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月初一到初六,也就是今天,2月10日,《流浪地球》票房破16亿,昨日4.15亿元的单日票房也杀到了史上第6位。《流浪地球》首日只占11.4%,票房1.88亿,但从第二天占比就升到17.5%,票房2.57亿,居第二。第三日,排片占比升到24.3%,票房3.37亿,上座率46.9%,三项指标都远远领先。第四日,排片占比为30.4%,票房是第二名《疯狂的外星人》的两倍多。第五日,票房超过14.5亿元。按目前势头,有理由相信,最终票房可达到猫眼预测的53.34亿,追近《战狼2》的56.83亿。应当说,高票房达到了主创们的预期,观众也甘愿进影院,但作为第一部中国科幻大片,制作背后的情感理念值得我们去深思。 情感苍白? 首先从影片情感来说,《流浪地球》缺乏令观众感动的人物情感。原作者刘慈欣谈到,作为一个科幻作家,其实你的想象力越丰富,你就越觉得文字软弱无力,你很难用文字把自己的想象力描述出来。科幻作为艺术,特别适合用画面、用影像来展现。的确,科幻想想就颇具有观赏性,但假如影片缺少灵魂的话,怎样的情节都会暗淡失色。原作中“爷爷在三十年前亲眼目睹了百米高的巨浪吞没上海的情景,他现在讲这事的时候眼还直勾勾的。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启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我们呢?” 老实说,原作中这份艺术的真实存在过,而作为灾难片的《流浪地球》尽管演员阵容豪华整齐,但却无法与《泰坦尼克》片相比: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小提琴手即便在巨轮倾斜中也没有终止、离开船时男士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士,由于前面足够的铺垫,《泰坦尼克》笔笔都是经典。这说明令观众感动的并非是多沉重的盔甲、多荒诞的情节、多惊悚的绝地,而仅仅在于人物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技术永远代替不了艺术,无论科幻还是神话但凡影片都应遵循的故事片的艺术本质。 《流浪地球》人物脸谱化、简单化,一切都在误打误撞的偶然中发生,人物关系要么松散,要么难解难分。无端倔强执拗而又莽撞勇敢的兄妹俩是在不负责任中踏上了拯救地球之路,地球人拯救地球的行动最后是被妹妹—一个女中学生的广播所唤起。一个玩闹的开头,承担不了如此悲壮宏大的结局。世界的存留决定于兄妹俩的玩闹当中,这让人想起了给地球装栏杆的笑话。
情节散乱? 其次,从影片情节来说,《流浪地球》之魂何在?导演郭帆解释“当地球发生危机,中国人选择的方式不是放弃地球离开,而是给地球安上发动机,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也是我们影片的灵魂。”影片的灵魂只能来自于情感,所有的情节取舍以及轻重缓急的安排,首先要遵守情感发展必然逻辑这一坐标系。由于影片总体框架结构的失衡,《流浪地球》的片段都是万花筒般的拼接,情节推进就像开中药方子,需要什么补什么,临时加码,这必然使电影叙事节奏忽快忽慢,叙述层级与维度剥离不清,发生错乱。假如用4亿成本的十分之一投入,用四年制作的十分之一时间来一个小制作,或许能够生产出灵魂丰满的影片。 影片真要完成带领地球搬家使命的话,目前的情节立不住甚至不少是南辕北辙的。郭帆说,好莱坞科幻片通常是一个人拯救全世界,照搬这样的叙事来中国的文化语境,无法让中国观众产生共鸣。一个人也好,一队人甚至一个地球的人都算上,也并不是多么重要。甚至郭帆和龚格尔写了100万字的剧本、全片下来8000张分镜头画面、10000件道具制作,为了行星发动机的形状在中科院院士的顾问下做了300多张草图,也统统不见得多么重要。好莱坞成功的情节片举不胜举,仅以英国影片《帕丁顿熊》参照的话,本片多少繁文缛节可以省去?或者就举去年我们春节档电视剧《和平饭店》为例,同样是李光洁,其人物形象在电视剧中多么丰满,而在《流浪地球》中,他的机甲重达80斤,开始时要6个人协助穿1个小时。他发出的最后一个让队员活下去的命令,按说其声音当动天地,泣鬼神,但事实是哪个即便是在诡秘的苍穹中,也远达不到窦仕骁那样的个性和张力。这让人想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译制片中的配音演员,邱岳峰在《追捕》当中为医生唐塔配音,他的戏很轻,“你看多么蓝的天呀,往前走你会融化在那蓝天中”,这句台词之所以令当年所有观众都铭记,首先是因为《追捕》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影片。 情怀奢谈? 最后,从影片的情怀来说,似乎影影绰绰火花闪闪,其实什么都没有留下。刘慈欣说,中国人拍科幻片,缺技术、资金、经验,但最缺的是科幻的情怀,而郭帆的优势就在于他有情怀。笔者认为,并非科幻题材的影片就一定具备科幻情怀,打着科幻旗号反科幻精神的大有片在。科幻与大制作非但不是万能的,还会将影片的薄弱环节放大千倍万倍。电影主创人员在进行影片推广时谈到准备过程中就很注意观众的反馈,或许是取样的偏差,与其说《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故事片,毋宁说是荒蛮时代缺乏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或者是一个直奔吸金目的的游戏软件。尽管影片吸取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的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小幽默及插科打诨挽救不了影片科幻情怀的缺失。影片大力讴歌的青年主人公任性鲁莽又时时彰显匹夫之勇,把地球交由他们去带领,哪里谈得上对观众敬畏心,是一种多大的戏弄? 原著中详细说明了为什么要带上地球流浪,因为星系里没有适合居住的星球,必须把地球一起带走,让地球成为半人马座星系中的一颗行星。原著中“流浪地球”和“飞船派”还打成一团,包括刘慈欣本人,认同“飞船”的占多数。原作中有这样的描写:“在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的行动中,一块被反物质炸弹炸出的小行星碎片击中了父亲的单座微型飞船”。如果电影真的采用了如此细节,那要向平实与情怀大大靠近。笔者认为,两派之争,其实是对科幻的“情怀之争”与“敬畏感之争”,所谓的“流浪地球”派不会因为这部影片而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