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各种“陌生化”意象的排列组合早已融入其诗歌创作的血脉,在谈到诗歌译作时北岛侧重把握直接性、对应性、音乐性和节奏感等诗歌翻译技巧,某种程度上,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少限度的破坏诗歌原作“陌生化”的特质。 四、对中文的认识及其偏重技术化的翻译观 散文《搬家记》中北岛描述了自己在欧洲4年间,游历7个国家,搬迁15次的内心苦闷和无奈。他坦陈特别受不了在国内一夜成名,备受瞩目,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的巨大心理反差。家国之情生于寂寞,在这场“穿越虚无的没有终点的漂泊”中,北岛最珍爱的东西就是母语中文——“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北岛接受访问时说到: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一切从头开始——作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9]言上的忠诚和文化上的反叛形成一种紧张关系,使北岛对中文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有了一种基于翻译的认识。在《策兰》一文中北岛大加赞美中文是“一种天生的诗歌语言”,特别适合翻译,认为它具有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特性。比如,关于策兰一首诗的题目《死亡赋格》,英译者因为所属格而头疼,但中译却很自然,因为中文没有拼音文字的“语法胶”,灵活多变,左右逢源,除造词和双关语难以应付外,其他几乎无所不能。 近几年来,外国文学的中文翻译研究日益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译介学”已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纵观北岛对诗歌翻译的分析,其强调直接性、对应性、节奏感与音乐性,注重选词的正确以及形式感,对译作优劣的判断明显带有一种技术化的倾向,对翻译的研究显然还停留在乎面化的文学翻译层面,离“译介学”的层次仍相当遥远。国内翻译界学者指出,“译介学”关心的不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言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就在北岛发表《策兰》一文后不久,文中提到的在北岛看来破坏了音乐节奏感的翻译者王家新就撰文对北岛的翻译观提出了质疑,以原诗为例对直接性、节奏感等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最重要的是王还指出只有先将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历史,社会背景以及诗歌创作时诗人真正的心态考察清楚后才能判断一首译作究竟是不是符合了“信达雅”的要求,北岛对诗歌翻译优劣的判断明显的带有一厢情愿的机械化倾向。不得不承认,即使在一个文学翻译的外行看来,王对诗歌翻译的认识较之北岛的确视野更为宽阔,论据更为充分,更自觉地靠近“译介学”的要求。 不仅在诗歌翻译方面,在诗歌阐释上北岛似乎也有孤立文本的嫌疑。以北岛对特拉克尔诗歌译作分析为例,对照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途中一诗歌中的语言》一章对特拉克尔诗歌的阐释,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同是阐释《埃利斯》一诗中“埃利斯”的形象,北岛将其与特拉克尔的另一首诗《给孩子埃利斯》联系,认为后者写的是对一个纯洁世界的召唤,前者则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崩溃与荒凉——他的阐释进行到指出这两首诗存在互文关系就点到为止了。反观海德格尔,将这一诗作与诗人的一系列其他诗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埃利斯”这一形象与特拉克尔其他诗歌中“异乡人”、“未出生者”、“死者”等诸多意象之间的交错关系,令读者更为全方位、系统性地把握到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气质。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一千个译者就会有一千个里尔克。诗歌翻译是个人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权利谈论和翻译诗歌。关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传播、文本多义性等诸多问题的争论仍将长久继续下去。 好在北岛并未否认自己讨论诗歌翻译时的局限性,他承认由于自己只懂英语在翻译上也许根本无法区分牧羊人和狼,他自己也许就是“披着羊皮的狼”,一个诗歌翻译的“瞎子”领路人。但无论如何,北岛在诗歌翻译方面的探讨未尝不是对译介艺术的有益探索,诚如他在《曼德尔施塔姆》一文中的自白:汉语诗歌翻译的颓势确实令人痛心,而这又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危机相关。但愿我能抛砖引玉,和更多的同行一起在中国翻译界和文学界重建一种良性的批评机制。 注释: [1] 转引自钱钟书;《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罗新璋《翻译论集》6,第246页。 [2] 徐梵澄:《苏鲁支语录·缀言》。 [3] 北岛:《特拉克尔:陨星最后的金色》,载《收获》2004年第二期。 [4] 卞之琳:《译诗的经历和看法》,《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转引自北岛:《洛尔加: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载《收获》2004年第一期。 [6] 北岛:《洛尔加: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载《收获》2004年第一期。 [7] 罗曼·雅各布森;《封闭陈述;语言学与诗学》,见《语言风格》,托马斯·谢贝俄克编,MIT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8] 施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转引自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5至76页。 [9] 北岛:《游历,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失败之书·附录》,第292页 作者简介: 殷颖,女,24岁。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本科毕业。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艺学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