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角霜

 爱中医2 2019-02-11


读过“鹿角霜”

 

一、鹿角霜的炮制方法

 

概而言之,历代对鹿角霜的炮制不外乎两种方法。

 

①含有胶质的鹿角炮制品。即鹿角煮酥后不提出胶质情况下的物质。

文献记载此种炮制方法著作者,凡如:《食疗本草》(约713~741年)、《太平圣惠方》(992年)、《炮炙大法》(1622年)、《本草崇原》(约1674年)、《本草述》(1691年)、《本草汇》(1655年)、《本草便读》(1887年)

 

②不含胶质的鹿角炮制品。即鹿角经过提制鹿角胶以后剩余的残渣。

古籍记载此种炮制方法文献者,凡如:《本草蒙筌》(1565年)、《医宗粹言》(1612年)、《本草备要》(1694年)、《本草从新》(1757年)、《本草述钩元》(1833年)、《本草辑要》(1831年)等。

 

有些中药本草著作则记载了以上含胶质及不含胶质两种炮制方法,如《本草纲目》(1578年)、《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本草必用》(1692年)、《得配本草》(1761年)、《修事指南》(清·撰年不详)、《中药炮炙经验集成》(1963年)。

 

以上古代中医专家、中药专家、从业人员撰写的记载中,具体炮制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有水煮法、醋煮法、炖法、煨法等等。

 

二、鹿角霜的功效作用

 

关于鹿角霜的功效,不外乎两种观点:

 

①性味咸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肾助阳,似鹿角而力较弱,但具收敛之性,而有涩精、止血、敛疮之功。内服治崩漏、遗精,外用治创伤出血及疮疡久溃不敛。

比如,古代专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 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清·张秉成《本草便读》: 鹿角霜、鹿角胶性味功效与鹿角相近,但少壮衰老不同。

 

②性平涩,长于收敛之性。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收敛止痢,去妇人白带。

明·贾所学撰、清·尤乘增辑《药品辨义》:其角已枯,名曰角霜,入醋少许、捣末,治滑脱。

清·张德裕《本草正义》:(鹿角)煅霜用,固摄精带。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鹿角霜,专止滑泻。

清·张璐《本经逢原》:治脾胃虚寒,食少便塘,胃反呕吐。

 

古来今往,对于鹿角霜的炮制方法各有各的说法,因炮制方法的不同也必然会影响到药性及其功用的改变。

不含胶质的炮制品,剩余的皆为残渣,其性平味涩,具有收敛之性。现如今大多中药学著作均表述其具有温补作用,这种说法颇令人怀疑。

按照古文献的有关记载,含胶的炮制品当为正品鹿角霜,方有温补作用。

 

不否认古代专家的智慧,但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古代专家比较混乱,不尽靠谱。时代到今天,应该有个比较科学的说法。

关于鹿角霜的炮制方法及其性味,期待一个靠谱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