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稷下学宫一样是司马迁笔下的隐藏事件。田齐为什么要花大钱设立稷下学宫?田齐后代何以乐此不疲,经维持了150年之久?帝王术就这么难求吗? 2. 简单一句话,西周天子的帝王术、一王统御众诸侯的方法,在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时候,就失传了。 这话没有随便讲,如今各种管理术充斥书店,谁看过1管800的极度扁平管理术?很多人嗤之以鼻,因为欧美至今开发不出这种管理术,所以中国也不可能有,更不可能曾经有!甘愿当这种二等世界公民的人,现在还有很多。 翻开史书,约公元前1000年,周公已经分封同姓、异姓诸侯70余人。天子位阶最高,诸侯位阶排第二,中央官吏相当于天子家臣,是受人使唤的家丁随从,位阶更次。管理的需求已经摆在眼前,可是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天子是怎样同时管理这么多诸侯的:没有组织,没有阶级,一字扁平。管诸侯重在全部必须及格,再差也不能抛弃,这当中如果没有一套管理术,你也会觉得没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找不到呢?我以为,大家老是在臣子整理的文字(礼乐诗书都是臣子编订的)当中找天子的天机,怎么可能找到?天机当然出在天子或帝王师之手啦。 3. 周平王和众诸侯一样,只懂得赶鸭子,高压治国,用高压管理贵族庶民农民,所以春秋时代演变成诸侯争霸,就是因为诸侯自己不肯做鸭子、被人管,打打杀杀谁都会,一旦别人放下武器,又不懂怎么当领头羊,一下子就僵住了,就这么无可奈何地打杀了500年。 4. 公元前650年管仲崛起,这是中国第一个功成名就、光耀乡里的庶民平民,庶民农民看到榜样,开始拼命找书念,约公元前520年,孔子崛起,诗书礼乐春秋,全部从西周大篆改成大家看得懂的小篆,普及民间。老子的启蒙书、五千言也重见天日,学术一片欣欣向荣,儒家最盛,道家法家次之,墨家搞错方向,民本要叫诸侯如何当真?所以更次。 5.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比诸侯更次一级的士大夫崛起了,这表示民间经济动能强大,光士大夫的地盘就可以养活足够多的闲人念书或者打仗,这时候大家就发现竞争对手变多了,更需要帝王术加持。 6. 那么,到底什么是帝王术呢?一言以蔽之,帝王要用领头羊的方式统御诸侯。例子很多,好比大哥“感化”小兄弟,小兄弟“压榨”老百姓,古惑仔电影多看几场就会了。所以带诸侯用赶鸭子的方式、继续压榨是行不通的,赶鸭子是诸侯管理庶民农民的方法,差异在哪里?孔子自己说得好:礼不下庶人。庶人如果学到了礼,就不肯再当鸭子被赶了,没面子,就这么简单,连儒家也懂。 7. 完整的政治管理理论系统不外乎三个部分:君管臣、臣管臣、臣管民,三者缺一不可。偏偏道儒法三家各有欠缺,都难以独当一面:(1)道家长于君管臣,独缺臣管臣。(2)儒家长于臣管臣,独缺君管臣。(3)法家长于臣管民,最好国中只有一君一臣,其他都当做民来管。 8. 总之,直到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道儒法三家还是没把自己的优劣长短搞清楚,田先生等不下去了,他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办法,就是号召天下学人到齐国来一起研究,如此,至少可以得到当世最齐全的治国术。方法呢,就是设立稷下学宫。手段呢,就用高官厚禄,供房供车。搜集到的学问,采用逐级评议分层修订的办法,到最后只有齐王一个人得到精髓,留以自用。又为掩人耳目,另外做一份假的收在国家图书馆,而这份假的就很有学问,所谓高手骗人,九真一假,只在最关键的地方,改个字,换个词,万一还不够假,干脆抽走竹简,总之,每一章都有陷阱,叫你怎样也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来。 9. 难道只有田齐在急吗?公元前359-340年,秦国商鞅变法成功,这可把儒家逼急了,大家都知道,再不赶快打通儒术治国的理论基础,就真的要变天了,稷下学宫正是研究的好地方,离秦国远,离鲁国近,又管吃管住。儒家首先占住了学宫这个地盘,可是司马迁偏偏倒过来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阴阳)、淳于髡(外交)、田骈(道家)、接子(道家)、慎到(道家)、环渊(道家)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复”字表示之前还有一次大集结,只是没资料、没成果。76人当中,不是儒家的只有6人,剩下70人,除了儒家,你认为还有可能是谁呢?结果一堆人说稷下学宫先以道家为主,吐血。 10. 齐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道家产生兴趣呢?这就必须观察稷下学宫(前374-221)这154年间的兴衰: (1)第一个时间点是前374,在齐桓公田午(前374-357)期间。因田午杀田剡自立,受人不齿,是以渴求治国良策,以提振国威。建稷下学宫,广招学人,着书立说,但无学人留名。 (2)第二个时间点是前334,在齐威王田因齐(前356-320)期间。王受淳于髡谏,一鸣惊人,决心振作。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王纳谏,门庭若市。任用孙膑,前353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前341马陵之战减灶诱敌再破魏军,前334齐魏徐州相王,齐最盛于诸侯。之后渐走下风。这一时期同样无学人留名。 (3)第三个时间点是前312-284,在齐宣王田辟强(前319-301)期间。宣王行霸道,前318避秦退兵。之后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谏弃霸道行王道而不听,前314齐占燕但军纪坏。前312,齐宣王杀王后,取钟离春,锐意革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阴阳)、淳于髡(外交)、田骈(道家)、接子(道家)、慎到(道家)、环渊(道家)之徒七十六人”。这是齐国明确对道家产生兴趣的记录,而76人当中已有6人不是儒家,这可以算作是个起点了。 (4)齐愍王田地(前300-284),前298齐韩魏败秦,前288秦遣使立愍王称东帝,前286齐灭宋,南侵楚,西侵三晋,国势大盛。稷下学宫到此时为止,应该是最兴盛的时代了。好景不长,前284燕派乐毅合五国攻齐,破临淄下70城。 (5)齐襄王田法章(前283-265)立于莒,前279田单火牛复国,但国势已衰,荀子三为祭酒,当此时期,齐欲中兴而不得。这是齐国第二次对道家有兴趣的记录,因为荀子是李斯、韩非的老师,儒道法兼修,道家是有可能重新回到稷下。 (6)齐平王田建(前264-221)立,君王后辅政。前249王后族弟败政,无视强秦。前221,王贲破齐,齐亡。此时期应已无人寄望稷下学宫了。 11. 是以齐宣王、齐闵王的前312-284这29年间,是稷下学宫最兴盛的时代,同时也应该就是道家学人最为露脸的时代了。其次是齐襄王、齐平王的前279-249、荀子主持的这30年间,不过这时候文子、韩非都已经拿到文本,正在写书,反而看不到稷下的作为。那么,道家到底是怎么生成的呢?倒述追溯实在太麻烦,还是直接说明好了: (1)管仲之后,读书人开始从各诸侯国的史书记载中抽取“臣”的正确作为,作为学以当官的教材,逐渐形成类似左传、战国策、纵横术的学风。(2)这些为臣之术再冠之以黄帝名,变成一套称为“黄帝术”的学问。(3)学人拿着黄帝术进入帝王家,才发现各国君上自认缺乏的,其实是为君之道,正四处寻找“君”的正确作为。不巧孔子从来没想过要当诸侯王,所以儒术里面刚好没有。(4)儒家自早就称霸学宫,随时都在吸取各种学术精华以为养份,发现五千言有些片段符合需要,但是儒家已有宗师,所以集众人之力先研究五千言分章分句,目地在演绎五千言章句本意成大学、中庸、礼运这些新篇章,以完善儒家治术的理论体系。(5)这时候黄帝术学者亦发现五千言的优点,因为黄帝术学派没有像孔子墨子这样的宗师,正好直接合并老子五千言成为黄老道术,也同样演绎五千言章句本意成太一生水等道家文献,强化道家。(6)五千言分章分句应该是在稷下学宫完成的,郭店墓主应即游学稷下学宫的儒家学子,为分章分句贡献一己之力,郭店简老子甲乙丙本当即墓主参与分章分段研究讲习用的文稿。儒家在研究的同时,从不忘记顺便破坏一下文本,以阻止道家真的读懂了五千言。只是分章分段分句完成之后,每个人还是继续抄成一长串的有字天书,好像拼图拼完之后就是要打散才爽?实在搞不懂古人为什么这么神经。(7)分章分段完成的时间应该恰在乐毅攻破临淄之前。(8)乐毅族人拿到齐王室精心改造的、安插了无数画龙点睛妙所错别字的公开本,也就是今天郭店简以外所有文本的源头。而郭店简是改造文本的尚未定型底稿,所以和其他文本的差异实在不大,保真度一样低。(9)稷下学宫每年都会提出新的资料,齐王室收之为秘藏本,但也同时发放刻意改造的公开本。文子、韩非子都是在这段时间(公元前278-221年),各自拿到细节不尽相同的齐王室公开本,各自有所发挥,着书立说自成一家。(10)乐毅族人传到乐瑕公,乐瑕公传盖公,盖公托名黄石公,传“可为帝王师的编书”给张良,没想到张良自行研发口头传授精义给刘邦,然后不问世间事、改行当仙人去了。黄石公看不到成果,再设法传授给曹参,更没想到曹参这么大的人了,竟萧规曹随、闷不吭声、就是不讲。盖公两度努力都没看到结果,“原版”编书也不知道被张良丢哪里去了,应该是气坏了吧?(11)马王堆漆箱帛书告诉我们,黄老治术都是有文字的,可以确定在当时已经是一整套学问了,只是,这套学问已经普遍到满街都是,还是只在王室当中绝秘单传、刚好被我们挖到呢?恐怕还要更多证据才能判定。四书五经就很简单,满街都是,毫无疑问。别以为孔家墙壁藏书多神奇,民间献书代表民间藏的书更多,因为简单推理即可知:挖个洞埋个缸藏些书这种事不会导致连坐、祸害邻居。 12. 虽然孟子感叹在他的时代,天下充斥着杨、墨的学说。各位别以为杨墨道家当真就是学术主流,孟子其实说的是反话:读书人都在苦读儒家四书五经,怎么帝王家就是爱听杨墨之言,没人要听儒家之言呢? 其实儒家在孟子之前已经失败好几次了,帝王家不得已转头寻求其他的学说,也代表天下治术尚未归于一统,所以稷下学宫百花齐放,原因就在这里:大家都还有机会嘛。想想看,道家、墨家学派顶多只有一本书,还是到了学宫时代才整理完成,而儒家包办了四五本大部头,都是一字不能改、大家都一样、完全符合学术推广的需要。到底谁在霸占学术市场,不就清楚了吗? 13. 汉初刘邦因缘际会从张良的口述当中悟得黄老治术,这是黄老治术第一次的实施,事后大家的评估是“终成文景,大获成功”。但是汉武帝不满足于前朝盛世,他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创造更大的盛世。虽然成功于一时,但是避不开道德扭曲权术、人性阴暗面的遗毒,最终自我毁灭,形成2000年来朝代交替的格局。 刘邦的成功,在于他训练出一整批、百多位刘邦老臣,注意喔,这里面并不包括张良(没参与)、萧何(法家)、曹参(受到盖公对文字的不同解读)这些知名人物,传承完全靠这百多位老臣垄断朝廷而得以延续。司马迁早就知道五千言专谈人性,没主词没受词,而人性这档事要朝任何方向解读都会通,永无定论,所以司马迁自己完全不去解读,引用也很小心,早有防备了。 吕后想要吕家子弟称王,王陵碍于仁义道德公开反对,陈平回应王陵说:”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在朝廷上当面辩论,我不如你。保全国家,安定刘家后人,你不如我)。”陈平说这句话的底气在哪里?或许陈平已经感受到刘邦老臣集团的韧性和威力,不怕吕后翻得出这座五指山吧。 14. 最后,从前后三段司马迁隐藏事件里面,总共得到两个结论:(1)正确的老子五千言只存在稷下学宫之前,经过稷下学宫“众学人”的努力,消失了。现今所有文本都是涂改之后的变造本。好家在,涂改必留下痕迹,只要细心推理,仍可找回稷下之前的原貌,我称之为“稷前本(稷下学宫之前的版本)”,也就是接下来要发表的文本及白话翻译。(2)司马迁完全瞭解文本改造的来龙去脉,所以他笔下的黄老术是张良苦读自成,完全没受到黄石公的污染。又只有刘邦一人听懂张良的翻译,所以无人知晓黄老精义为何。祖本失踪,首抄本是仓惶之中,不分章不分段、错字不改、错简不标的有字天书。司马迁晚刘邦也快100年了,这当中分寸拿捏的就是这么刚好,好像在躲着什么人解读,又好像在等着什么人解读一样。老子说“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圣人怀里一定藏有宝贝,但只愿意留给想给的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