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日节”之“人民安”的思想是怎么回事?

 小桥流水1i79ra 2019-02-11

今天已经到了正月初七,大家都忙着返程,忙着开始上班,忙着应对节后综合征。

总之从初七开始,对于工作的人而言,这个年假是正式结束了,但从传统时间来算,过年的时间远远没有结束。

因此在百忙之中,也祝大家开门大吉,财源广进,身体健康。

“人日节”之“人民安”的思想是怎么回事?

不过正月初七对于现代人除了是收假的日子,按照传统又被称作“人日节”,也就是“人民安之日”。

“人日节”的来历:

要从女娲造人说起,作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神话之一,女娲造人的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

相传在女娲创世之初,先后创出了猪狗牛马鸡等畜类,最后创造了人。自秦汉之后,传统的看法做了改观,认为自正月初一开始,直至正月初六为六畜之日,到了初七则称为“人日”。

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在除了七日之外,还作出了补充,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从汉魏之后,人日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变成了包括庆典,祭祀等节日内容,与众多传统节日的沿袭一样,随着朝代和人文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加深和添加人日节的内容,令其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时间的节日。

到了唐代,人日节又有了新的内容,加上了思念亲人的意思,唐代诗人高适曾作诗“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样的情感附会沿袭到如今,对于要出门的人,一定要过了人日节,吃完“拉魂面”,才可以离开家乡远行,寓意着长寿健康之外,还象征着把人心收回来,按照节气准备春耕的事宜。

“人日节”之“人民安”的思想是怎么回事?

“人日节”的习俗:

“戴人胜”自荆楚风俗而成型,源起晋朝,指一种头饰。也有不少是用彩纸,丝帛等剪下来的人形,华彩,贴在屏风,镜子上,作为一种装饰。

到了唐代,这种习俗被流传下来并在当时的社会中盛行,每到人日节,皇帝不仅赐群臣彩缕人胜,而且登高大宴群臣。

“赠花胜”则是将自己制作的剪彩,花朵,赠送给亲朋,互相讨个彩头。

在山东地区则流传一种“送火神”的习俗,将一些稻草或秸秆等易燃物,绑在一起到门前点燃,一直拿到村外,寓意着驱除火灾。

“人日节”之“人民安”的思想是怎么回事?

“人日节”的吃食:

人日节中古人对于吃食也十分隆重,除了上面寓意着长寿的长面之外,最重要的要是吃一种叫做“七宝羹”食物。

一般是指用七种食材做成的菜品。对人们而言主要是讨个吉兆,盼望能够祛病消灾。

不同的地区对于七宝羹的食材要求不同,这七种菜各取一个吉祥的寓意,多在南方沿海地区流行。

唐朝时这一习俗传入日本,民众呼之为“七草粥”。如今,日本家庭每年仍会熬煮,只是在中国已经不常见了。

然而在南方的某些地区,当人日节到来,也有一种“捞生鱼”的习俗,通常指在节日当天,将鱼做好,一群人围着捞来吃,寓意着来年发财吉祥。

“人日节”之“人民安”的思想是怎么回事?

“人日节”与“人民安”的思想贯彻:

古人对天人感应的事情抱着无比崇敬的心理,在人日节特别在意天气。

若是这一天晴空万里,主人则一年中家宅平安;若是这一日风雨大作则被认为不吉利,会有灾患隐忧,因此民间有“初七只能晴不能雨”的说法,也是取自人民安乐,风调雨顺的意思。

东方朔的《占书》提到“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

在“人日节”与许多传统明显不同的一点是,这一日不允许对衙门的犯人用刑。在这一天要以最大限度的给予犯人尊严,做到“人民安”的思想标准。

以上种种,可见古人对“人民安”的文化思想,在这一日中做到了极致,在绝大多数传统节日的发展与变迁中,人们最大的祈愿一直是安居乐业,喜乐顺遂。

如今,我们虽不再重视一些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但每个人对美好的期盼延续两千多年,仍不曾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