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活在命运设的局里,而他却是一个局外人

 gs老张 2019-02-11
音乐 |Dream It Possible-Delacey

麦家陪你读书

在新的一周里,我们陪伴大家共读的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

在共读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应该遵循自己的本心还是戴上面具努力合群?

2.如果选择遵循本心,又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孤独感?

3.人活一辈子,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4.如何看待死亡的降临?

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道出了人生于世的短暂时光,于是许多商家打着“及时行乐”的旗号,鼓励人们多消费享受生活。

诚然,消费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甚至可以使心情愉悦。但有一件事是解决不了的,那就是孤独。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需求。而与此同时,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又渴望合群,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与所有人的联系,独活于世。

所以我们会结婚、会去交朋友,抱团取暖,但这个过程也是人不断掩藏自我的过程。

换言之,我们希望获得别人的喜爱,所以逐渐会为了对方的喜好而戴上面具,又或者是某些环境需要我们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情,这样才不会被集体排斥。人随之,就会失去自我。

正如加缪所说:“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加缪生于20世纪初,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一生并不算和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父亲去世,和母亲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贫民区里。紧接着他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

战争的丑恶与虚伪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作品中充斥了大量的罪恶和死亡。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与世界格格不入,身上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

他的成名作《局外人》就是他文学思想的集中代表。

书中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默尔索,他与“大部分人”不一样,从来不会想:“我这样做,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进而排斥我?”

他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遵守规则,而是他不会为了“和大家一样”就改变自己。

小说的开头写道:“今天,妈妈死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搞不清楚。”言语间充满了疏离感和冷漠感。

常见的剧情应该是为人子女在葬礼上悲痛欲绝,痛哭流涕,这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成为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法则。

但默尔索的妈妈去世时,他在葬礼上一滴眼泪也没掉,心中想到的只有连日奔波的疲惫。如此一来,在情感人伦上,默尔索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异类,冷漠无情之人。

而在工作中亦是如此。现代社会人们将“金钱”视为实现价值、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工作正是获得金钱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人们会不断地去寻找更好的工作,以获得更多的金钱。

但默尔索并不这么认为,当眼前出现往上爬的机会时,他选择了拒绝,即使知道老板会不高兴。

他宁愿呆在边远小城里,安安静静过一辈子。他的做法挑战了人们一直以来对工作“鞠躬尽瘁”的态度,也推翻了“为金钱工作”的理念。

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是满不在乎的态度,他因无意间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拘留,但最终法官却控诉他“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判决结果是:在广场上斩首示众。

这是多大的冤屈啊?普通人要是活成这样,大概都会寄希望于缥缈世界,所以文学作品会创造一些理想人格型的人物,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譬如金庸武侠中快意恩仇、潇洒自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纯粹的、浪漫的爱情;《琅琊榜》中经历了众多苦难,依旧坚守本心的梅长苏。

但默尔索却觉得自己很幸福,过去是这样,现在亦是如此,即使生活荒谬如斯,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也没有丝毫的恐惧,更不考虑来世。

身处荒谬时世依旧不悲观绝望,恰好暗合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至理名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这种反抗精神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加缪的作品是从战后混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之声,充满既和谐又有分寸的人道主义声音。”

所以加缪也成为了二战中年轻人心中的精神导师。

这样一个局外人代表的其实是那个年代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

小说写于二战时期,西方世界动荡不堪,人心惶惶,大家都失去了安全感。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未知的,是要随大流,还是遵循自己本心呢?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个两难的选择。

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为此困惑不堪。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默尔索。

如果选择了随大流,就必将被世界改变,逐渐面目全非;

如果选择遵循本心,就必将面临一人行走的孤独和众人的非议,很有可能像默尔索一样,成为这荒谬世界的牺牲品。

到底该如何去选择?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选择了随大流,那当我们追寻的意义没有实现又当如何?比如我们没有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那我们的人生还会剩下什么?

日本电影《听说桐岛要退部》集中探讨了这个问题。桐岛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或者可以用金钱来代替他,所有人都以能追随他为荣,他也永远是话题的核心。那些远离桐岛的人就是学校里的底层,也是局外人,受尽打压。

但有一天桐岛居然不见了。这对于追随者来说是个天大的打击,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下子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他们开始逃避、愤怒、抱怨。

而对于不追随桐岛的局外人来说,他们依旧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事情,即使不被外人所理解,但他们内心依旧富足,就和默尔索一样。

正如韩寒所说:“懂得了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可能很多人都想选择遵循本心,为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主义努力奋斗。

只是坚定地走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那注定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很难认同自己道路的正确性。

当自己都满腹怀疑的时候,又如何谈坚持?

默尔索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之后,也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如此。一旦别人对他感到不悦,他就会说:“这不是我的错!”

而在小说的结尾,默尔索终于认同了自己生活方式的正当性,在最后他才会感到由衷的幸福。

因此整本书也可以看成是默尔索的成人礼,中间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走向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的?

在接下来的共读中,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默尔索的世界,拥抱这个荒谬的英雄。

也许我们不能成为他,但至少可以看到——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选择逆流而上,诠释着生存的无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