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解《道德经》0003道德简介

 謝永裕1701 2019-08-10

--------

重解《道德经》0003道德简介

190810

--------

西周王学,图书只有三本:《道德经.稷前本》《周易》《今本竹书纪年》,参考另有两本:《史记》和《说文解字》。至于箕子先生的《尚书.洪范》只能算半本,因为那是纯粹游牧狼族思想的殷商王学,有空再来介绍。


1. 老子

(-)老子其人其书其事,在我的经验里,唯有《史记》可以参考。汉初图书室积存民间近百年献书,史官司马迁是第一位奉命整理献书的人。先秦有关老子的资料,全都被司马迁收集到了,绝无遗漏。司马迁整理的成果全部落在《史记》一书,至于编书的原始材料藏在哪里?还是回归书库?没有人知道。

(-)《史记.老子列传》数度提到公元前750年这个时间点,直到《清华简》出土,才知道这一年的的最大事件就是晋文侯入携地杀携王,先结束二王并立,再劫掠一空、火烧携城,然后晋郑秦兵送宜臼入雒邑,登基为平王,而平王最后还反咬一口,不承认携王的存在,将平王元年凭空追溯到幽王失国之后,于是携王和帝王师老子突然间从正史消失无踪了!而真正诡谲的是:儒家跟着就闭上眼睛,将三代王室所有不道德行为,全都改成有道德,把所有平王没想到的、遗漏的,一体补全,连血流漂杵都要改成水流漂杵:那天下雨了呗!

(-)话说火烧王城这个标准动作的缘由,直到最近才想通:大凡王者搜到有用的珍贵文字,接下来就是再搜一遍、然后是火烧王城!为什么?就是怕万一像《道德经》这样的文字漏掉了,岂不让其他对手捡到便宜?于是放一把火:除了我手上的,其他你们想都别想!所以王子朝奔楚,带走的只能是平王以后收藏的东周图书,差远了。晋文侯拿到手的,除了《道德经》祖本,还有全套笈冢竹书:包括《今本竹书纪年》、《周易》、《逸周书》在内的西周王室图书“正本”。孔子能看到的,只是鲁诸侯官家收藏的“抄本”,既然是抄本,谁能知道已经被改了多少?只有三代才出圣人,想来不是儒家才发动的哲学主张吧?

(-)另可注意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是忠实的“黄老术者”、都崇拜张良口传刘邦的《道德经.刘邦解》(刘邦不识字,刘邦解只有口传,到司马迁早已失传),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司马迁只能采用隐藏式笔法,以避文字狱。隐藏在《史记》的哪里?我们多加推理,还是能看懂的。

(-)知识不外乎(因,果,连接)三者的衔接与迭堆,因和果必定客观、连接则绝对主观。大部分的书、写到客观事实的因和果都是抄来抄去,然后错误一堆、不如不看,《史记》则是第一本整理汉初民间献书的文献,没有更早的了,抄错的案例最低,不参考都不行。

(-)只是爬文就是这样,天马行空不知高低,万一跑错边了还请大家体谅。首先,光(道,德,经)三个字就很值得先讨论一下。


2. 经

(-)话说偷书贼带着五千言祖本(以段为单位的三卷本)过函谷关闯关不成,被迫将西周大篆翻译改写成春秋小篆(一字长蛇阵的二卷本),二卷最早的名称是(上、下),再来就根据卷首用字称(道,德),直到儒家想要收为经书、弟子方才称其为(道经,德经)。“经”这个字很宝贵的,(孟子,荀子)都还没资格称“经”,而(易经,道德经)就已先称经了。到佛教东传,满街都是经,也就无人在意道德经为何称经这个小小的题目了。

(-)儒家的五经、十三经,大家都知道那是做官考试用的。官学有经,人中龙凤必读,大家习以为常,民学就已经放弃做官,当然无经。但最后要请问:这世界有王学吗?就算有王学,可有王学的经吗?老子写的道德,在刘邦手上得到印证,确实是王学,的确可称经,可到了窦太后,真的写成文字太子诸窦人手一本,反而没有人能解了,这就是弄错对象,王学只能天子一人研读修炼,你不把自己放在金字塔的尖端(39章:侯王毋己贵以高将恐蹶),读了也是白读。其实,为人父母者看着自己的孩子是否一步步走对路,那种心情就是处在金字塔的尖端!要耐着性子好言软语重复调教到孩子接受(23章:故从事而道进乎),如果忍不住跳下来?那就一阵乱斗、不是家教了,多少为人父母者中招啊!先研读西周王学,才是对的。


3. 道德

(-)张良口传汉惠帝、书僮利仓抄成马王堆帛书甲本,竟是德经在上、道经在下,可见“道德”一词在汉朝以前还不是约定成俗的名称。咦,那上古先秦人士都没有道德吗?那时候的名称是什么呢?上网查了半天也找不到,既然都没有人研究,可见这个小小的题目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不算重要,对吧。


(-)西周王学的道,指的是天子管人的方法。天子无时不刻被一群马屁精包围,下属的报告、施政的秩序、所有的资讯、都必须穿透这群马屁精才能运行,所以道非常重要,尤其大家经常忽略一点:王学的重点,在于怎样才能管比你聪明的人!怎样管那些不想听你话的人!(39章: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只管人、不管事,事都是底下人在做,管人就管到一切、绝无遗漏。道只管人,所以道穿越到任何时代都有效。西周王学的道完全根据人性设置,而人性的出发点只有一项,就是永远想要更多。懂得这项哲学原理,管人就是最简单的事情,天子不必非人中龙凤,只要肯耐心从事,谁都能管人。天子手下,尽皆状元,西周诸侯,一样是考试考出来的学霸,为什么天子就是管得动呢?《道德经》由浅入深、详细告诉你个中原委。既然是天子管人大法,当官的见到、岂不人人自危?正是这个原因,变成《道德经》人见人恨,看懂一字改一字,直到人人看不懂,降入凡间遇见妖魔鬼怪也通行无阻,所以称作“通行”本。本文《道德经.稷前本》的用字,正是原本人见人恨的模样,能够在网上流传多久,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为伪书、禁书,我也不知道,有欲者自当复制一份先。


4. 得与德

(-)在西周王学中,道=天子管人的方法,老子再将“诸侯管人的方法”也纳入其中。管人这件事,是古公亶父从豳地迁到岐下,许多豳地农民宁愿跟着搬家,岐下农民愿意投靠,从农民的“愿意被管理”中逐渐反思形成的。一堆人愿意长期跟随,代表亶父的管理术至少包含了“高产、共享、公平、保障”这些因素,当然也包括“付出管理的回报”、讲穿了就是“税收”啦。

(-)管理真能产生更多的绩效或保障,多出来的收成真能到手,当然就愿意提出一部分给管理人,这就是西周王学说的“得(税收)”,怎样做到无痛拔毛,这学问就称作“德”。对西周王学而言,得和德是一体两面,你没想清楚就很容易混肴,后人传抄中得德混用屡见不鲜,最后的文本干脆就用一个“德”字,反正已经不知道在说什么了,只要号称伟大反正就能过关。到今天为止,只有“稷前本”是完全清楚区分的。


5. 啬与民心

(-)对农民而言,绩效就是“亩产至少XX斤”,大家都很熟悉,但保障是什么呢?这就是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里的“啬(救命粮)”。古代天灾来得快,山火、蝗虫、堰塞湖,一眨眼粮食全都没了,就算天子火速来救也要个把月时间啊,这时候官家站出来保证发放三个月的口粮!只要你原来在户口名簿里、每个人都有份,这一来谁还会作乱?个个都忙着救灾吧。“啬”就和今天“买保险”是一样的作用,而且存放救命粮的“官仓”就建在山头上,人人看得到,人人安心。这么重要的字,除了稷前本没有人在意,也是很奇怪的事。今天官家尽追着人民缴保费,但如果保险的内容却越调越低的话,作为就跟不赚钱的公司没什么两样了。

(-)诸侯从税收当中拨出一部分存为救命粮,粮米年年换新、但数量绝不动用,这就是农民信心的来源。西周就已经知道如何运用保险:无论国家贫富、皆能获得民心,可五霸七雄之后只晓得利用民富国富威吓民心,官=权+钱,民=卖力+没钱,国家缺钱官就内斗、没完没了,实不值效法。大家务必记得,中国就两个能称盛世: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两个之治成就出两个盛世,两个之治都是直接推崇《道德经》五千字经文而来,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更不是法家。南宋明清,人民都晓得怎样外销赚钱,倒过来说,官家都不晓得国富之后该怎样治国,最后皆以亡朝告终。所以国学里面,我们应该重视那几本书?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治人=天子管理诸侯。人泛指贵族、这里指诸侯。

●事天=天子耐心观天象、订民时。

●啬=救命粮。


6. 事天与天子家谱

(-)文王作灵台而诸侯卑不得观,所以事天是专属天子的工作,很清楚的,因为天子要将“哪一天播种则插秧必逢梅雨、一定丰收”这道算术题收为天机,这就是农民向心力的来源、太重要了。诸侯只能观月(盈亏)观时(圭表),所以你就发现:西周青铜器铭文有许多四分月相名词,可是《今本竹书纪年》里面完全没有,顶多写到春夏秋冬,日食天象写到“朔”应该是刘歆之后的改写,因为搞天文的人太习惯这样用字了,忍不住就改了一下。

(-)殷商之后的青铜器记录了四分月相,记录了“唯王XX年”:只知今王、不知先王、连王名都不能写(唯少数中央重臣例外)。可见诸侯的青铜器和《今本竹书纪年》刚好处在两个极端:诸侯的对边自然就是天子,所以我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三代王室密藏的王学文件,其作用就是天子自己编写更新的“天子家谱”:三代天子同为一家、凡尘不同姓、上天皆兄弟,所以写在一起。否则家谱一摊开,夏桀正好压在商汤头上,要不是视同一家人,谁敢这样编排?再者,陟=上升=未死升天=上天堂,从黄帝开始、帝王之崩皆曰陟,意思还是所有天子,上天皆兄弟也。


7. 三代王室图书

(-)《清华简》、《今本竹书纪年》都记载:前771犬戎杀幽、火焚镐京,邦君诸正在最后一秒撤出镐京、先转往西虢,再转往三门峡北虢、其后还立王子于臣为携王。立携王的本钱就在于(1)天子图书已经千里迢迢运到携地,(2)帝王师老子单逨连同邦君诸正都在携地,所以学到正统帝王术的携王才是西周的末代天子。

(-)后来晋文侯杀携王,不但火烧携地、全套天子图书私自“没收”,全送回晋国、藏在翼城图书馆,东周平王可是一本也没有拿到,所以王子朝奔楚,号称有大批图书?编故事罢了,犬戎进镐京一样放了把火,东周能继承到什么呢?

(-)三家分晋,天子图书被魏国拿到,晋魏续写天子家谱,这档事无可怀疑,末代天子魏襄王的史官藏的副本(火烧京城的年代,密藏备份非常正常,清朝四库全书还藏了7份呢)最后在西晋笈冢出土,《今本竹书纪年》旁边还有一堆西周文献如《周易》《逸周书》《夏小正》,也就十分合理了。《逸周书》才是真正的王室周书,孔子能拿到的、顶多是诸侯私藏的抄本,切记切记。而西周王学,也就有凭有据了。《道德经》祖本,也是同一条路线,韩平子从晋国图书馆拿回家,偷书贼再送到函谷关,段干木投往子夏、子夏再投往魏文侯、王学文献再度团圆:一切都是缘分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