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吴江县的行政区划为乡领都(都分区),都领里,一百户为一里,分六乡,三十二都,四十六区,共五百五十里。此时期现坛丘所在的十八都为一区十九里。明初洪武间,下令各州县丈量核实田亩,以里为单位登记编制图册,吴江县则是将圩田按次序排列绘制成图,每块圩田标记四至和户主姓名。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此称为鱼鳞图,图册也成为鱼鳞册。鱼鳞图置图册首页,故而在县城以外的地区,称里为图。每都各自对所领里的图册按数字顺序编号。
嘉靖时,撤区并称里为图,有六乡,二十九都,共五百六十六里,即五百六十六图。此时十八都为十九图,仍属澄源上乡管辖。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为了加强对徭役田赋和圩田的控制,吴江“履亩清册”,对圩田复查丈量,绘制鱼鳞图,修订鱼鳞册,实行乡领都,都领图,图领圩的乡都图圩行政区划,全县共有圩三千二百一十。此时十八都有六十八圩,并一直延续到清初。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为控制土地兼并,吴江又复查田亩,编制新册。
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为吴江和震泽二县,震泽县辖领震泽乡和澄源下乡全部,范隅上乡部分、范隅下乡部分、澄源上乡部分(二十都和二十一都划归吴江县,十八都的部分)。此时十八都的烂溪东面的二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的全部,和三图、四图、五图的部分划归吴江县的澄源上乡的二十一都和二十二都,坛丘剩有四十二圩。这种格局延续到清朝被推翻后的1912年。并入盛泽镇前的坛丘乡与清二县分治前的十八都大致相同。现在的乡、村和村民小组的区划类似明清时的都图圩。详见下表。
表中坛丘乡清时的烂溪汛、西口汛和茅塔汛为清军驻地,清时坛丘镇上也设有坛丘汛,有营房三间。旧址不详。
明万历时,清康熙时和清雍正分治后编制的三部十八都的鱼鳞册应当是珍贵文物,不知今在何方。如果找到,就可以绘制出全都的圩分布图,从而确定现在的对应位置。附其他地区的一份明代鱼鳞图以供参考观赏。
清代十八都的图圩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