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局外人》| 杀人犯的自白:其实我一直是幸福的

 一寸书 2023-04-03 发布于上海

只因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不知道母亲具体几岁,不愿看母亲遗容,就足以令陪审团一边倒地相信默尔索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不管他是过失杀人还是故意杀人,都有足够的理由被判死刑。

这样统一的坚定的公众认知,令我想到了《十八罗汉》《罗生门》等电影,还有许许多多的社会事件。但小说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于杀人的过程本身。杀人事件只是把故事推向了一个转折点。入狱以后,默尔索之前的生活成了遥远的回忆,他不停地进行着哲学思考。

人人都是局外人,人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局外人的特点或行为。书中主角备受争议,然而我却觉得作者未必都是批判和贬义,只是夸张呈现了一种普遍人性而已。

默尔索对一切都无所谓,但在现实中,周围的人并不觉得这样的人讨厌。认识他的,跟他有交情的人反而觉得默尔索随和、正直,甚至是个老实人。就连他绝口不肯对其说爱的女友,也深爱他这个“怪人”。和他短暂打过交道的人却能根据蛛丝马迹认定他生性凉薄。这也是一种荒谬和讽刺吧。

然而加缪也总能令人体验到真实,作品仿佛冷静客观的纪录片。书中捷克人的那个故事和对于父亲仅有的回忆都是加缪自己亲眼读过和亲耳听说过的。因此真假是被捏合在一起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共存的。加缪和默尔索一样内心敏感而多思。他坚定地反对死刑,也和《鼠疫》中做志愿者的塔鲁观点一致。

默尔索自始至终都不信上帝,拒绝进行任何的忏悔,因为根本不觉得自己“有罪”,但他绝不是连生死都不在乎。他不想被执行死刑,他想重新来过这一生,就像进了养老院之后的母亲一样。联想到他对母亲的态度,不妨大胆推测,“局外人”的角度未必不是他的一种保护壳。他一直认为世界是冰冷的,有疏离感的,直到“旁观”了对自己的审讯,众人他永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才有了更多融入和参与的渴望。

小说的最后,他说:“……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PS:听说《局外人》应该和《西西弗神话》放在一起看,因为西西弗胆敢挑战权威的精神也和默尔索有共同点。下一本可以抽空读起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