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中麻沸汤、甘澜水、苦酒考证

 遇见I中医 2019-02-10

导语:《伤寒杂病论》所载特殊溶媒近30种,如麻沸汤、沸汤、热汤、甘澜水、潦水、泉水、井花水、酒、清酒、白酒、苦酒、白饮、粥清、粥饮、浆水、醋浆水、清浆水、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蜜、枣汤、生姜汁、童便、猪膏、猪脂、马通汁、鸡子白、鸡子黄等。这些特殊溶媒原本为经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确保其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溶媒具体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清楚,临床也很少有人使用。考证这些溶媒,希望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帮助。


1

麻沸汤、沸汤、热汤

沸,指滚烫的液体,如《荀子·议兵》曰:“以卵击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汤,指热水、沸水,如《论语·季氏》曰:“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由是言之,“沸汤”即沸水。经方中除“沸汤”之名外,尚有“麻沸汤”“热汤”的称谓,其含义略同。或认为此三者指多次煮沸的水,其气薄、性温、味甘。


麻沸汤应用于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方中,其原文皆曰:“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即这两首方剂在应用大黄、黄芩、黄连等药物治疗“心下痞”时,并未采用常规的煎煮方式,而是用沸水浸泡药物片刻,去滓温服。是取诸药清扬之气,以利于清心下热结而消痞。


沸汤应用于理中丸、文蛤散、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中,皆用于“和丸”或“和散”,即用沸汤将丸剂或散剂溶解开来,以便服用。实际相对于白饮、枣汤、酒等用于和药的特殊溶媒而言,以沸汤作为溶媒和药,是其中最普通的方式,不具有特殊意义。


热汤应用于瓜蒂散、《外台秘要》走马汤(附方)方中。瓜蒂散原文曰:“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即用热汤煎煮香豉,取香豉汁和散,这里或许亦取热汤气薄清扬之性,有助于此方涌吐,用治“宿食在上脘”而“当吐”者。《外台秘要》走马汤原文曰:“上二味(巴豆、杏仁),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即以热汤烫药取汁,此种取药方式或许意在减轻巴豆的毒性,而又不失其攻下的作用,用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2

甘澜水

《伤寒论》《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条文下,并有甘澜水做法。其做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若作此解,则甘澜水当最早载于《灵枢·邪客》,曰“其汤(即半夏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此处其做法虽与经方中基本相同,却并未以“甘澜水”名之。


甘澜水应用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中,用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其病机为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前贤多以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揣测甘澜水的功效。或认为其“不助肾气”,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劳水即扬泛水,张仲景谓之甘烂水,……盖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或认为其“动而不已”,如李中梓曰:“用甘澜水者,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吴鞠通《温病条辨》更用之煎煮三仁汤,取其性速走而不守,达到宣上、畅中、渗下的效果。


现代研究认为,在甘澜水制作过程中,水在外力作用下,水分子簇结构大小被改变,更易与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内,参与机体各种新陈代谢,从而提高了水的生物学利用率,更加有益于人体;或认为此是以物理方法使水中含有大量细小的溶解氧,甚至使其含量达到饱和状态,以利于中药在煎煮过程中的氧化分解;又或据《灵枢·邪客》中“以流水千里以外者”的描述认为,长流水中亚硝酸盐和细菌含量要较长期静止不动的存放水低。


3

潦水、泉水、井花水

潦水

潦,《礼记·曲礼上》曰:“送葬不避涂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曰:“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由此记载可知,潦水即地面所积之雨水。


潦水应用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中,用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其病机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前贤多以为此证湿热为患,取潦水无根易涸之象,揣其味薄而不助湿气,故用之,如成无己曰:“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中国医学大辞典》曰:“甘,平,无毒。……并宜煎调脾胃、祛湿热之药,此水微薄而不助湿热”。唐代韩愈诗曰“潢潦无根源,朝灌夕已除”,即言潦水无根易涸的特征。


然详《伤寒论》《金匮要略》黄疸诸方证,其病机或为湿热、或为寒湿,皆有湿邪,何以惟此方用潦水,而余方不用?从治疗角度来讲,黄疸其“黄”,或从大小便去,或从汗去,前者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消石矾石散、栀子大黄汤、猪膏发煎、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后者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


显然,潦水适宜用在欲去“黄”于汗于表的方剂中;而欲去“黄”于大小便于下者,自不宜用之。

泉水

泉水,即是一种地下水。泉水应用于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滑石代赭汤方中,其煎药法前半部分皆曰:“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即先用泉水煎取百合药汁。


其煎药法后半部分,四汤方分别为“内陆黄汁”合煎;“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合煎;“内鸡子黄,搅匀”合煎;“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合煎。


四汤方皆用以治百合病,其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用泉水煎药,是取其清凉甘润之性味,以清润心肺,下热气,利小便,增强百合等药物的作用;或认为泉水中含丰富的矿物质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井花水

井花水,多认为此即井华水。《本草纲目》有“将旦首汲曰井华”的记载,所言井华水即天将亮之时从井中打上来的第一份水。其性味甘,平,无毒,主治 “酒后热痢,目中肤翳,人大惊,九窍四肢指歧出血,口臭。又令人好颜色,镇心安神。可用于炼诸药石,煎补阴药,煎一切痰火气血药”。


井花水应用于风引汤方中,原文曰:“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即以井花水煎煮已制好的粗散。风引汤原文用治 “热瘫痫”,注文用治 “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脚气”。其病约相当于今之阳热炽盛,血热上升所引起的中风瘫痪、癫痫、小儿惊风等病。井花水之用大约取其清凉清洁之意,有助于滋阴潜阳,通窍解热。


另外,后世苏合香丸、紫金锭 (《百一选方》所载者) 等方研服时,亦用到了井花水,则主要取其清洁、开窍之意。


4

清酒、白酒、酒、苦酒

清酒、白酒

《周礼·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汉代郑玄注曰:“事酒,……其酒则今之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曰:“云昔酒今之酋久白酒者,言昔为久,酋亦远久之义,故以汉之酋久白酒况之。但昔酒对事酒为清,若对清酒则为白,故云酋久白酒也。……云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者,以昔酒为久,冬酿接春,明此,清酒久于昔酒,自然接夏也。中山,郡名”。


至于制作这些酒的方法,郑玄又注云:“作酒既有米、曲之数,又有功沽之巧”,即将米、酒曲按一定比例配比,依特定方法制作而成。由注疏可知,《周礼》之事酒,是酿成即用的新米酒;其昔酒,是冬酿至春的陈米酒,汉代改称为白酒;其清酒,是冬酿至夏,较昔酒更为陈久而清纯的米酒,汉代仍称为清酒。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故经方中的清酒、白酒当与此略同。清酒应用于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芎归胶艾汤、鳖甲煎丸。其中炙甘草汤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药,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又治“虚劳”“肺痿”。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煎药,用治“内有久寒”。芎归胶艾汤是“以水五升,清酒三升”煎药,用治虚寒性的妇人下血。鳖甲煎丸是以清酒浸灶下灰,煮鳖甲,绞取汁,再煎诸药末为丸,用治疟母癥瘕。


总体看来,清酒一般应用于血脉的病变。一者借其清纯温通之性,用以助药力温养阳气,通达血脉,并使虬结、离乱之血行恢复正常;二者借其辛香温散之性,用以煎煮补养阴血之品,可使补药药力得以散布,而不至于壅滞。


白酒应用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2首经方中,均与其他药物“同煮”。瓜蒌薤白白酒汤用至“七升”,用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半夏汤用至“一斗”,用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其证更重。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又兼阴寒邪盛,痰饮内停。用白酒煎药,意在使药势直趋上焦,更助诸药温通阳气。

经方中的酒类尚有未指明“清酒”或“白酒”,而仅称“酒”者,大约是一种泛指,临证或可酌情选用清酒或白酒中的一种。酒应用于红蓝花酒、下瘀血汤、防己地黄汤、白术散、侯氏黑散、薯蓣丸、天雄散、土瓜根散、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其一)、紫石寒食散、当归芍药散、治尸蹶方(其三)、九痛丸、肾气丸(崔氏八味丸)、大黄虫丸、当归散、长服诃黎勒丸、赤丸、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救卒死方(其五)21首经方中。其中红蓝花酒、下瘀血汤、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用酒煎药;防己地黄汤用酒渍药取汁;余下17首经方多为散剂或丸剂,散剂则用酒和服,丸剂则用酒送服。

苦酒

苦酒,通常认为即醋。其说始自梁代陶弘景,其文曰:“酢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其后明代李时珍亦从此说。然南北朝时期著作《齐民要术》并载有“作苦酒法”“作酢(今醋字)法”,又据《金匮要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煎服法后注文“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美酒醯即醋),再据《伤寒论》第233条原文“和少许法醋”中“醋”的专称,可知苦酒与醋并非一物。


至于汉代苦酒究系何物,今已难以考证。或认为苦酒尚在民间有所传承,如今之四川江安等地,尚有用糯米、白曲等原料制作的苦味酒,并作药用。苦酒应用于乌梅丸、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救卒死方(其三)、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其一)5首经方中。乌梅丸中苦酒用于炮制乌梅,并未作为溶媒,原文作“以苦酒渍乌梅一宿”,用苦酒更增乌梅酸苦之性,以利于安蛔止痛。


苦酒汤以鸡子壳为容器,以苦酒、鸡子白为溶媒,煎煮半夏,取药汁“少少含咽”,以治少阴病咽中生疮,用苦酒合半夏,辛开苦泄,加强涤痰敛疮之力。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中“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诸药,用治黄汗,用苦酒以行药势于肌腠,有助于和营卫,散水湿。救卒死方(其三)中将苦酒、猪脂“煮沸,灌喉中”,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其一)将苦酒、苦参煮沸,服之取吐,二方皆用于急救,然难揣苦酒所用之目的,记此以作参考。


5

白饮

《齐民要术·卷九》曰:“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即是说白饮是把米煮熟后得到的汤汁,即米汤。另外,今江西南昌附近的方言则直接把米汤称作“饮”或“饮汤”,并把用米汤浆洗衣被等物的行为,也叫做“饮”。由以上可知,“饮”即是米汤,言“白饮”,不过是为突出其颜色而已。


又如《论语·雍也》中“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饮”,或亦指此。白饮应用于五苓散、白散、半夏散、四逆散、牡砺泽泻散5首经方中,且全部为散剂。纵观《伤寒论》中第7条出现五苓散的条文,知其病机大致为过汗、误下后,脾胃功能受损,以致水液吸收障碍,造成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外证,然饮水之后,渴并不为之消,反蓄积而为水饮之邪。与五苓散,健运脾胃,发越水邪。白饮在此当取其甘润之性,以助脾胃健运。白散用于寒实结胸,其取效途径在于吐或利,皆有伤脾胃,故用白饮顾护脾胃。半夏散用治少阴咽痛,此处用白饮或在于减少药物对咽喉的刺激,并延长药物在咽喉部停留的时间。


四逆散用治少阴四逆,其病机略为脾胃阳气被郁,不得外达,用白饮其意亦在于助脾胃健运。牡蛎泽泻散用治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白饮意在助脾胃健运以利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附子粳米汤、麦门冬汤7首经方中,皆用到了粳米。除竹叶石膏汤是先煎其余诸药,去滓,再纳入粳米,煮至米熟汤成外,余下6首方中皆是粳米与其余诸药共同煎煮,至米熟汤成。这些汤方中将粳米煎至“米熟汤成”,得到的米汤,实际亦相当于白饮,其功用与以上略同。另外,救自缢死方中用于“濡喉”的“粥清”,以及诃黎勒散方中的“粥饮”,或亦是白饮,存疑待考。


6

浆水、醋浆水、清浆水

浆水所指何物,历来争议较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认识。一是指粟米蒸熟后自然发酵所得的酸浆,如《本草纲目》引陈嘉谟语曰:“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二是指淘米水自然发酵所得的酸浆,如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曰:“浆水即淘米之泔水,久贮味酸为佳”;三是指河南南阳地区用小麦、绿豆或红薯等发酵所得的酸浆。其做法,小麦浆水是将小麦粉和成面团,放入清水中不停地抓挪,将面筋挪出;绿豆浆水是将用水浸泡过的绿豆磨碎;红薯浆水是将红薯磨碎,过滤取汁。三者分别取上清液放置1~2天发酵(按:当加入含酵母菌的“引浆”),即得到三种浆水。


我们认为,前两类浆水皆是自然发酵所得,质量并不易于控制,且平时未备。而第三类浆水是河南南阳当地自古就有的一种食材,常用做浆面条等,平时易于取用,且张仲景亦为此地人氏,故此说更为可信。其发酵后所得浆水的上层,质清,常用作“引浆”者,或即经方所谓“清浆水”,而经方所谓“醋浆水”,殆突出其酸味,并非别有一种浆水。


浆水应用于赤豆当归散、蜀漆散、矾石汤、半夏干姜散4首经方中,其中赤豆当归散用治狐惑病目赤,甚至目眦黑,而脓已成者;并治便血,为先血后便之近血。其病机皆是湿热毒邪造成的局部痈肿化脓的病变,用浆水送服散剂,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力。蜀漆散用治寒多热少之牝疟,殆因方中蜀漆(即常山幼苗)有致吐的毒副作用,又兼云母、龙骨为矿石类药,故用浆水送服散剂,顾护胃气,防止呕吐。


矾石汤用治脚气冲心,即脚气病在腿脚肿痛,或麻木无力的基础上,更见心悸,胸闷,气急,呕吐等症,属脾肾两虚,以致湿浊内盛,上乘心阳。用浆水煎矾石外用浸脚,以燥湿降浊,清热解毒。半夏干姜散用治干呕,吐涎沫。用浆水煎散内服,取浆水甘酸而和胃止呕的作用。


7

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

麦粥,或谓此即大麦粥,应用于枳实芍药散方中,用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治“痈脓”,病机皆属气血郁滞。麦粥送服,以其和胃安中,可防止破气之品耗气伤中。大麦粥汁应用于硝石矾石散中,用治女劳疸,因硝石、矾石皆为矿石类药物,有碍胃气,故用之和胃安中。另外,大麦汁尚见于白术散加减法中(原文见上醋浆水段),用于和胃除烦止渴。小麦汁应用于厚朴麻黄汤方中,用治“咳而脉浮”,即寒饮夹热之咳喘,其原文曰:“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即以小麦汁煎其余诸药。此或用之养心护胃安中。另外,小麦汁亦见于白术散加减法中,其用意与此略同。


8

蜜作为溶媒应用于乌头汤、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甘遂半夏汤、大半夏汤、甘草粉蜜汤、猪肤汤7首经方中,亦称作“白蜜”。乌头汤是先以蜜煎乌头,去滓取蜜汁,再以水煎其余诸药,去滓取药汁,最后将蜜汁、药汁合煎而得。用治寒湿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乌头煎是先以水煎乌头,去滓取药汁,再加蜜同煎至“水气尽”而得,用治寒疝。


乌头桂枝汤是先以蜜煎乌头,去滓取蜜汁,再将之与桂枝汤混合而得。亦用治寒疝。以上用乌头三方,皆是以蜜之甘缓,减轻乌头毒性,并使药效和缓而持久。甘遂半夏汤是先以水煎诸药,去滓取药汁,再加蜜共煎而得。用治留饮。用蜜缓和甘遂毒性,使逐水而不伤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