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锡纯医法

 昵称1Z7nN02j 2020-08-06

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脾胃与阴血:张锡纯本《黄帝内经》、仲景之学,融丹溪、东垣之说,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以肝脾为中枢而重在阴血。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张锡纯阴血医学思想之中心。 

    阳常有余指阳邪盛,指病邪;阴常不足指阴血虚,指人体正气。 

    宗《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已病恒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当调其阴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宜此治者,十之八九。

     以外感言:伤寒、温病多阳余之患。

    伤寒中于阴经宜热药者甚少,而温病多为温热。

     以内伤言:多阴虚阳盛。吐衄、淋痢、黄疸、肿胀、喘嗽等阴虚阳盛者,亦十之八九。

     张锡纯临证,首重阴血盛衰,以滋阴、养阴、保阴为先。 

    滋阴:重在滋补胃阴。阴血乃生化之源,即其病确属阳虚为本,而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少佐滋阴,以“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所常用,认为其主证之烦与渴,多由阴虚,而人参虽非滋阴,于白虎汤中,能在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真阴,并“愿世之用白虎汤者,宜常有一加人参之想,而不必其脉现虚弱之象”,亦意在复阴。 

    用药,著中所见: 

    张锡纯用药以根类、籽实类为主,并多用调肝脾之品: 

    根类药占首位,53种;籽实类为次,46种。意在以其富浆汁之品,滋脏腑之阴。 

    余为:矿物类27种,动物类22种,花叶类所用最少。 

    根类药中,用次最多、占首位的是生山药,58次;其次为甘草52次,白芍50次;另为黄芪、白术等。

     张锡纯滋阴,不在寒凉清润,而多用生山药,取其汁液浓稠,色白味甘,滋润阴血而补肺肾脾胃,通而敛,滑而涩,阴中有阳。在临证实践中表明了他的“阴血”医学思想。 

    临证重保阴,实由仲景一脉相承。他治寒温,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旬日之间常用数次,而承气汤恒终岁未尝一用,即证之宜重用寒凉者,亦必防泻。 

    他慎于汗法,以出汗之道,在调济其阴阳,听其自汗。强发其汗,无论汗出与否,病皆难愈。若病虽宜汗解,而当阴血虚时,则先育其阴,而后顾外感。 

二、肝脾相助,生化中枢

    张锡纯以肝脾为阴血生化之中枢,其气化敷布,以溉周身;临证多从肝脾,以调治生化中枢。

     张锡纯宗脾胃为后天之本、资生一身之说,而重于滋补胃阴,每于滋阴药中用甘草,引之归脾,又多以健脾阳佐之,助阳育阴。或以一味黄芪加于滋阴药中,补气助阴。

     张锡纯以肝胆与脾胃相助,共为生化之中枢,补肝而治肝之虚,常用山萸肉,以其得木气最厚,能收敛元气,又具开通之力,性善补肝,兼通利气血。

     又,认为平肝之法,能抑其条达之性,升散又伤气耗血,柔润则有碍脾胃,皆不常用。

     虽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升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降则胆火不降。 

    治肝之法,在升降脾胃,培养中宫,使气化敦厚,肝木自理;补脾胃之虚,即抑肝胆之盛。

     其用白芍,取其入肝生血而滋胃阴;用桂枝,理脾胃而疏肝,皆其“阴血”医学思想所由出也。 

三、组方治本,用药取阴

  张锡纯临证组方,重在发挥“阴血”生化配伍,组方法度,一宗仲景:品味少而寓意深,精当有法。 综观张锡纯166方品味组成:[插图]

 ......

用药,上溯《神农本草经》,继承发掘,不拘已云,重在发挥滋补阴血,调治肝脾为用: 山萸肉:救脱于肝,功效远过参芪。 生山药:滋真阴固元气,脾肾双补。 白芍:复阴而开通。 桂枝:性条达,能引脏腑真气上行,善降逆气,舒肝和脾。 柴胡:调肝气,且主心腹肠胃气结,推陈致新而消肿满。 连翘:舒肝郁,泻肺实。 生石膏:浮而能散,发实热之汗。 茵陈: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郁而顺肝木之性。 羚羊角:角中木胎,性条达清凉而发表。 白茅根:畅气郁,清虚热而不伤脾胃。 

四、管见一斑:阴血——医法中心

  张锡纯之学,所论平易而深邃;制方意深用简,多出新意。其源流:承古训,皈仲景,又兼融诸家,而以“阴血”为其医学思想之精髓。余每获启迪,临证常数为惊叹。有: 

  病例1 

  某男,36岁。

  胃痛,每于饭后发作,泛酸,喜温畏寒,纳减。病5年余,反复发作,有胃出血史。 舌燥无苔,脉涩,左关洪浮。 

  证属胃阴虚,气滞血瘀。

   治以养阴血,理气,活血化瘀。 

  方:生山药30g   生龙骨30g   茯苓12g   甘草15g 当归9g   白芍8g   藿香6g   白蔻6g 神曲15g 

  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另:三七粉9g,每次1.5g,每日2次水送服。

   服后证愈。 

病例2

   某男,38岁。

  胃痛胀无定时,中脘压痛,喜温畏寒,大便干。 舌红光无苔,脉浮洪微涩。

   证属胃阴虚,血虚,气滞血瘀。 

  治以养阴血,活血化瘀。 

  方:生山药30g   生龙骨30g   茯苓6g   甘草24g 明党参24g   女贞子30g   阿胶12g   麦冬9g 苍术6g 

  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另:三七粉9g,每次1.5g,每日2次水送服。 

  服后证愈。

   上2例,皆胃阴虚,血虚,胃火盛,气滞血瘀。以生山药、白芍、当归、女贞子养阴血,甘润生津;生龙骨、三七收敛化瘀。 

病例3 

  某男,34岁。胃剧疼难忍,泛酸,空腹尤剧,气出臭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属胃阴虚,湿热痰结。

   治以养阴清热,利湿祛痰。 

  方:生山药30g   生龙骨30g   茯苓9g   甘草15g 天花粉24g   白芷15g   竹茹12g   车前子9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8剂后证除。

  又服下方5剂,仍依前法,简行之: 生山药30g   生龙骨30g   天花粉15g   白芷15g

 病例4 

  某男,40岁。

  胃痛胀,泛酸,食冷及干食即呕。 舌苔白腻、中心微黄,脉右关尺弦滑、左关濡尺弦。

   证属胃阴虚,湿热痰结。

   治以养阴,健脾,祛痰湿。 

  方:生山药30g   生龙骨30g   茯苓12g  甘草30g 赭石30g  砂仁9g  白蔻9g  生半夏12g   苍术9g 

  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后证除。 

  此2例,胃阴虚而湿热蕴于胃,食饮为湿热郁遏则不化,清浊相干,升降失宜而呕。以苍术、白芷、半夏祛痰湿;生龙骨亦善祛痰湿,与赭石为伍,使上逆之火及泛滥之水下归其宅。

   治胃病,当分别脾与胃,而以治胃为本,治脾为标。治本用药取重者,以养阴血;治标用药取轻者,兼顾其本。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能协和,且易燥。 

  胃阴虚,则胃阳无以生,浮燥或为一时之弊,终必无根而衰。而胃阴之生,必阳扶;育阴不鼓动以阳,必滞碍。阴无阳不化,然阳药不宜重。

   胃属阳,病多燥热;脾属阴,病多虚寒。病在胃而及脾,治以胃为主,以脾为轻清者取之。

   证寒热错杂,虚实相混,气火之药必用,但重滞之品皆应慎用。

   病在胃,胃阴虚者多,乃胃之性,故拟“生山药四味汤”一方: 

  生山药   生龙骨   茯苓   甘草 

  临证应用,每觉稳和。

   脾胃病,仲景立理中、建中以补虚;立白虎、承气以清泄,实乃兼及脾胃,即取重治胃,取轻治脾。 

  东垣调理脾胃补中升阳诸方:补气助阳以调脾升。

  叶天士行养胃阴之法。华岫云谓:“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今观叶氏之出,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 

  华岫云之论,实一语破的,真知灼见。 

  脾胃可统论,又当分立,辨应有别,治亦各异: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故脾多湿病不运,胃多燥病纳差或痛。 治脾当责气阳,治胃当责阴血;泾渭分明,不可混,此其常。 然胃亦有痰湿之患,乃兼变。

   胃贵濡润,贵阴血之盛。胃病多因血阴之衰,此“生山药四味汤”所出之意也。 

  张锡纯“阴血”之学,以肝脾为中心,而概诸证,及诸脏腑。以治痢言,燮理汤、天水涤肠汤、通变白头翁汤、三宝粥、通变白虎加人参汤等,方中生山药皆为主品而必用。

   余宗张氏法治痢,有例:

​病例5

   某男,32岁。

  痢下脓血,昼夜作,里急后重,脘腹疼,病已2日,痛楚面容。 舌红润、苔微黄腻。发热。

   证属阴虚,湿热痢。 

  治以养阴清热,祛湿止痢。 

  方:生山药30g   乌梅18g   诃子15g   地榆15g 萹蓄18g   黄连9g   甘草3g 

  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后证愈。

   余以生山药为主治痢,殊感其宜。生山药滋润血脉,固摄气化。痢之湿热伤血,自宜调血,过用推荡,血反转伤。若以参术补脾,则误。 

  生山药、乌梅养正。以痢必伤阴,生山药多液,滋脏腑真阴;滞下则气化不固,生山药收涩而固下焦气化。 

  痢之作,金木相犯,寒火交争,生山药伍乌梅而调。 

  余治痢,宗张锡纯“阴血”之论,不论新久,概以养阴和血为主,制“生山药三味汤”临证,其组成为:

   生山药 乌梅 诃子 

  张锡纯之学,给我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和馈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