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中的刺法

 山峰61ye6ty8ub 2019-02-11

《内经》中记载针刺方法的篇幅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灵枢·官针》所载的26种刺法,这可以说是集上古刺法的大成了。后世所用的各种针刺方法,很多由此而衍生。所以在讨论各种针具的刺法以前,有必要先将九变刺、十二节刺、五刺进行讨论。

(1)九变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九类不同的变异的疾病,故“九变刺”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这九类变异所生疾病的刺法。现据《内经》原文,分别说明于下。(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脏)腧也。”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刺治方法,严格地讲,应列入配穴法的范围内,不能算是刺法。《灵枢·寿天刚柔》说:“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输。”人体上的阴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脏经属阴,腑经属阳,故此“阴之阴”即指五脏,“阴之荥输”是指五脏经脉的荣穴和输穴。拿这段《内经》原文来引证输刺,则其意义就是说:五脏有病应该取用阴经的荣穴和输穴来治疗。至于“藏输”二字的含义,与后面远道刺中的“腑输”一样,都是分别指应该取用的“脏经输穴”和“腑经输穴”而言。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腑)输也。”这是一种上病取下,在离病处较远部取穴施治的刺法,所以也属于配穴法的范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合治内府……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人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人于阳陵泉。”六腑之合均在足三阳府经,腑在躯干,位居下肢之上,内腑有病取合穴施治,故日“病在上,取之下。”《灵枢·刺节真邪》中也说:“刺府输,去府病。”所以远道刺是治疗腑病的刺法。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此法用于经脉之间气血瘀滞不通,所谓本经自病之时。临床上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常常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名为“经刺”,也是一种取穴的方法。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这是浅刺皮下浮络的方法,故名“络刺”。目的在泻去郁滞于络脉之间的瘀血,所以可治络脉的疾病。

(5)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分肉就是深部的肌肉,邪在分肉,必须深刺方能阖除,故名为“分刺”,专治深部肌肉的疾病。

(6)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皱针也。”这是一种切开引流,排脓放血的刺法,故名“大泻刺”,多用于外科疾病方面。

(7)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六淫外邪闭塞皮毛之间,就需要应用浮浅的刺法来治疗,故名毛刺。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小儿针之类的针具,就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的。

(8)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在健侧取穴施治的方法。《素问·调经论篇》说:“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会的腧穴,例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所以脉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基于这种生理关系,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因取治左经的腧穴而获痊愈,这种刺法就叫“巨刺”。例如风中于经而发生的半身不遂证,临床上往往左瘫针右,右瘫针左,就是“巨刺法”的应用。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也出自《内经》。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是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是有所区别的。《素问·调经论篇》中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所以九候之脉没有病态,这时就需要用缪刺法来治疗。所谓九候,就是“三部九候”的动脉,三部是指人体头、手、足即上、中、下而言,九候指每部中天、地、人三才而言。三部九候的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有详细的记载。兹列成表格如下(表2-3)。

《内经》中的刺法

缪刺的方法,《素问·缪刺论篇》说:“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又说:“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所以缪刺的部位,一般都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兹将巨刺与缪刺的区别列表如下(表2-4)。

《内经》中的刺法

(9)熔刺:“熔刺者,刺播针则取痹也。”婚针是以火烧针之意,即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就是后代文献中所称的火针,可以用来治疗痹证。此种刺法目前在外科治疗擦疬、阴疽等证时应用最多。

2.十二节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之意,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现据《内经》原文,分述十二节刺如下。

(1)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其前心,一手按其后背,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相对配偶的针法,故名偶刺,又称“阴阳刺”。古人用来治疗心气窒塞不通,不思饮食的心痹证。但是必须傍针斜刺,以免刺伤内脏,发生意外事故。

(2)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多用在游走不定的行痹证。如疼痛部位上下窜行的,可以用针直刺而入,采用留针法,并以左手随痛处按摩,然后出针,隔适当时间,再进针刺。这种刺而再刺的方法,称为报刺。

(3)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也,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是大的意思。这种刺法,用针在拘挛的筋部附近刺入,前后上下地摇大针孔,用来治疗筋肉拘急的筋痹证。

(4)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刺法是直入正中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又称三刺。适宜于治疗寒痹证中受病较深而面积不大的病例。

(5)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这是中间刺入一针,周围刺入四针的一种刺法,但是必须浅而轻浮,故名为扬刺。适宜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例如治疗头肿重痛,取用百会、前顶、后顶、通天等穴;治疗腰痛,常取阳关、肾俞、大肠俞等,都属于这种方法。目前的梅花针也由此法改进而成。

(6)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针刺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故以为名,并非将针90°垂直而刺的意思。必须先用挟持押手法,把皮肤挟起,然后针身沿皮自挟起处横刺而入。临床上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无须深刺的疾病,盖因邪浅针深,反致引邪深入,所以从皮下刺之,以泄表浅部的寒邪。

(7)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入,垂直提出,针入较深,出针较慢,乃系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故名输刺。和后代针灸家所应用的“透天凉”,在手法上和理论上均有相同之处,所以可治气盛而热的疾病。

(8)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所谓“短”,是慢慢进针的意思。当进针之时,需要稍稍摇针,而逐渐刺入深处,使针尖直达骨骼附近,然后上下提插。这种渐摇渐入的刺法,乃是从阳引阴的意思,故可治疗寒气人骨的骨痹证。

(9)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不同,可资鉴别。在临床上适宜治疗因寒而肌肉拘急的疾病。操作时必须注意,留针的时间不能太短。

(10)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取足少阴经在足踝后的太溪穴,左右同刺的一种方法。适宜于治疗少阴病时手足逆冷,脉不至的寒厥证,阴刺之名即因此而得。

(11)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是一种经和络并刺的方法,一是正刺,即是刺经,一为傍刺,乃系刺络,故名傍针刺。这种刺法宜于病程久远,经络同病的痹证。

(12)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是助的意思,以能帮助痈肿消散,故名赞刺。方法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目的在使患处出血。这种刺法目前多用于痈肿、流火之类的疾病。

3.五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刺法中这五种方法,可以应合于五脏,故又名“五脏刺”。现据《内经》原文,分别说明于下。

(1)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也是一种浅刺的方法。所谓半刺,刺不到半分,刺得浅,出针快,好像拔去一根毫毛的样子。主要作用是宣泄在皮肤表分的邪气,因为肺主皮毛,所以能和肺脏相应,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刺得太深,以免伤肌肉。本法在临床上适宜于治疗伤风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

(2)豹文(纹)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此法刺的部位较多,左右前后均刺,像豹的斑纹一样,所以名为豹文刺。目的在刺中血脉,使之出血,因为心主血脉,故本法和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证。

(3)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曰岂刺。”这种刺法多刺在四肢关节部,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故名为关刺,可治筋痹证。操作时常左右并刺,但是必须注意不可伤脉出血,免使营气耗损。由于肝主筋,故能与肝脏相应。此种刺法又名渊刺或岂刺。

(4)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这是一种三四针攒合,形状像鸡足的刺法,并非指刺合谷穴,所谓合谷者,乃指肉之大会处而言。操作时必须刺得较深,直达分肉,然后提至皮下,再左右各斜刺一针,使成“个”字形。本法刺于分肉之间,为脾脏所主,故能应合脾气,临床上用于治疗肌痹证。

(5)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以肾之应也。”本法也是直入直出,深刺至骨,用来治疗骨痹。这种方法和十二刺中的短刺近似,可以相互参考。由于肾主骨,故本法能和肾气相应。

前述《内经》上的各种刺法,是很质朴而含有深奥意义的,目前应用的针刺方法中,有很多是从这些刺法中变化而来的。为了使大家能够在繁中求同,同中求异,进一步得到比较系统的概念,兹再按其性质分类,列成下表(表2-5)。

《内经》中的刺法

《内经》中的刺法


本文摘自陆瘦燕朱汝功论刺灸/陆瘦燕,朱汝功著;陆焱垚,王佐良,席时召整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