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最缺乏的教育,是关于死亡...

 大成t1gnmm9n48 2019-02-11

“什么是死亡?”

“就跟《植物大战僵尸》一样吧,打死了。”

“妈妈说,就是变成天上的星星了。”

“就是钻进像漂流瓶那样的东西里面,飘走了,飘得很远很远......”

“就像马航一样,飞着飞着,人就没有了。”

......

这是中国孩子们对于死亡的回答。

 

白岩松说过,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事实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没有关于死亡的教育书籍,学校没有关于死亡的生命课程体系。


一本《西藏生死书》曾经火遍成人世界,但那更暴露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理解的“死亡”仍旧局限于宗教讨论里


所以,请和我一起致敬《寻梦环游记》吧(其实,我更喜欢它的英文版译名《coco》,因为那个出现不过5分钟的coco曾祖母,是终极死亡的最好注解)。



你想要在有生之年里发现自己真正的“梦想”并敢于实现?

那你必须懂得“死亡”;

你想要在独立和依赖的各种纠结里理解“家”的存在意义?

那你必须懂得“死亡”;

你想要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利益化的人际关系里找到真“爱”?

那你必须懂得“死亡”;

而想要懂得“死亡”,《寻梦环游记》的故事便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教材!


只是,你真得看懂了吗?



-

01

-


懂得“死亡”,才懂得“梦想”/


BBC做过一个涉及“死亡”的纪录片,当问及临终人群“最让他们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并不是后悔“曾经做过什么”,而恰恰是“没有做过什么”。


成为一个听话、安全、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过一生的人,是容易的,但到临死时,你会后悔;

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梦想、敢于做自己的人,是非常难的,但到临死时,你会释怀;

你会选择哪一条路?而又是什么阻止你选择了另一条路?


《寻梦环游记》中,12岁的小男孩米格热爱音乐,并且有着极好的天赋,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歌神德拉库斯那样,站在高高的舞台上,拨动手中的琴弦,为众人歌唱。



然而,阻止他实现梦想的,是他偏偏出生在一个有着“严禁音乐”祖训的家族里,这个家族的曾曾祖父就是因为追求音乐,抛妻弃子,音乐从此成了整个家族的诅咒。所以米格的“梦想”受到了家族里所有人的反对:



米格的父母希望儿子赶紧放下吉它,穿上皮围裙,和他们一样,做一名优秀的鞋匠,这样才是他们的乖儿子;


米格的奶奶供奉着全家族祖辈的遗像,却偏偏撕去了曾曾祖父,他为了不让米格重蹈覆辙,不惜砸烂了米格心爱的吉它......



你觉得米格的家族不可思议?

可我们绝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干的就是这个——用各种方法,各种理由阻止着孩子的梦想。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我们仍旧代代如此?

难道不正像我们明明知道死时会后悔,但现在的我们依旧不敢为梦想去拼搏?

难道不正像我们明明知道自己会有一死,但现在的我们依旧活得像没有死亡这回事?


“死亡教育”缺失的背后,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活。

但是,更值得我们去探寻的是:活着就应该不顾一切去追逐“梦想”吗?



《寻梦环游记》之所以动人心弦,让全家老少都愿意去看,并不仅仅在于它说了一个小男孩不顾一切追逐梦想的故事,这种励志故事太多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寻梦环游记》的制作再怎么有想象力,它在豆瓣的评分根本达不到9。


《寻梦环游记》真正的魅力在于它通过一个小男孩走过“死亡”,弄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梦想”。


“死亡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启发我们活出自己,更在于让我们知道“所谓的‘自己’对于亲人,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不明白“自己对于亲人、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那“梦想”不过是“妄想”、是“空想”、是反而被死亡激发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


而这些,才是每一个《寻梦环游记》的观影者,随着米格走进的亡灵世界,应该去看见的故事灵魂。



-

02

-


懂得“死亡”,才懂得“家” /


家族的阻止让米格伤透了心。

在奶奶将吉它砸碎的那一刻,米格的心也碎了,他抛下一句:


“我不要这样的家!”便大哭着离开了这个家。


在米格眼里,“梦想”被“家”束缚了,“梦想”与“家”是对立的,本该温暖的“家”成了实现自我的障碍!



阴错阳差的,米格在亡灵节的这一天,拨动了已经死亡的歌神德拉库斯吉它,米格因而成为了可以进入亡灵世界的“活人”。在这里,米格看见了赶在亡灵节返回人间看望在世亲人的已故祖辈们。



不过,米格只有一天时间,在这一天时间里,他的身体会从四肢开始,一点一点变为骷髅,直至他的脑袋。如果第二天日出时,他仍旧停留在亡灵世界,那他就会真的死去,而离开的唯一办法,就是有一位已故亲人能够拿起一瓣万寿菊花叶,将祝福送给米格。


没有人送米格祝福?


当然有,曾曾祖母在看见米格的第一眼,就恨不能立刻将他送回人间,但她祝福的条件却是米格最痛恨的——“禁止音乐”。



米格接受了吗?没有!


米格冒着“死亡”的威胁,决定放弃曾曾祖母的祝福,去找寻他自以为是自己曾曾祖父的歌神德拉库斯。米格相信,只有歌神才真正理解他的音乐梦想,只有歌神会无条件给他祝福,让他重返人间。

 

编剧如此的情节设置可谓脑洞大开,但却是中国人最易接受的设置。正如我们的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无外乎都是一场在世亲人与已故亲人的相会,寄托着两个世界的人们斩不断的亲情。


而这样的情节,恰恰是把米格逼到了“死亡”面前,将生命与梦想形成一个对立,从而让每个观影者反思你我所谓的“梦想”。


如果知道生命是永恒,你的“梦想”会是什么?

如果知道生命会死亡,你的“梦想”又是什么?

如果知道生命是永恒,你会珍惜什么?

如果知道生命会死亡,你又会珍惜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会相同吗? 


“死亡”也许是上帝最杰出的发明,它让我们有机会去看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进而领悟“什么值得去梦想”,而“什么又值得去珍惜”。



接下来,有了全片最经典的对话之一:


曾曾祖母冲着逃走的米格大喊:“我这是在救你的命!”

米格却说:“你是在要我的命!没有音乐,我就活得不开心,可你们就是不让我玩,你们永远都不明白。”

这时曾曾祖母唱起了一首歌,那歌声优美动听,米格回过头来,怔怔地望着:“我以为你讨厌音乐......”

“不,我喜欢音乐,我丈夫在我身边弹吉他,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当我们有了女儿‘可可’,那一刻我感到我的生命有了比音乐更重要的东西,那时我想安定下来,可他却想唱遍全世界,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不得不做了选择......”



中国有多少父母,像这位可敬的曾曾祖母一样,我们阻止孩子“梦想”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自己的“梦想”曾被扼杀,而恰恰是因为自己也曾奋斗过,也曾拼搏过。


我们为“梦想”付出过巨大的代价,但我们撞得头破血流、我们摔得惨不忍暏,多年后我们终于弄懂了所谓的“梦想”不过是“妄想”、不过是让我们失去家庭失去真爱的“野心”、不过是让我们更早走向死亡的“不安心”.......


所以我们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我们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头破血流,我们不想孩子们奋斗了一辈子发现“梦想”是耗尽生命的罪魁祸首,我们希望孩子安安稳稳地活,再安安稳稳地死。


这样做,难道不是爱?

就像影片里的曾曾祖母那样,这样做,难道不是在救米格的命?


 

但是,我们忘了:

发现“梦想可能是妄想”本身就是生命的重要课程;

发现“野心太大会失去爱”本身就是生命最美好的领悟;

发现“实现梦想也终究会死”本身就是生命最有意思的存在。

而只有经过这些,才能破除“妄想”找到真正的“梦想”,

只有经过这些,才会懂得珍惜那值得用生命去呵护的“家”。


 

“家”和“梦想”从来不是对立的,就像“忠”和“孝”从来不是对立的。往往正是我们,剥夺了孩子去发现这些事实,从而领悟生命真谛的路径;正是我们把“家”变成了“束缚”。

我们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以为这样不会失去他, 但事实呢?


“家”的含义恰恰是在米格快要死亡的时候,才领悟到。

“家”的含义恰恰是米格已经找到了歌神,而歌神却不愿意将祝福送给他、让他重返人间的时候,他才领悟到。

破碎才知道团圆,死亡才知道重生。

重生后的米格才懂得“自己对亲人,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从而看见“梦想”与“妄想”、与“欲望”的真正区别。


-

03

-


懂得“死亡”,才懂得“爱” /


米格两次重要的身心成长,都跟“死亡”直接相关。


第一次,是半路结识的埃克托把米格带到猪皮哥的屋里借吉它,而猪皮哥正奄奄一息,随着整个现实世界对他的遗忘,猪皮歌的灵魂就这样化为金色粉未,彻彻底底消失在米格的眼前......



这是米格第一次亲眼目睹真正的死亡,当那一抹金色消失在夜空中,米格瞪大了眼睛......

与供奉在灵台上的遗像不同,当一个人真正的死在面前时,当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化为一抹金消失在夜空时,这个画面本身就会深深叩击心灵。


而这时,埃克托告诉他:当人间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你就会这样消失,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我们称之为“终极死亡”。


“终极死亡”,是全片对“死亡”的终极定义,而这样的定义恰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我”与世界的依存关系,当“我”的意义依赖于“你”的记忆时,“我的梦想”价值在哪里?

 

第二次,是米格千辛万苦终于在接近日出时,找到了歌神德拉库斯,并唤他“曾曾祖父”,而明明知道米格不是自己亲人的德拉库斯,却利用这位亡灵世界关注的小男孩,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名气。



就在米格在亡灵世界实现了登台演唱的梦想,满怀喜悦地想要接受德拉库斯的祝福重返人间时,埃克托的出现揭露了歌神的真面目。

 

原来埃克托和德拉库斯是曾经的搭档歌手,而当埃克托想要为家庭放弃梦想时,德拉库斯谋杀了他,并盗取了埃克托生前写给女儿的歌,而这首《Remember me》让德拉库斯一举成名,成为了现实世界和亡灵世界的歌神。



听到真相的米格成为了德拉库斯的眼中盯,这位前一秒还唤米格“曾曾孙子”的歌神,冷冷看了一眼指望着祝福的米格,叫来了警察,将米格扔进了等待死亡的巨坑。


 

试问:

我们中有多少人,正像德拉库斯一样,打着“梦想”的旗号,把所有的搭档、同事、朋友,都变成了可以利用的关系,在“梦想”的吆喝声中踩着他人的尸骨去成就自我?

我们中有多少人,正以“梦想”的名义不断撕破着做人的底限,自以为在赢取所谓的“成功”后一切都可以掩饰?

我们中有多少人,正以“梦想”的名义离开家人,离开最需要自己的人,还美名其曰:“世界需要我,我胸怀天下”?

 

真正的“梦想”与自私自利的“欲望”之间,太容易模糊化,有时候年轻的孩子,甚至年长的我们,都傻傻分不清。



来看看影片中的这段对话吧(请注意,这时的米格还不知道歌神的真面目):


米格问歌神:面对梦想,离开家人,您可曾有遗憾?

德拉库斯回答:“是的,尽管要告别故乡,独自一人上路,但我也不会做出第二种选择,不管是谁都不能违背命运的安排。而你,也注定要成为音乐家,才华不该埋没在家里,这个世界才是我们的家。”



当米格不知道歌神的真面目时,这段话多么充满诱惑力,多么充满力量,甚至越是当我们知道我们有一死时,这段话更是“无比正确”。


我们多少人都曾经在这样类似的鼓动中,背上行囊,头也不回地上路,自以为在宇宙中刻下了一个“大”的影子……


可是,这恰恰是一个人最最虚伪的时刻!这恰恰是一个人最最“小我”的表现!


而唯有你自己真正走过了一回生命的极限,唯有你从“死亡”里获取关于人生的“智慧”,你才能看清“梦想”与“欲望”的区别,看清“爱”与“利益关系”的区别。

 

影片的最后,米格终于知道埃克托才是自己真正的“曾曾祖父”,而这对曾曾祖孙也最终在家人的帮助下,跳出了等待死亡的大坑,向亡灵世界揭露了歌神的真正面目。


当一切真相大白,当真正的一家人拥抱在一起时,曾曾祖母再次走到米格面前,她要送给亲爱的米格一份祝福,你要将曾曾孙子送回人间。



而这一次,也经历过一次失去曾曾孙子的曾曾祖母,给出了祝福的条件吗?没有,她说的是:没有任何条件


而这一次,也经历过死亡的米格,还有再说他要玩音乐吗?没有,他抢在曾曾祖母之前就说了,我不要玩音乐了。接着,他抱起即将因为coco曾祖母的遗忘而终极死亡的曾曾祖父,说出了那句让全场人感动到落泪的话:我要你回来。


 

米格懂得了为“家”放弃“梦想”,而家人懂得了为“梦想”支持米格,这便是真正的“爱”,这是超越一切利益关系、这是超越一切自我需求的“爱”。


唯有“爱”在,“梦想”才有意义;

唯有把“他人”也装进“小我”中,“我的梦想”才有意义。

 


最后,米格为了让coco曾祖母记忆起曾曾祖父,为了让曾曾祖父能够在亡灵节返回人间与家人团聚,他弹起自己心爱的吉它,他玩起了自己心爱的音乐,而这一次,他不为自己,只为“记忆”,只为“爱”。


唯有“有爱的梦想”,才值得用会死亡的生命去追寻。

唯有实现“有爱的梦想”,才值得他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