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可侵蚀容颜和人心,也可以形成积累。 这个时代里,永恒不变的是变化。 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既提供了很多机会,也给现代婚姻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父母那代人,在他们的意识中,甚至觉得离婚都是件丢人的事,而到了我们这代人,离婚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关于离婚 ,关于女性中年危机,我很喜欢法国电影《将来的事》,你看不到歇斯底里的互相伤害,也看不到狗血的互相算计,也没有皆大欢喜的完美大结局,它就是那样的不动声色之中,让你感受到一个女人世界破碎、羁绊、重建、依恋的过程,那种于无声处却天崩地裂的细腻感受,也只有女性编剧和导演才能拍得出来。 《将来的事》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个人,一位80后的女性导演米娅 汉森-洛夫,这部影片取材于导演同为哲学教授父母的生活,所以影片中书袋掉的很高明,很自然,哲学贯穿于女主的日常生活和对话,基本可以罗列出一长串哲学书单。主演是于佩尔,于佩尔阿姨就是质量的保证。这部影片也获得了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最佳导演奖。而于佩尔本人也获得了当年的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 被清零的前半生 中国有句老话: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其实有道理,年轻时既要打拼事业,又要养家,照顾子女,人就象是两头燃烧的蜡烛,确实累得一批。而过了四十岁以后,事业逐渐稳定,物质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子女也逐渐长大了,不再象小时候一样会吞噬父母几乎所有的精力。这时中年人可以有闲暇照顾自己的内心,可以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体力、精力还好,保养好的话,还并未显出颓态。 荣格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一次是活给自己看的。第二次生命,常从四十岁开始。 娜塔莉的人生转折也从四十多岁开始,只是这一次,她的前半生几乎被清零。 她是一名高中哲学老师,她的丈夫也是位哲学老师,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均已长大成人。他们每年假期都会去丈夫在海边的一座度假小屋去度假,娜塔莉曾经用心的打理庭院的草木和花朵,那间花草繁盛的小屋,一片小沙滩,记录着他们25年的幸福婚姻,也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更是未来,他们退休后的安适之所。 但这一切,都在2015年,他们结婚25周年的那一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法国经济的下行,失业率的增加,延迟退休的草案,娜塔莉的学生们很多参加了罢课和示威游行,大时代的波动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冲击。 她把被挡在学校门口的学生一个个拉进学校,有学生质问她:为什么对于政治毫不关心?难道这个世界的好坏和她没有关系吗?谁又能独善其身呢?如果延迟退休的话,老师你又该怎么办?她一边利索的将学生从人群中拉进校园,一边说,如果我喜欢我的工作,延迟退休又何妨? 她是一名称职的哲学老师,在课堂上她用讨论和启蒙的方法一直想要教给她的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罢课的时候在课上她这样说:“如果神的臣民果真存在,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如此这般完美的政府,并不适合于凡人。” 她着重说:你们可不要误解,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人权和公民权法案”的编辑,法国大革命正是立足于他的政治思想。 有时她会将课堂搬到阳光明媚的校园草坪上,所有的学生席地而坐,她和学生们讨论真理,她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哪 些领域的真理性是已经被证实的吗?一个学生回答:人们对此一直是持怀疑态度。娜塔莉说:这就如同没有人能证明太阳是在绕着地球转。但在科学领域内有很多真理已经被证实了,请问这是一个唯一的领域吗? 另一个学生回答:还有历史领域。 娜塔莉点头:很好,1789年7月14日胜利攻占巴士底狱,以及灭绝犹太人这一事件这些自不必说,但大家要注意,讨论是一回事,质疑则是另一回事。 学生问:真理是什么时候被证实的? 娜塔莉说: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就是真理的准则能否被证实。 (这只是中学的哲学教育,我也好想在中学时能够遇到这样好的启蒙老师。) 如果说时代的变化和学生激进的思潮还不足以对她的生活造成太大扰动的话,那么她的母亲则是生活带给她的第一重打击。 娜塔莉的妈妈七十多岁了,独自生活,渴望关注又情绪焦燥又抑郁。这种情绪上的反复带给娜塔莉的则是无法逃避的责任和不堪重负的困扰。 妈妈经常在深夜二三点钟的时候给她打电话,说她不想活了,想服药自尽。当娜塔莉赶到时,她又安然无恙。这位作的有些可爱的老太太,年轻时是一位美丽的模特,即使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能看得出年轻时风姿绰约的模样。 她在家里永远穿性感的真丝睡裙,搭时髦的外套,如果女儿不接她的电话,她就三番五次打火警说着火了,再不然就是扬言要开煤气自尽,最后消防队员实在受不了了,对赶到的娜塔莉说,每周三次,这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了。而这一边,老太太正躺在床上,坏笑着对女儿说,照顾她的消防员长得真帅! 娜塔莉也实在是对这样的母亲无可奈何,哪怕她明明知道母亲打来的电话并不真实,但每一次她都放下电话,要么匆匆结束上课,要么放弃睡眠,要么丢下丈夫,一直奔向母亲。因为,她真怕万一有哪一次,母亲真的想不开呢? 第二重打击马上就来,儿子和女儿都发现父亲出轨了,在外面有了年轻的情人。两位年轻人商量之后,决定由女儿出面找父亲谈谈。这里不得不感慨,他们的儿子和女儿真的被教育得很好,即使知道了父母的婚姻出现了问题,表现的态度是完全是一个成熟独立的成年人所具备的理性和尊重。 女儿告诉父亲,我们知道了你有了情人,但是我们并不想欺骗妈妈,所以,你要尽快做决定。 丈夫很快做出了决定,他告诉娜塔莉,他有了情人,他决定搬出去生活。 即使心中山崩地裂,她也只是说了句:我以为你会永远爱我,我真愚蠢。 可生活就是这样,当你运气不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坏事都一起到来。第三重打击,一直合作的出版社以市场销量不好为理由,取消了和她的合作,另建团队写作哲学教材。 而这边母亲由最开始的死活不愿意去养老院,到不再反抗,而到了养老院之后,不吃不喝,几乎失去了生命动力。当娜塔莉赶回来时,母亲又一次的好了。母女俩坐在床头,一边看电视,一边聊着电视上哪个男人更帅气。 就是这样的母亲,却在娜塔莉离开后不久,突然摔了一跤而离开人世了。 人生就是这样无常而脆弱。 娜塔莉在将要五十岁的时候,失去了长久以来相伴的母亲,失去25年的婚姻,失去了合作十年的写作合约。 重获自由没有那么简单 角色和身份虽然有时候禁锢了我们的世界,但在社会关系中,妻子、女儿、母亲、职员这样的身份又象是锚,将我们固定在某种场景中,使得我们不容易迷失。 对娜塔莉来说,母亲去世了,婚姻结束了,孩子们大了也各自独立生活,她自由了!她终于不需要再禁锢在那些角色和身份中,她现在重获自由,可以开始生命的新的历程。 但生活也是有着巨大惯性,在哲学的世界里,她早已看透和明白这世界运行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但在情感上,她仍然一时无法接受,亲手打造的美丽花园,那美丽的沙滩,那所有的记忆,从此以后将和她再无任何关联。 面对丈夫因着歉意,而在桌上留下的一大束花,也是愤怒难平,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母亲去世了,似乎她生活的一部份也跟着去了。 在母亲的葬礼上,她读着哲学书上的话:我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该如何去做。 在公交车上,她第一次哭了出来。但只是那么一瞬,看到了丈夫和年轻的情人一起拉手走过,她竟然一下子笑了起来,抹去了眼泪,挺直了腰。 或许,这世界的残酷,早让我们看透了某些本质,生命的本质就是荒芜的,眼看起高楼,眼看宴宾客,城堡会塌,爱情会变色,人心会变冷,到最后,不过是飞鸟各投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她的哲学世界里,人类千百年来,对于命运和感情的验证,她又怎能看不清楚呢?她那一笑,是为自己,人类长久以来的动物性已经多少次被验证过了,她何须为此纠缠和难过? 即使被困的时间再久,每个人的本性并不会丢失 失去了小沙难,却收获了美丽的平原,娜塔莉去了自己学生法比安和几个年轻人建立的公社,在这里几个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年轻人,过着象乌托邦的生活,他们写专栏,做网课,谈论政治、理想和哲学。 在这里,娜塔莉感受到了太多不一样的东西。 法比安车上放的民谣轻松又好听,她才想起,顺应着丈夫的需要,她听了二十年同一张唱片。她的丈夫从18岁起,就保持着现有的爱好和生活方式。 她在草地上看书,她在溪水边看书。她带着母亲养的那只黑猫潘多拉,这只猫陪伴了母亲十年,十年间黑猫没有走出过房间一步,又老又胖。 可就是这样的潘多拉,却一头扎进了草从不见了。 任凭娜塔莉怎样呼喊,也不见了踪影,她担心潘多拉根本就无法在野外生存五分钟,法比安说,它的本性是什么?你不必担心它。 果然,第二天早上,潘多拉回来了,还带回一只老鼠给她当礼物。 她回到巴黎,照常教学,一切如常。她的精神生活很丰富,她也有定力。她重新拥抱自由。 生命有死亡和离开,也有新生和希望。 她的女儿生了宝宝,她也拥有了新的身份--外祖母。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年,这一年中,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笃定,平和。又是一年圣诞节,儿女们都要到她这里过节,而又老又胖的黑猫潘多拉也终于有人要收养了,因为娜塔莉一直对猫过敏,是法比安夫妇愿意收养它,愿意重新教育它。 人和猫都有了新的生活。 而前夫却在家中等着她,他们一边聊天,她手中不停的准备着圣诞大餐,她笑着打趣前夫,圣诞夜被女友抛下的可怜老头儿,准备怎么过节?前夫说有红酒、香肠、书足矣。 她怎会不明白他有想回头的意愿,但她更明白,那只不过是生活惯性的力量。即使两人仍然有着熟悉的感觉,但仍坚决收回了家里的钥匙,打发走了前夫。 外遇和出轨是一时的意乱情迷和鬼迷心窍吗? 不,那并不是偶然,那是一种选择。 是对现有的生活不满意,而自己又不具备重新构建的能力,所以才向外找慰藉。 而当新鲜感过后,自己的思维体系并不具备更新的能力,和情人之间也会同样出现问题。 和前夫一生顺风顺水,18岁以后的生活方式就无多大变化相比,娜塔莉的人生要更丰富和有层次的多。 她的母亲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由祖母养大,母亲经历了三段 婚姻,一生在不停寻找爱,却执意的鼓励女儿上学,考教师资格证,为自己女儿是一名哲学老师而感到骄傲。 娜塔莉虽然也离婚了,但她和母亲不同的是,她精神的富足和思想的强大,使得她能够洞穿婚姻和人生的本质需求,她不会象母亲那样老年之后,不断的索求爱,没有爱就活不下去,失去生命动力。 她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博大的。年轻时的她也曾经加入过共产党,去过苏联,从激情洋溢的年轻人,到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更加深沉而平和,每个人成熟的标志,都是对现实的不满和狂热,到对世界的理解和理性。 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女人需要爱情吗?连艳遇都不需要。 所以,当知道孩子外公送给刚刚出生不久的外孙的圣诞礼物是一套哲学启蒙画册《柏拉图的秘密》时,女婿和儿子都惊讶,这么早就要读哲学了吗?娜塔莉笑道 :永远不会太早。 哲学是必须要读的,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