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7.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 【释义】 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28.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出处】《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 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29.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30.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31.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32.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33.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出处】《资治通鉴·宋纪》 【释义】 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34.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35.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36.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37.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38.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39.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 【释义】 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40.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出处】《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 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41.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42.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43.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 【出处】《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 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44.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出处】《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 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45.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46.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出处】《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 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47. 明者,销祸于未萌。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48.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 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49.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50.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 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51.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出处】《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 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52.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 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5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会愚昧不明。 54.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55.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 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56.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57.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58.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59.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60.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1.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62.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63.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64.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65.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66.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资治通鉴·周纪》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67.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68.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69.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70.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71.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72.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73.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74.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75.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76.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77.明者,销祸于未萌。--《资治通鉴·汉纪》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78.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79.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80.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81.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82.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资治通鉴·周纪》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8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84.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85.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86.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87.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 释义: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88.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89.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90.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91.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8. 得财失行,吾 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 释义: 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9.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10.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11.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12.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13.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14.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 释义: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5.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16.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17.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1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19.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20.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21.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22. 明者,销祸于未萌。——《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23.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24.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25.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会愚昧不明。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注释: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注释: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注释:“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注释: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注释: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注释: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注释: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注释: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注释: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注释: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1.口有蜜腹有剑。 ——《资治通鉴.唐记.玄宗天宝元年》 【译】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以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 【感悟】 这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记》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2.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 【译】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处而使用。 【感悟】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来使用,作用人才也要根据各人的长处来使用。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优点,只看到人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为一代英王,在他统治时期出现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他的开明的人才观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无关系。 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资治通鉴》 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4.忍小忿而存大信。 ——《资治通鉴.唐记八》 【译】忍住个人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食用。 【感悟】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点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点出一个冒牌货,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抛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法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资治通鉴.唐记》 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6.英雄无用武之地。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译】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感悟】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不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远处发挥。 7.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译】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达事理;听信偏面的意见,就会愚味糊涂。 【感悟】此名句是魏征劝告君王纳谏的著名格言,王符(汉)《潜夫论.明暗》就曾说过:“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简洁精警,发人深省。两句从“明”、“暗”两种不同效果,说明应全面了解情况,明辨是非,作祟正确判断;而偏听偏信很可能会上当受骗。尤其是对于不同意见,更应认真听取,这样才能免于失误。可用于劝诫人们特别是领导应广泛听取意见,克服片面性。 8.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 ——《资治通鉴.晋纪》 【译】常常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过失就会日益减少而福气就会来到;常常听到别人对你的称赞,声誉就会日益受到损害而灾祸就会降临。 【感悟】闻其过则过改而福至,闻其誉则过生而祸临。我们千万要多听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辞冲昏头脑。当然,这里的“祸”、“福”应理解为人事而不是天命。
9.骄奢生地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 【译】富贵会产生骄奢,疏忽会导致祸乱。 【感悟】富贵虽然不一定产生骄奢,而骄奢则必然产生于富贵,因为富贵给骄奢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这是宝贵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经心,往往会对灾祸的苗头视而不见,使其由小而大,最终导致灾祸发生,这是必须警惕的。这就告诫人们富贵时要特别注意戒骄奢,处事要时刻注意戒疏忽。 10.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 【译】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 【感悟】社会生活中,当权在位的人常常会遇到甘言和厚币。对此,廉清奉公的人会清醒地辨别甘言的企图与厚币的来路,采取正确的对策;而贪赃枉法的人则会欣然接受,来者不拒。“为看芳耳下,贪得会无筌”,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币,甜蜜蜜的奉承话正是别有用心者投下的“劳饵”,见利忘义,利夸智昏的人只贪图芳香的鱼饵,不见捕鱼的竹器,,结果是自寻网罗,被人捕捉。 11.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资治通鉴》 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12.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资治通鉴》 【译】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属下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感悟】认识自己的错误也是很难。人们经历中的种种判断形成自己固有的经验,从这个“己见”中审视我们周边的事物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和判断是正确的,有些错误,怎么办?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己见”,多听别人意见,如果认为某个人的意见不靠谱,那就多听听几个人的意见,当了解到多数人的意见和自己相左了,那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1、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2、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3、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4、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才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6、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7、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8、夫聪慧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9、明德先论于贱,从政先信于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