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ipeline与弹簧圈栓塞治疗小于10 mm的未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比较

 仙贝70 2019-02-11

随着PED在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增加,目前的研究表明,与单纯栓塞和支架辅助技术相比,PED由于再治疗率较低,可能具有更高的健康受益。但是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研究来记录单纯栓塞和PED复发率和再治疗率,以再次评估这些治疗策略的成本效益。

————摘自文章章节

【Ref:Malhotra A, et al. J Neurosurg 2019 Jan 11 ;DOI: 10.3171/2018.8.JNS181080.】


研究背景

血流导向装置PED于2011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颈内动脉岩段至垂体上段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PED的出现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显著降低了弹簧圈和支架的使用率。但是,大型和巨大动脉瘤仅占颅内动脉瘤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颅内动脉瘤直径小于10 mm。最近,多项研究表明PED对于小动脉瘤的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的,其即刻和中长期并发症率与单纯栓塞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且术后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远低于大型或巨大动脉瘤。文献报道的PED治疗小于10 mm的前循环动脉瘤的死亡率为1.8%,且未破裂动脉瘤并发症率低于破裂动脉瘤。对3项评估PED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大型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PED治疗动脉瘤的再治疗率仅为3%,且小型动脉瘤再治疗率低于大型动脉瘤。最近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复发率(12.7%)显著低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27.9%),然而支架辅助栓塞与较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最近的一项成本效益分析表明,PED治疗大型 (>10 mm)和巨大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具有成本效益。尽管已证实PED在治疗小于10mm的动脉瘤中是安全的,与单纯栓塞相比具有相似的并发症率,但其长期有效性是否较单纯栓塞更为有效目前尚不明确。为此,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放射科的Ajay Malhotra博士进行了一项基于模型的分析性研究,比较PED与单纯栓塞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小型动脉瘤(<10mm)的临床有效性。结果于2019年1月在线发表在《J Neurosurg》上。


研究方法

采用Markov模型方法进行决策分析研究,模拟小型未破裂动脉瘤(<10mm)患者接受单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和PED置入。输入概率来源于先前的文献,进行了单向、双向和概率敏感性分析,以评估模型和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模型中基本情况:一位50岁的男性,患有未破裂动脉瘤(<10 mm)。假设患者在治疗前神经学基线状态良好(mRS评分为0)。对于PED置入、单纯栓塞和支架辅助栓塞这三种策略,假设所有患者在第1年内接受治疗,所有再治疗均在随后1年内进行(图1、表1)。


研究结果

对一位50岁男性的基础病例计算显示,PED比单纯栓塞和支架辅助栓塞具有更高的健康获益,其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分别为:PED(17.48 QALYs)、弹簧圈(17.44 QALYs)和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17.36 QALYs)(表2)。在概率敏感性分析的总共10000次迭代中,PED在6020次迭代中产生了最高健康状态,而单纯栓塞和支架辅助栓塞分别为3915次和65次(图2)。当PED的再治疗率低于9.53%,而弹簧圈再治疗高于15.6%时,PED是更好的治疗策略。在改变两种治疗方式的再治疗率的双向敏感性分析中,当PED的再治疗率比弹簧圈栓塞术的再治疗率低约14%时,PED是更好的治疗策略,否则,单纯栓塞更为有效。当支架辅助栓塞的不良结局风险低于其当前报告值的70%时,支架辅助栓塞可能优于PED(图3、4)。


研究结论

随着PED在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增加,目前的研究表明,与单纯栓塞和支架辅助技术相比,PED由于再治疗率较低,可能具有更高的健康受益。但是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研究来记录单纯栓塞和PED复发率和再治疗率,以再次评估这些治疗策略的成本效益。

图1. 简化的决策树结构


图2. 概率敏感性分析分布条形图(位于零右侧的是选择PED为更好的策略试验)


图3. 上图:弹簧圈栓塞再治疗率的单向敏感性分析的趋势改变。更高的健康获益更为可取。下图:PED再治疗率的单向敏感性分析的趋势改变。更高的健康获益更为可取。


图4. 上图:PED和单纯栓塞的不同再治疗率的双向敏感性分析。颜色区域表明相应策略为首选。

下图:PED和支架辅助栓塞的不同再治疗率的双向敏感性分析。颜色区域表明相应策略为首选。


表1. 所有参数的列表


表2. 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QALYs)


组稿

张颖影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编译

薛盖茨 医师

上海长海医院

审校

赵开军 副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

终审

刘建民 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Pipeline直径显著影响被覆侧枝动脉的长期通畅性

Pipeline置入后对颈动脉形态的影响和动脉瘤闭塞率相关?
Pipeline治疗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动脉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