官学(齐国)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合一的重建。 04 黄帝被不断拔高 在战国中期以前的圣王系谱中,黄帝没有什么地位。战国中期之前的文献中,仅《左传》和《国语》对其有零星记载,几大派代表作《论语》、《墨子》、《老子》中均不见黄帝的身影。依庞朴先生的说法:“'古史辨’派已证明:禹是西周中期起来的,尧舜是春秋后期起来的.黄帝之起更后。禹和洪水传说有关,所以得到商周的共同尊敬;尧舜之起显然是为的驾乎禹上,所以有禹父为尧臣并被杀之说(鲧究竟被尧杀还是被舜杀,《左传》已说不清楚)。黄帝之起,又为着驾乎尧舜而上之,实际上是要恢复禹的权威。”孔子尊奉的远古圣王为尧舜(依然是传说中人物,且为后世儒家基本遵循),墨子尊奉的圣王则是大禹(与其“非儒”的态度有关),《老子》对于其宗奉的圣王未明确表态。后世托黄帝议论著述者极多(具体可参《汉书·艺文志》所列书目),然首开此风者当为《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第一篇《经法》在详论圣人治道以后,于第二篇《十六经》依托黄帝之言与黄帝故事,对第一篇所倡言的治道进行了全面的验证与解说,由此实现了“理论”与“行事”的完美结合。 05 黄帝真有其人吗 《黄帝四经》最有可能是战国中期由齐国的稷下先生所作,其创作意图如前所述,是要为田氏代齐及田齐一统制造理论根据,其达成目标的方式为对黄帝地位的拔高及阴阳学说的政治化。 黄帝四经 黄帝作为传说中的人物,在古史系统的圣王构造过程中属于典型的后来者居上。余明光先生认为:“黄帝则是个由神而人的传奇式的人物。所以历史上关于黄帝的传说,历来就是众说纷纭的。中国古代的史籍,记载也各不相同。对于这些传说,如果仔细加以分析,则不难看出,多数的传说,大都出自秦汉间人们的口耳相濡,所 以互相矛盾和抵牾的地方很多。”叶林生先生亦言:“(黄帝)这位“先祖”的真容一直隐匿在神秘的云雾中,是有还是无?是神还是人?是人还是物?是土生还是外来?这些问题至今也不能了然。” 1973年《黄帝四经》出土之后,经过今人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它不是伪书,是几千年来出土轩辕黄帝第一本书。这是一部关于“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文章组成。这就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他认为,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您认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