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芳香清养法 适宜于胃阴虚而兼有气虚者,此种证多见于湿温病将愈之时,或温邪久羁后。症状以不饥少纳、脉虚濇、口淡、音低气馁为最明显。常用药物如:鲜省头草、新会陈皮、川斛、麦仁、荷叶、陈香豉、陈半夏、麦冬、粳米、檀香泥、人参……等。 病案举例:某,病后胃气不醒,不饥少纳,姑与清养。鲜省头草三钱,白大麦仁五钱,新会陈皮一钱,陈半夏曲一钱,川斛三钱,乌梅五分。 二、甘柔润补法: 适宜于胃阴虚、胃汁枯竭之证,此证多见于风温、暑温病,温邪化燥伤损胃阴所致。症状以舌绛咽干、苔少脉数为著。...取酸甘两济其阴。乌梅肉,人参,鲜生地,阿胶,麦冬汁,生白芍。 其他,在养胃阴为主的原则下,随其症候不同而治其合井症者,如兼热(伏火未清)则加地骨皮;兼暑湿热则加知母;热多口渴则加石膏;兼痰则加花粉、川贝;若欲滑肠利便则加柏子仁汁、苏子汁、白蜜;兼通经脉补气血则加生黄芪、当归身;兼风温犯肺则加桑叶…等。 单纯胃阴虚证(或稍兼杂证)使用上述治法较易理解,此称常法。但遇某些较复杂且变化较多的病证时,则宜权衡轻重、缓急、标本,或先治胃阴虚,或独治胃阴虚,或分治,或合治,或隔一之治、隔二之治……。此称变法。 三、酸甘润补法: 适宜于:①肝阴虚而兼木乘土者,《内经》谓:“酸以泄肝“;②酸甘化阴。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生阴,酸与甘合,相得益彰;③“酸能开胃气”(见徐灵胎《兰台轨范》);为达到此作用,酸味药躺一般用量宜少,如上述芳香清养法中的病案举例条内,乌梅只用数分。 病案举例:苏某,“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忧,厥阴徙升莫制,遂废食不钦,消渴不巳,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论病”。即使是由肾阴虚损,从下及上传至中焦,造成胃闭,食欲下降,仍然首先考虑治胃,他说:“胃为中流砥柱,病至中焦不可缓也”,故主张“急以甘药益胃”。必先使“得安谷崇土”方能“再商后法”。因为“滋腻久用,必更反胃”。待至“胃强加谷,阴药可以效灵”。总之,叶氏认为治损大法是:必须多纳谷食为尚,乃治担之要着。 细味诸案,始知叶氏掌握这一原则是相当严格的,凡见虚损而食少者,从不轻易易使用腻滞之品,但如下焦肾肝虚急,而胃闭又不严重时,又须中下二焦并治,即使在同一方剂中也因证状不同,而治胃、治肾的药量比重就有差异。兹举一例说明:钱某,形瘦脉左数,是阴分精夺,自述谈笑或多,或胃中空虚,必冲气咳逆,前年巳失血盈碗,此下损精血,有形难复,以略精饮食,气返不趋,急以甘药益胃。人参,茯神,炙甘草,山药。 摘自:孙孝洪.对叶天士治胃阴法的探討[J].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1964 (05): 2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